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提出的“不插电”,真的不用插电就可以表演吗?
佚名 网络本文作者:辰谙
在最新一期《乐队的夏天》的比赛中,张亚东老师提出了一种名叫“不插电”的演出形式来当作比赛主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众所周知,现代电声乐队运行的一个基础就是电力,没有电,电吉他、电贝司还有合成器等乐器是不可能正常演奏的。那么,这个“不插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说到“不插电”,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所谓的“插电”是怎么一回事。众所周知,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能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之后,音乐产业就受到了极大的颠覆,各种应用电能的乐器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对传统的乐器制造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而早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些音乐家就尝试过制作半电子乐器,包括电子小提琴与电子大提琴。到了六十年代,音乐家们参照电子提琴的技术,研制出了电吉他。再后来,电贝司、电子琴和合成器等电声乐器也都慢慢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电声乐队便应运而生了。
其实,一开始吉他之所以会被人们通上电,是因为随着音乐现场表演形式的发展,原声吉他的音量在实际的演出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此,有人便开始尝试着在原声吉他上安装拾音器。这样一来,原声吉他的声音就能通过音箱放大,也就能应对更多的演出场合了。而后,又有人受爱迪生发明的实心电子小提琴的启发,发明了拾音效果更好的实心电吉他,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吉他的雏形。
这之后的有一天,著名吉他手Eric Clapton在演出之前排练的时候,估计是觉得音量不够大,便把音箱上的音量控制一下调到了最大。这一调,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音箱发出的声音突然间变得沙哑而又销魂。出现这个情况后,他没有马上关小音量,而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对待这个新的音色,觉得这个音色充满了可能性。
后来,Eric Clapton便经常在自己的演出中应用这个失真的音色,也受到了听众和其他乐手的关注和喜爱。后来,音乐工程师们在他的发现的基础上,发明了能实现前期用电子管放大音量,后期又能进行总音量控制的音箱。
在后来的几十年一直到今天,原本音箱里的各种效果产生装置逐渐分化成了独立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单块效果器了。现如今的效果器单块也不仅仅只有当初的过载、失真之类的效果器了,延时器、哇音器和弗兰格等等的效果器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此,电吉他等乐器能表现出来的音色开始有了无限多的可能。
因为这些效果器的出现,电声乐队能够表现的音乐风格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因此出现了重金属、朋克等重要的摇滚乐流派。这些流派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大音量和失真效果的应用,并在制造喧吵的效果、失真吉他的演奏和简单的重击旋律的方面上有着趋于一致的认同和选择。而这些流派的音乐之所以能传达出他们想要传达出的一些比较躁动和狂野的情感和想法,并且能感染和煽动听众的情绪,也正是因为这些能够改变音色的效果器的存在。
当然,这些效果器的出现对于摇滚乐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大音量和失真的吉他声震撼观众,却往往会让观众在这种震撼之下忽略了歌曲本身和音乐本身,甚至还可能会让音乐人忘记当初创作的初衷。这种感觉就像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去使用兴奋剂,结果对身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一样。
于是,有人就提出了“不插电”这种形式。“不插电”即不使用电声乐器,并且不经过效果器的修饰加工的现场化的音乐表演形式。这种形式推崇使用原声乐器,以获得纯净的音色,来达到一种更原始朴实的“不插电”的效果。在这种形式中,木吉他、木贝司和原声钢琴等乐器是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插电”并不表示完全不用电。在这种形式中,乐器的拾音器还有主唱的话筒等不涉及音色的修饰和改变的电子部件还是要连接电源来进行工作的。当然,在“不插电”的形式中,电吉他、电贝司等乐器也不是完全不能用。这些乐器如果要使用的话,一般都是直接连接音箱,中间不串联效果器的。
历史上进行过“不插电”演出的乐队不在少数,著名的有涅槃乐队、老鹰乐队和Beyond等。“不插电”因为没有重型音色对演奏瑕疵的掩护,所以对乐手的演奏技术和控场能力的要求极高,失真吉他里很难听出的一些色彩性和声的变化和演奏的精微的处理,都可以在“不插电”的时候细腻地表达出来。所以,很多真正有实力的乐队都很乐于做这样的演出。这样的演出既可以向听众展现出乐队的真本事,又可以传达出对音乐最原始而质朴的情感。
其实,“不插电”这种形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音乐科技发展到一定的层次,音乐开始变得机械而复杂之后,人们渴望找回对音乐的初心而出现的产物。
音乐,到底是复杂炫技的比较好,还是简单纯粹的比较好,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