琴遁集 古琴右手合声法议 蠲
佚名 网络蠲
“蠲”的弹法莫衷一是。如《乌丝栏指法》中即有两种,云:“假令右头指勾羽,中指遂勾度徵羽二弦,无名即挹前弦,令断后响。又假令食按宫(上),食指夕(急)过宫商,中指随后着宫挹煞之,亦如似一声,又如先后”。前者有三声,后者则两声如一,与半扶相似。“陈拙指法”之“蠲”则与“全扶”略同,惟在食指勾过两弦后“如停”,再将中指续勾过两弦,节奏有异。
《幽兰》中“全扶”、“半扶”与“蠲”并见,初欲取三声之“蠲”,以与“半扶”相区别。然至各拍末尾写明“食指蠲”、“五度蠲之”,显取二声为宜。惟“蠲”常叠用,故诸家指法中多“连蠲”、“叠蠲”、“相接蠲”之类,以便“连连作之”、“相接作之”,似即此曲中“五度蠲”义。查阜西先生于《幽兰研究实录》中亦主“所谓‘五度蠲之’乃连连五次或相接五次之谓耳”。故“蠲”法宜繁密轻捷,可连作若干声;“扶”则从容沉稳,取二声或四声。
《说文》:“马蠲,虫也”,即“马陆”,俗名“百足虫”者。其足行走时繁密重叠之状,正可比拟手指相逐入弦的姿态。试弹《幽兰》中“五度蠲之”一句,可谓酷肖。“成玉磵指法”所谓“天马攒蹄”,实为“马蠲攒足”耳。又《玉篇》“蠲……疾也”,则有取声迅捷之意。“蠲”、“涓”同声,《康熙字典》中同有“洁也”之意,其例得通假,故琴谱有用“涓”字者。
后世多作一弦两声,或“抹勾”、或“剔挑”。如《神人畅》第三段首句“散抹勾一”,二句“散蠲一”,显为一致,“蠲”即“抹挑”连作。其尾段“食泛七蠲二三打二”,即《琴书大全》“成玉磵指法”所云:“一说假如叠蠲三,谓先抹三勾三,令微急,寄中指在第四弦上,次勾四打三令叠”。
其弹法要领,可见于“则全和尚指法”。其食指须“轻起”、“急曲”,中指须“急下”、“十分用力勾之”。蠲法当着意于中指入弦,食指为寄声轻取而已。今法两指皆可向下打入,不必勾曲向内。《琴言十则》、《风宣玄品》等多说“八字下指”,所谓“八字”,即取势时食指下沉而中指上举,疾向下击弦后,又成食指高扬而中指低伏之态,两指相分如“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