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筚篥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细筚篥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admin 网络细筚篥,朝鲜语称“草劈力”,民间俗称“管子”。源于古代筚篥。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竖吹双簧气鸣乐器。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适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朝鲜族聚居地区。
中文名: 细筚篥
别 名 :草劈力 管子
起 源: 古代筚篥
风 格: 朝鲜族风格
流行地区: 朝鲜族聚居地区等
起源
细筚篥的历史非常悠久,朝鲜族的细筚篥源于古代筚篥。西汉时期,筚篥流传于西域龟兹,公元4世纪时进入中原,后又东传朝鲜。据文献所载,隋唐时期九、十部乐的高丽乐中,已用到小筚篥和桃皮筚篥,大筚篥也在唐十部乐中开始应用。在朝鲜高丽王朝和李氏王朝(公元918年—1392年)时期,细筚篥除在宫廷使用外,还在民间广泛流行,是朝鲜三大乐部“乡部乐”的主要乐器之一,故又有乡筚篥之称。如今,细筚篥在中国朝鲜族民间,也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吹奏乐器。
形制特征
细筚篥由管哨和管身两部分构成。哨子长约4厘米,用芦苇制作,去掉硬皮,修削薄厚均匀,外表光滑,哨口一端烙扁,哨座一端用细铜丝扎住,插入管身上端。管身用无节细竹管制作,长20——25厘米,管径1厘米左右,管身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开一个高音孔。为防止竹制管身开裂,管子的首、尾两端镶有铜箍。
演奏方法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一至四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五至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哨,可进行平吹或超吹。细筚篥属于高音乐器,每支只能吹奏一个调。筒音为d1的细筚篥,依次开放第一至第八孔,发出的自然音列为:f1、g1、a1、bb1、c2、d2、bf2、g2,通过控制唇舌,可发出a 2、b2两音。虽然可以利用含哨深浅、控制气息或按孔多少来转调,但一般转调时都要更换乐器吹奏。音色清脆、高亢。演奏技巧有颤音、滑音、装饰音和吐音等。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最擅于独奏,在乐队合奏中属于色彩性乐器。后经我国民族管乐制作改革大师吴仲孚的改革,使用与竹管音色相近的乌木制做管身,在原第六孔右上角开一加键泛音孔,使音域由d1扩展到g3,达两个半八度。经他改革的多键细筚篥,音域更广,并能转调。在朝鲜族音乐中,细筚篥占有重要地位。最擅于演奏朝鲜族风格的乐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创作的独奏曲有《田野小曲》、《欢乐》等。
乐器种类
细筚篥分为高音、中音和双筚篥三个种类。传统的高音细筚篥只能吹奏一个 调式,后来,乐器制作者在它的第六个音孔的右上角开了一个加键的小孔,使这 种乐器的音域达到了两个半八度,而且还具备了转调的功能。中音细筚篥和高音 细筚篥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中音细筚篥比高音细筚篥低一个八度。和前两者相比,双管细筚篥则是把两支大小、音高都相同的高音细筚篥并排联接在一起,每支筚篥的管身上都装有管哨。演奏的时候,既可以吹奏单管,发出单音,也可以口含两支管哨,吹出同一个高度的两个音。另外,双管细筚篥还能吹奏出三度、四度和五度的和音,音量也比单管的细筚篥大得多,音色悠扬清丽,演奏技巧也比较难。
朝鲜族的草匹力,除高音的细筚篥之外,还有中音的中筚篥和低音的大筚篥,它们都是在民间流传的细筚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音筚篥比细筚篥低一个八度,低音筚篥又比中音筚篥低一个八度,总音域D—g3。经吴仲孚大师改革加键后,除保持原来特有的音色外,还显著地加强了朝鲜族民族乐队的中、低音部音量,丰富了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