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美文[闲谈雅集]琴学知识
佚名 网络闲谈雅集
自学琴以来,开始参加古琴雅集,听到这名儿,顿生向往之心。青山绿水,和风徐徐,三五友人,听琴品茗,谈经论道,悠哉悠哉……
偶在网上查“雅集”,条目繁多,“箫雅集”、“古琴雅集”、“清音雅集”……其中有记载:“雅集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千古风雅之事。首倡文士雅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譬如先圣孔子授课之余,经常和弟子们进行雅集,鼓琴赋诗,其乐融融。到了唐宋元明时期,雅集更成为文士们集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或饮酒,或赋诗,或品茗,或文会,或抚琴,或挥毫……”
想起《红楼梦》中叙述的大观园中赛诗的场景可不就是雅集?更有四十八回题为“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了香菱倾慕大观园内以诗聚会的雅集,向黛玉讨教,学习作诗的情形。可见雅集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丫环也慕其雅意雅趣。
而今天大多数人只听说文化沙龙,不知“雅集”也!
“沙龙”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等。他们聚会一堂,一边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讨论。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
这一比较令人吃惊,我们先人的“雅集”比“沙龙”早2000年出现呢。两者按说性质内容是差不多的,出现今天厚此薄彼的局面,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崇洋心理,喜欢用西方的名词,倒忘了我们的祖先早有先例,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无论举行哪种雅集,都要有幽雅的环境,有雅士,更要有雅意、雅趣、雅心。举办古琴雅集,是琴友们共同的心愿,因为要有个时间场所聚会,交流切磋琴艺啊。琴馆最初举办雅集,真是够艰辛,因为没有固定场地,没有经费来源,梓又老师只好到处“化缘”寻求赞助,有时还要自掏腰包。她带着我们转战多处,大慈寺禅茶堂、时间简史大书坊、井介茶社等,直到去年九月梓又古琴馆落户于红瓦大厦,终于可以在古香古色的琴馆中长期举行雅集活动了。说来简单,但个中的曲折,只有自己知道。从开始的不定期到每月一次,到现在的每周一次,不知不觉中,梓又古琴馆的古琴雅集举办了20多期。虽然不能和古代的风雅之士相比,但是为了办好每期的雅集活动,琴馆中人用了很多心思,分别举办了“汉服古琴”、“古琴与电影”、“古琴与瑜珈”、“身心的修炼”、“境由心生”、“琴歌行”等一系列的雅集活动。每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和学古琴的心得与琴友们分享,参加雅集不仅从琴艺上有所促进提高,更在思想上有扩展进步,受益良多。
虽然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娱乐活动、精神生活方面是相当贫乏的。琴馆雅集活动一边承受外界的巨大冲击,一边在琴界也遭受一些非议,但还是坚持下来了。雅集之所以叫雅集,重在一个“雅”字,平民化、面向大众并不违背“雅”,只要其中的内容核心和参加者的意趣高雅。我甚至认为可以把“高”字去掉,“曲高和寡”才造成今天古琴知音难觅的局面。雅集环境的好坏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终究这些都只是形式而已,不希望因为“门槛”高,搞成了达官贵人的聚会,成为显贵们、精英们展示身份、附庸风雅的象征,而把古琴真正的知音拒之门外,这样已然失却了雅集的真义。
梓又老师常常设想“当我们举办第100期雅集的时候…”,琴馆见证了每个琴友的成长,琴友们也共同见证了琴馆的成长,那时,古琴应有更多的知音,雅集更是思想的自由碰撞、智慧的火花绽放吧。
宜舞于梓又古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