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音乐百科

频道主页

爱如死之坚强--马勒的音乐

佚名  网络 

  爱如死之坚强--马勒的音乐

  曾庆豹

  前言:马勒的音乐是以死的神秘来诉说爱的永恒和无限……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出生于波希米亚,虽然绝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维也纳,但从他的创作历程和风格来推断,马勒是十足的「波希米亚人」。他的灵魂被不安和漂泊所占据,他的音乐是流浪者之歌,残缺与黑暗,又马勒所处的年代正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交替之际,他的交响曲谱出「世纪末」的悲观,如果再加上他犹太的血液,等待弥赛亚的「末世」情结,更是介于生与死的挣扎中。

  美是奇迹,美是自身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作家,著有《恶之华》)说道:「他找不到任何会剌激他病态想像力的东西。除了罪恶不可避免的形象,阴影中魔鬼的眼睛或灯光下梅萨里纳闪闪发光的肩膀,他什么也找不著;除了纯艺术,什么也没有。所谓纯艺术,我是指邪恶的特殊美,可憎事物内蕴的美。」美究竟是什么?也许,美永远是个奇迹。那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何种途径去创造或感受美的奇迹?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能体验到憧憬和惊讶的喜悦,说得明白些,我们不可能经由与艺术毫不相关的途径去感受奇迹,那么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只有通过作为奇迹的美,才可能通往奇迹。换言之,美作为美,是现象学的「事物本身」(die Sache selbst),美不是一种美,而是美自身。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如此说过:「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进入马勒的音乐,宛如走进了爱与死。他对美的追寻,是以爱与死为欲求,关于爱与死的主题又是宗教和艺术的主题,因此,无论我们如何解读马勒的作品,是宗教的或是艺术的,马勒的音乐努力进入的是对美的奇迹的发现。

  马勒是多么容易受伤,他的多愁善感,在他的遭遇与作品中相互重叠、渗透,他努力的摆脱却是深陷其中,如果记在乐谱上的符号是形式,那经由演奏就是把形式和内容溶合为「一」,愈是强烈,愈是无法自拔。这就是何以马勒常被人道为令人难以消受的神经质──「疯子」的理由吧!

  爱与死

  马勒写给爱玛(马勒之妻)的信中说道:「愿我的生命赐福予你,让我们之间的尘世爱(它必定是高洁的)引领你升华、超越,最后到领悟神性的境界;并静静的向我们永恒不渝的爱致敬」(基本上,我觉得只要这世间还有不幸存在,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快乐)。希望你了解,我的爱玛,这也是我今天所能告诉你的一件事(也许这是显示我对你的爱何其神圣的最深沈方式),因为,有时我是如此接近了解我的终极所欲,因而感到意味深远的快乐。」马勒对爱越是强烈,越是感受到爱的张力、急迫,爱令人无法抗拒,但是爱的神圣性却告诉人,我们不可能懂得爱,爱使人变得软弱,如圣经所言:「爱如死之坚强。」(圣经〈雅歌〉第八章第六节)。有谁能抗拒爱呢?没有,正如无人能幸免于死亡。在死亡之前,生是软弱,且不堪一击。死是神秘的,没有人告诉我们有关死之种种,没有人死了以后又回来告诉我们对死之体验,同样的,爱给马勒的张力,宛如死一般的神秘。

  界限告诉我们关于无限的存在,死是通往永恒的门槛。马勒的作品是以死的神秘来诉说爱的永恒和无限,说马勒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不如说马勒想通过对死的神秘的窥探来换得对爱的亲近。说死意味著说生,有生才有死,生通向死,死是对生的否定,生则以死来完成。

  马勒渴望著:「我要把我们两个从我们自身超脱出来、升华到可触及永恒和神性的境界。这也就为什么我们能合而为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马勒的确是神经质的,理由很简单,「正常」人根本就无法接近于神秘,「清醒」的人无缘于爱,柏拉图言「爱是神圣的疯狂」,所以谁要想懂得爱,除非他往疯狂里跳,不然,他没有资格谈爱。

  基督十架的死难,即是通过死来说爱,爱如死之坚强;基督的十架事件,死与爱紧密的联结。吊诡的是,以死说爱,爱竟成了可知的,死也不是难懂的;相形之下,哲学家就生来谈论爱,则显得格外的苍白和可笑,哲学规避死的谈论,正显示哲学的无能为力。

  我们为何存在?死后是否依然存在?

