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遁集 古琴八法名实辨 打摘
佚名 网络打、摘
文字谱头、中、名三指向下入弦取声皆称“打”。而观《幽兰》之“打”仍多用名指。盖中指长而适于傍弦屈勾,名指短而适于凌空直打,食指灵敏而适于内收外挑。故造作减字时,以“打”专称名指入弦。“摘”除《琴苑要录。琴书》与“剔”互易外,自文字谱时代便专属名指。《幽兰》中出弦大多用“挑”,其“摘”有特别用法:皆是名指入弦后,复“摘”出较远一弦,然后“历”出较近数弦。故其“摘”与“历”实为先远后近、顺势出弦之组合指法。
可见文字谱中,以名指“打”、食指“挑”为入、出弦大法,其余指法多在组合运用中配合打、挑而已。此与古曲声多韵少、欲求铿锵,跽坐高腕、险势短节有关。后世弹琴曲调、姿势已变,渐渐以“勾”代“打”,此时“勾”既宜靠弦勾捺,亦可凌空击打,为两便之法。
《桐心阁指法析微》云:“打、摘宜轻弹”。近代琴人,或据此而认定,按弹古谱时遇“打”、“摘”当为轻声,“勾”、“剔”当为重音,关乎右手之“轻重疾徐”,故古谱“打、摘”绝不可改易为“勾、剔”,误矣!
“陈拙指法”明言:“凡打,铿锵欲其重”、“凡远打,须掉腕而打之”,《说文》:“掉,摇也”,借助腕力,岂为轻盈?
《琴用指法》中名指打弦又称“触”,《说文》:“触,抵也”,牛羊以角撞击之意,当凌空下指,取声坚劲。
《绿绮新声。指法要论》云:“……专之缓则勾……专之重则打……”,其后琴书多有引用者。中指长而宛转,温柔敦厚故宽缓;名指短而径直,劲健铿锵故沉重,此自然之理。
其实自减字时代,“勾”不必专往内而缓,“打”亦不必专往下而重。按弹古谱时,“打摘”不宜易之为“勾挑”者,多见几种情形。其一,“打”与“勾”前后连作,成组合指法者,如《神人畅》“挑勾打”连作,若改为“挑勾勾”或“挑挑勾”,非但手势忙乱,始终慢却一步。其二,名指取声近便者,如《神奇秘谱。酒狂》“名十打摘五”。其三,左右手用指相应者,如《孤馆遇神》泛音“食四抹三、中三勾三、名二打三”,左右相附,有“双鸾对舞、两凤同翔”之势。其四,欲取铿锵沉重,尤在大弦上者,如《西麓堂琴统。商意》“散历七六、大九勾三、散挑六、散打一、大九勾三、散挑六”,宜右手先离岳山先近、后远而复近弹之,以有浓淡刚柔之变,如山涛谷应之响,“散打一”既取坚脆,又与后声之“勾”分作而不混,诚妙指之分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