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棍琴历史与特色简介 民族乐器木棍琴图片及演奏方法介绍
admin 网络木棍琴,是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聚居在台湾省中部平原地区的高山族阿美部族人民,以农耕为业,每当庄稼成熟时节,就会有多种鸟雀前来捉食粟稻。聪颖的阿美部族人民就将枯木棍或枯竹竿吊挂起来敲打,以惊吓和驱逐害鸟。人们敲击木棍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声音,便成了可演奏曲调的体鸣乐器。
中文名 :木棍琴
分 类: 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
流行地区 :台湾省中部地区
组 成: 发音体、木架和木棰
乐器结构
木棍琴由发音体、木架和木棰组成。发音体多用硬质木棍制作,每根长120厘米——160厘米、直径8厘米——10厘米,每琴三根。三根木棍的长度和直径均不相同,每根木棍的两端由绳索吊挂于木架上,三根等距平列。每根木棍可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相邻两根木棍为小三度关系。木棍发音不准时,可用刀子修削木棍,音低时可削短两端,音高时则要削细木棍;也可移动吊挂木棍的绳索进行调整,音低时,绳结向木棍中间移动,音高时,绳结向木棍两端移动。据台湾东海大学吕炳川教授1966年至1977年的实地考察,在阿美部族的奇美村社中,也有竹制的琴,即发音体和琴架均用枯竹竿制作,还有竹木合制的琴,即发音体用木棍、竹竿两种材料,琴架则为木或竹制。木棰用短木棒制成,棰长35厘米——40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两根为一副。
演奏方法
演奏时,奏者坐在木架后面,木棍横悬于奏者腿前,两手各执一根木棰敲击,发音为五声音阶。音域a—a1。民间常用于自击自娱或为民歌、舞蹈伴奏。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源于惊鸟护粮的乐器,在高山族人民中流传并不普遍,目前只在阿美部族的奇美村社中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木棍琴。
所属民族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