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盅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碰盅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admin 网络碰盅,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7.6、厚0.6厘米。由两面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状,球中心有小孔,可设环系结铜链、红绸、布带等,将两面小盅连在一起。双手各执一面碰击发音。原用于宗教仪礼中,现已用于民间歌舞和乐队演奏。藏族也有碰盅,形近汉族的碰铃。名“丁夏”用于寺院诵经活动。
中文名: 碰盅
又 称 :碰铃
材 质 :铜制
类 型 :蒙古族打击乐器
特征
用响铜铸造而成,外观与小镲相像。盅体呈喇叭口形,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盅体较厚。为宗教乐器。规格大小不一。通常盅口直径7.6厘米——8.2厘米、盅高2厘米——2.2厘米、碗径3厘米、碗高1厘米、盅壁厚0.5厘米——0.7厘米。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黑经寺使用的丁夏稍大,盅口直径9厘米、盅高3厘米。内蒙古喇嘛寺院的碰盅最 大,盅口直径12厘米、盅高2厘米。碗的根部和盅口边缘分别铸有一圈凸条纹饰。碗顶钻孔,系以绸布、皮条或铜环,两枚为一副。两盅以细皮条编织的皮绳或铜链相连
演奏
演奏时,两手各执一盅,手握盅碗顶部皮条较宽处,盅口朝上仰举于胸前,互相碰击盅边而发音。有的寺院只用一盅,左手持盅,右手执棰,敲击盅边发音。音色清幽脆亮,穿透力强,延续音长,真有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用于宗教礼仪、佛教寺院诵经、道教洞经音乐和民间歌舞伴奏中,是色彩性极强的击节乐器。
应用
原用于宗教仪礼中,现已用于民间歌舞和乐队演奏。藏族也有碰盅,形近汉族的碰铃。名“丁夏”用于寺院诵经活动。
碰盅,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纳西语称丁响。流行于内蒙古、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
存世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两副碰盅,直径分别为7.6厘米、8厘米,壁厚同为0.6厘米,其中一副由铜链相连。造型独特,音响清脆而悠长,它们同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