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古琴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2)
佚名 网络外貌特质
款式分类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外形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图示
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征、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龙池、风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风沼。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断纹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声音特点
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弹奏技法
定弦
古琴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琴声十六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见于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 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二十四况
徐上瀛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弹奏指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指法有主要为擘、托、抹、挑、勾、踢、打、摘及其不同的组合,如:轮、锁、叠涓、撮、滚、拂、历、双弹、打圆等;左手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按音有跪、带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声等。滑音有吟、猱、撞、唤、进复、退复、分开等。
古琴琴谱
古琴琴谱现在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记谱法
1.文字谱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
2.减字谱
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
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琴曲
主要分儒家琴曲与道家琴曲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
《潇湘水云》
《广陵散》
《高山流水》
《渔樵问答》
《平沙落雁》
《阳春白雪》
《胡笳十八拍》
《阳关三叠》
《梅花三弄》
《醉渔唱晚》
其他名曲
神游六合
阳关三叠
关山月
长门怨
阳春
白雪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
墨子悲丝
孔子读易
秋塞吟
雉朝飞
孤馆遇神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
乌夜啼
神人畅
惜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