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的日常生活
佚名 网络自然一词无论中外,既表示自然界,又表示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虽然人常作为自然的对立物存在,人的日常生活又是自然的一部分。音乐在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本章中所讨论问题既不面对音乐会这类欣赏音乐的特殊场合,也不描述音乐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这类重大问题,这里只谈人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在现代,音乐已渗透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音乐分为两种,一是背景音乐,一是实用音乐。
背景音乐顾名思义是作为一种背景而存在,它并不自今日始。比如西方音乐有一种形式称室内乐,名为室内乐,并不是与‘室外乐’相对,而是有别于那些在教堂、剧院、音乐厅中演奏的音乐,它通常在宫廷或贵族家中表演,作为酒会、宴会的伴奏,这类音乐实际上就是一种背景音乐。因为人们这时并不是在聚精会神地欣赏音乐,参加宴会者,或在进餐、或在交谈、或互相敬酒,音乐不过是一种陪衬,给人以高雅、和谐气氛,甚至只不过是显示某种特殊气派。
今天由于有了录音机、放声设备这类高科技产品,使得背景音乐范围大大扩展,录音机等携带方便,播放也很简单,应用背景音乐变得十分便当,不仅商店、餐厅应用背景音乐,甚至家庭聚会,郊外野游、火车、轮船、旅游车都常播放背景音乐。只不过因播放场合之不同,其功能不尽相同罢了。
实用音乐与此不同,它虽不是纯欣赏性音乐,但也不是一种淡淡的背景,更不是某种陪衬,它的存在是为了实实在在地完成一件具体任务。比如仪仗队的音乐是为了使仪仗队步伐整齐,又有气派;治疗音乐则是作为医疗的辅助手段,或帮助人早日康复,或使人保持身心健康。
当然背景音乐和实用音乐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明显的界线,背景音乐也有其功能或者说实用价值,而有些实用音乐,因它毕竟不是音乐会上的正式演奏,也并非应用场合上的主角,其实也还是一种背景,所以这里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叙述方便,而不是一种严格的理论区分。
(一)音乐的心理功能与背景音乐
作为背景也好,实际应用也罢,其中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所依据的是客观存在的音乐的心理功能。
1.听觉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
音乐演奏所产生的声波,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人听到音乐则经历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音波首先为耳廓(即我们通常说的耳朵)所聚集,进入耳朵之内的外耳道,外耳道走到头是一层崩紧的薄膜叫鼓膜,声波使鼓膜来回振动,这振动传给听骨,进入内耳的耳蜗管。顾名思义,这耳蜗的样子有点像蜗牛,管中充满了淋巴液,并由一个膜——叫基底膜——分成两部分,其间由小孔连通。振动就这样通过淋巴液的传导引起基底膜的振动。基底膜由近两万四千条横行维组成,起听觉感知的作用的科蒂氏器官就位于基底膜之上。这科蒂氏器官末端具有细毛的听细胞(又称毛细胞),毛细胞一受到刺激,相应的听神经纤维便发生冲动。此外声波还可以通过颅骨直接传入内耳,就这样,由物理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变成了听神经上的刺激信号。
音乐之声波作为一种物理能量,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产生种种作用。比如乐音有规律的振动进入人体后,会使人体的颅腔、胸腔等也产生有规律的振动。这种振动使得人的整个机体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肌肉会和谐地收张,心律、脉搏会和谐地跳动,呼吸节奏、胃肠运动也都变得和谐有序,这基本上是物理作用。乐音的声波对中枢神经的刺激会改善新陈代谢。它使内分泌中有益的激素增加,从而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得到一定的调整。