  马勒曾经表示,〈第三交响曲〉的标题应该是:「我们为何存在?我们死后是否依然存在?」这里丝毫没有说教的气息,恰当的说法是:具有语言神秘意味所显示的是本质上的宗教性。如果生与死是宗教的一般课题,那马勒的音乐也就是十足的宗教,音乐成了马勒试探存在与死后的宗教,也是歌诵的艺术。马勒是十足的宗教家,他的死被爱玛儿看作是殉道者,理由无他,只因为马勒终身要表现的音乐只能以牺牲为代价,马勒用不可能的方式来进入不可名状的神秘,其结果是消溶在无限之中,〈亡儿挽歌〉和〈大地之歌〉是他所有作品中对死的沈淀的最深刻之诠释。马勒对于「九」的禁忌已不是迷信的问题,而是他一贯对死的敏感和领悟,「九」与其说是禁忌,不如说是个神秘的象徵,象徵著界限,述说有关生的界限和死的临近的信息。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都通不过「九」的门槛,「九」成了生之尽头,越过此,即是死之临近。

  由死入生

  由于马勒总是逼近对死的澄明,〈第六交响曲〉更是令人感到窒息。这首题为「悲剧」的交响曲不是尼采笔下的酒神精神,马勒根本就没有在毁灭和黑夜的挫折中给任何肯定或否定。这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最难懂的一首。与〈第八交响曲〉的「千人」相比较,马勒在「悲剧」对死亡所带的姿态是无动于衷,或著马勒想用比较冷冰的方式去面对死亡的神秘。可是到了「千人」,马勒的感情明显看得出是按耐不著了,这回是以浮士德的姿态注入热情,为死后的皈依做好准备。〈第八〉的第二乐章的晚钟响起,宛如提醒人们放下手边的工作,大地也需要归于安息,憩息象徵了安抚的力量,在宁静中安享救赎,宽慰受苦的心灵。〈第八〉可以说是「为所有的时代所写的弥撒曲」。〈第八〉的第一部出现了葛格果利的圣歌,但马勒却在第二部以「浮士德的不朽灵魂」咏出「神秘的合唱」的境界,毫无疑问的,死亡仍然是马勒的主题,但可以看得出一个事实,马勒不是以死来说神秘,而是以神秘来驾驭死,正像晚年歌德所做的那样。(注一)

  你能忍受这种张力吗?

  马勒表示:「看得到界限的工作,无疑会闻到死亡的气味,倘若在艺术上亦如此,那么我不论甚么情形,都无法忍受下去。」。死是一种「告别」,人的存在感受无不受此命运所牵制,马勒在〈大地之歌〉和〈第九交响曲〉「先预支了结果」(马勒语)。〈大地之歌〉是马勒一种新的尝试,中国风味是一种「另类」(alterity)的象徵,宛如死对人的生是「另类」一般,中国诗人「咏大地的悲愁之酒歌」,处处闻到「生既,死亦瞑瞑」。充满痛苦的现世使马勒遥想著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世界,换言之,马勒的分裂是现世的分裂,不协调是生与死的不协调,〈大地之歌〉附有第六乐章「告别」的标题,告别是生与死的即聚即离,暗示著现实分离是残酷的,然而却又是证实不可分的真实。关于〈大地之歌〉的「告别」乐章,马勒曾询问他的学生和友人华尔特(Bruno Walter):「你对这阕乐章有何看法?是不是真能够忍受它?它会不会真把人逼上自杀的绝路?」对于死对生的压迫,和生对死的抗拒,与马勒有过同样严肃思考的人,能忍受得了这种张力吗?

