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唢呐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长唢呐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admin 网络长唢呐,是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古称大平箫、太平箫。又有唢呐之称。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中文名: 长唢呐
类 别: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
古 称: 大平箫、太平箫
流行地点: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历史悠久
历史较悠久。古代用于军事活动中,凡行军打仗、冲锋陷阵、胜利凯旋等都要吹奏唢呐,是军队中主要的吹奏乐器。朝鲜三国时期(1世纪至7世纪)已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是宫廷三大乐部“唐部”乐器之一,民间则在农闲之际或庆丰收时使用,既可自娱性独奏,又可为歌舞伴奏。古代的太平箫,管身较长,一般多使用木质坚硬的枣木或梨木制作,管身上细下粗呈 椎形,外表雕刻成竹节状,每节中部开一音孔,共八节八孔,管身下端接有一个铜制的喇叭口。
形制结构
形制与汉族唢呐基本相同,由管身、簧哨、芯子、气牌、喇叭口等部分组成。管身木或竹制,通高36.5厘米,管身上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背孔为第七孔 ,位于前六、八两孔之间。喇叭口呈碗状,铜制,碗口直径10厘米。
演奏方法
演奏时,管身竖持,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八孔,拇指按背孔,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 指按 下方一至四孔。多为C调唢呐(以第三孔音高),通过平吹和超吹,音域为g?1—g?3,达两个八度。音色浑厚、明亮。常用于民间春播仪式合奏、喜庆或节假日的《农乐舞》等民间歌舞伴奏。
现存状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艺术学校改革制成二十一孔加键长唢呐。管身木制,全长62.6厘米,管体由三节组成,管尾直径3.8厘米,下接铜制碗状喇叭,碗口直径9厘米,按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除开有传统八个音孔外,另设有十三个加键音孔。为?bB调乐器。音域a—d?3。可以任意自由转调演奏。音色明亮而优美。可 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是朝鲜族专业歌舞团民族乐队的重要吹奏乐器之一。
延安子长唢呐
延安子长唢呐杆粗碗大,其音乐特点是粗犷、奔放、热烈、明快、舒展、宏厚,旋律清晰,刚柔相济、委婉动听,且具有纯朴、优美、浓郁的陕北风味。
唢呐曲牌多为上声性雅乐调式,其中雅宫、雅征调式较为多见。传统吹奏班子由上手、下手、鼓手、敲锣、击钗5人组成。 随着社会对唢呐的需求面不断扩大,演出范围也由红、白事和秧歌服务逐步扩大到舞台、广场和节日庆典;演出规模也由传统的5 人小班扩充到数百人;音乐曲目也从传统曲牌向民歌、小调、进行曲、流行歌曲、外国歌曲拓展;乐器也在两支唢呐的基础上,一步步加入了海笛、笙、管(管子)、小号、单簧管、长管、萨克斯管、圆号;打击乐除原有的锣、小鼓、小钗外还增加了大鼓、大钗、京锣、架子鼓等乐器。不论在音乐、形式、规模、气势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自八十年代开始,子长唢呐发展较快。80年整理的《子长唢呐曲牌》先后被收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和《陕西省民间器乐集成》。85年至今,先后参加了《北斗》、《童年的朋友》、《羊马河战役》、《火种》、《李克农》、《刘志丹和谢子长》等电影、电视片的拍摄或配乐;93年百人唢呐参加了“延安市首届苹果节”开幕式,96年参加了在延安市杨家岭举行的《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表演,同年还参加了延安市电视专题片《三鼓催春》的拍摄演出活动;98年,在柯授良飞越黄河前期宣传中,为香港卫视台进行了《唢呐迎亲》专题表演,面向90多个国家播放。时年,百名唢呐手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大型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的表演。84年在延安地区民间文艺调演中子长唢呐获得个人独奏和小合奏一等奖。88年甘肃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了子长唢呐协会吹奏的《陕北唢呐、喜庆套曲》磁带1万盘。
子长现有唢呐班子将近百个,吹手250余人, 其中擅长传统曲牌吹奏的有常体英、李树林,吹奏技巧比较全面有薛守高、焦养亮等,崭露头角的新秀赵随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