声音直接作用的是人耳,但感受到音乐的是人的大脑,人们早已知道,大脑分为结构相似的左右两半脑。在现代,通过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的研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的左右半脑,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机关,左半脑司抽象思维,有人称其为“语言脑”,司语言处理、阅读、书写、运算及时间感觉;右半脑司形象思维,有人甚至称之为“音乐脑”,因为它处理表象运动。形象、记忆、空间关系主管情感、音乐。近年的研究证明,这两半脑合作十分密切。美国心理学家劳仑斯甚至曾提出:“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音乐在调节左右半脑活动以及调动右半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一般人日常活动主要应用右手,左手则常常闲着。支配左手的是右半脑,这样右半脑则活动得少。演奏乐器却不然,常常要双手并用在拉弦乐器中,左手比右手还要忙。这一来右半脑相应地活跃了进来,右脑的活跃也使两半脑之间的联系更多,从而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其益处是很大的。有时人们运用语言脑工作了较长时间,有些疲累,可以听点音乐,让音乐脑活跃一下而语言脑则暂时放松。总之参加音乐活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会使两半脑更均衡地发展。
事实上音乐形态的各要素和它的纵横结构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种种反应,产生相应的心理功能。
2.音阶、调式、旋律的作用
如前所述,乐音最富特点的性质,要属音高。不同的音高经过组织形成音高体系,即某种乐律,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依据构成乐曲的基础音列,又形成不同的调式,其中以一音为中心,其余音与中心音间具有依存关系,不同的音阶、调性,给人的感觉(即心理反应)是不同的。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自然音阶给人的感觉是平静和纯朴,半音音阶则给人以柔和冷静的感觉,包含1/4音的变音音阶与前二者不同,会给人们怪诞的感觉。根据这种看法,在古希腊,敬奉不同的神祗时所用的音乐是不同的,对太阳神阿波罗的礼赞,希腊人应用庄严、威武的多利亚调式(mi调式),而敬海神时则应用令人兴奋的弗里几亚调式(re调式)。
后世的人虽然不再采取这种绝对的态度,但依然很注意音乐调性的作用。比如不少俄罗斯民歌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感,这和它应用小调式是分不开的。而同样具俄罗斯风格的民歌,应用的是大调,给人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下面是两首俄罗斯民歌的前八小节。
其一、田野静悄悄
二、纺织姑娘
前一首《田野静悄悄》用的是小调式,其内在的忧郁之情融合于旋律之中,后一首用的则是大调,平静但不忧郁。
中国古曲常用五声音阶,但《阳关三叠》和《满江红》二曲因调式不同,其情绪也大异。以现代方式分类,《阳关三叠》属小调式,即 的小调式旋律恰当地表达出依依惜别之忧情,而《满江红》属大调式的旋律: 则使人感受到在这英雄慷慨悲歌中,一种豪侠之气包蕴其内,这一切很难用数学定理、物理定律来证明,但对听者产生的感受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
调性之外,旋律本身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不同的旋律所表现的情绪各不相同。如《音乐心理学》中所说:“柔美的旋律线表现事物的温和柔婉,刚劲的旋律线表现事物的遒劲挺拔。”《蓝色多瑙河》乐曲中: 那上行音型加八度大跳,让人感到一种动感和朝气,而聂耳所作的《铁蹄下的歌女》与之相反,那曲折下行的曲调表现出了旧中国歌女那悲惨的命运与酸楚的心情。
当然,对旋律不能作简单的解释,或把一种旋律特点和某种心理感受以直线相连。但上面的种种例证说明,音乐旋律的表现力是有其客观基础的,这就是人对某种旋律的自然反应。
3.节奏、速度、音量
前面讲过节奏与自然,并举过《快乐的啰嗦》等例证,当时所强调的是音乐本身的表现功能,本节中要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人对不同节奏速度的音乐之心理反应。去过舞会的人都会有如下的体验,跳探戈舞和跳圆舞曲感觉不相同,即使同是圆舞曲,跳快三步和慢三步也决非同一种感受。舒缓的节奏传达平静的情绪,富于活力的节奏往往传达兴奋的情感;而反过来听到舒缓节奏的音乐也会有利于人恢复和保持平静的心情,而快的音乐节奏与动律会使人保持活力,甚至兴奋起来。要想让一个人的心情平静下来,或是让他休息一下,甚至小睡片刻,却让他处在快节奏的音乐下,可以说是南辕而北辙;一个人心情很沮丧,想让他振作起来,或者是有人休息够了,想兴奋起来投入工作,这时让他听慢节奏的摇篮曲也可说是一种天大的笑话。不要说是对懂音乐的人行不通,就是对乐盲都很难作到。因为节奏比旋律的影响更直接,并不需要听者有音乐修养或俗话所说的具“音乐细胞”。