  〈大地之歌〉的六首歌曲隐含著完整的交响曲乐章,也就是说,其实它是一首庞大的交响曲的集成:第一交响歌曲即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交响歌曲即交响曲第二乐章、慢板。第三、四、五首交响歌曲即交响曲第三乐章,Scherzo,Trio,Scherzo。第六交响歌曲即交响曲第四乐章,Finale。

  马勒藉由这六首交响歌曲,很严肃地探讨了不是对立而是互为辩证关系、不是两极而是环环相扣的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大地之歌〉不是廉价低俗的标题音乐,而是一位世纪末伟大作曲家自传式的告白。

  第十号交响曲算作是马勒的「未完成」,同样是一首有关死亡的音乐,但却闻不到对死的恐惧,反倒是平静、安祥、释放充塞于音符中,尤其是第三乐章草稿中就写著:「神啊,神啊,为何把我舍弃?」(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五章第三十四节)。这句话是基督尝到死味的挣扎,表明把死交托上主,在上主那里,死意味著基督的工作的完成。马勒的平静不是他成功的越过「九」的命运,而是跨过了死的门槛,尝到死味而不再对死有惧怕,反倒因为死的无以抗拒而更认清生的奥秘。马勒似乎挣脱了死亡的桎梏,至少死对他而言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的沉重了。

  第十号在快结朿前,马勒用了葬礼所使用的低音鼓,一声一声的敲打,宛如送葬进行时的庄严和肃穆,好似在告诉我们他己走到了尽头,果然,不久马勒留下了「未完成」即离世。据爱玛说,马勒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莫札特」,如果说莫札特的音乐是天堂般的快乐,那他是在告诉我们马勒不再对死恐惧,而是卸下了所有的重担,以快乐的心情迎向另一世界。

  全人类的谜

  生与死的神秘作为「谜样的关系」,不是犹太人的谜,也不是波希米亚人的谜,而是全人类的谜。只是马勒的犹太人和波希米亚人的双重边缘和漂泊的血液,恰好构成对生与死的「谜样的关系」的似曾相识,音乐是他去感受这高度张力的似曾相识。我对马勒的忠诚和痴迷,正是因为有著马勒般的似曾相识,在身分认同上,也在内在精神上。

  我们或许可以认同辛诺波里(Giuseppe Sinopoli,现任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指挥,曾指挥「马勒全集」)的话说「马勒的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我愿加上一句:马勒的音乐是哲学,也是宗教。马勒如此说道:「我本身非得藉音乐,或者说是交响乐来表现不可的必然情势,源于在通往『另一世界』的门前之际,我迷惘的知觉产生了明显的偏向。所谓的『另一世界』即是指事物不再因时间与空间作用而分离的世界。」

爱如死之坚强--马勒的音乐

爱如死之坚强--马勒的音乐

音乐百科

哪些小乐器学习起来方便

哪些小乐器学习起来方便

音乐百科

几岁开始学琴最好?学琴起步年龄

几岁开始学琴最好?学琴起步年龄

音乐百科

“古典音乐”究竟指的是什么?

“古典音乐”究竟指的是什么?

音乐百科

弹琴错音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弹琴错音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音乐百科

谈谈如何练琴?

谈谈如何练琴?

音乐百科

中国古代有哪些律制?

中国古代有哪些律制?

音乐百科

十二平均律是怎样诞生的?

十二平均律是怎样诞生的?

音乐百科

音乐家的手是什么样的?

音乐家的手是什么样的?

音乐百科

为什么学习音乐?

为什么学习音乐?

音乐百科

电子琴乐器特色

电子琴乐器特色

音乐百科

乐器及种类介绍

乐器及种类介绍

音乐百科

七和弦的连续应用介绍

七和弦的连续应用介绍

音乐百科

电子琴电学原理

电子琴电学原理

音乐百科

几种乐器,轻松教你get撩妹大法

几种乐器,轻松教你get撩妹大法

音乐百科

戏曲音乐板式及结构[赠板]简介

戏曲音乐板式及结构[赠板]简介

音乐百科

退休后的乐器有多美?看它们就知道

退休后的乐器有多美?看它们就知道

音乐百科

《乐队的夏天》:你了解中国摇滚乐的前世今生吗?

《乐队的夏天》:你了解中国摇滚乐的前世今生吗?

音乐百科

小镇大视野-德国托曼琴行简介

小镇大视野-德国托曼琴行简介

音乐百科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