音量的效果更为鲜明,摇篮曲总是轻声哼唱才能让孩子入睡,要是大声嚷嚷,不要说是醒着的孩子无法入睡,就是睡着了也会被吵醒。进行曲相反,要有足够的,好让人雄纠纠气昂昂大踏步前进。教堂音乐要避免过度的大音量,使人能感受到上帝之神圣,以及人类这被上帝逐出伊甸乐园的亚当和夏娃子孙对上帝的敬畏;迪斯科舞厅中恰恰相反,是用超强度的音响给人以极强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后者超过一定限度后,已大大违背人的自然状态。但这非自然状态的产生是建立在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客观联系及其遵从的自然规律之上的。
就连音乐的织体、曲式、和声等规则的产生,也不是人生造出规则强加于音乐之上,而是以客观存在的心理反应为基础。比如,《音乐心理学》中所说:“(复调音乐)音层多而厚时,或线条多而穿插交织复杂时,往往造成浓厚的音响色彩,容易引起较强烈、复杂的情绪、情感反应。反之,音少而簿时,或线条清晰流畅时,则音响色彩较清澈透明,容易引起较单纯、宁静的情绪、情感。”而“音响协和的和弦可给人以安宁感、静态感,不协和的和弦则给人以紧张感、动态感,充满要求解决的动力。”可见复调音乐的规则或和声规则等等都是和人的心理活动的逻辑相契合的。
3.背景音乐
如上所述,同是音乐却不可笼统而论,即使并不是从欣赏的角度说,不同旋律、节奏、音量的音乐所产生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因此对背景音乐的选择大有讲究。
为了创造一种高雅、舒适的氛围,西方的许多高级餐厅或公共场合的休息厅都播放音乐。这类音乐是一种陪衬,所以是真正的背景音乐,来往的人或用餐者都不会真正着意去听。在上述这类场合下多半播放抒情性的轻音乐,音量也从不放得很大,我国有些老年活动站中在打太极拳的同时也播放背景音乐。这时多半是幽雅的中国古曲,节奏舒缓,打太极拳的人并不着意于听乐,也不会依音乐拍节而动,但幽雅的古曲给太极拳的内在的气韵,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太极拳的运动效果。
音乐茶座中音乐的作用则进了一步。这里的音乐既是人们品茶或品尝其他饮料、谈天的一种背景环境,又不单单只是背景,而是音乐爱好者们着意欣赏的。因此,音乐的音量可以稍大些,曲目的选择范围也可有所扩大,有些音乐茶座甚至允许听者点播乐曲,当代的卡拉OK乐厅还允许客人自己登台。
著名的音乐之城维也纳有个与众不同的著名音乐茶座。它设在花园之中,每逢晚间开放。这个茶座十分高雅,来者个个衣冠楚楚,茶座的收费自然也很高昂。和前面讲的茶座不同,这里实际上是以音乐欣赏为主了。并由专职的花园乐团演奏,花园茶座在奥地利,奏的音乐当然以奥地利音乐为主,事实上这乐团最擅长的是奏园舞曲,特别是两个施特劳斯的作品。每当一曲奏响,会有许多宾客离席起舞。
快餐店也常放背景音乐,音乐的音量虽不能过响,但如前所述,节奏却要快。音乐过响会赶跑顾客,但节奏要是不快,而是像太极拳背景音乐那样舒缓,顾客的食速自然会放缓。于是快餐变成慢餐,生意也要赔本。
当代一些高级自选商场常播放抒情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顾客悠闲地在商店中走来走去,从容挑选。若是放节奏快的乐曲会让顾客有一种急促感,播放嘈杂的现代音乐则情况更糟,让人无法在商店里多呆,生意自然会清淡。商店开张,或有了新奇商品时则又是一回事了。可以在商店门口播放音响较大、风格奇特的音乐以招揽顾客。其实一些专向外国人出售中国纪念品的商店也可发挥一下背景音乐的作用。比如配以中国古典或民间风格的背景音乐。它既与周围的气氛很协调,又增添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说是一举两得。
用音乐促旅游,也是背景音乐的一大作用。可以想见维也纳的花园茶座对奥地利的旅游事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德国和奥地利这两个音乐发达国家都开始专门组织音乐旅游,比如慕尼黑的旅游界专门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提供一种音乐旅游,其旅游点均是历史上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区;有时还会让爱好音乐的旅游者,组织起乐队,加入音乐演奏之中。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音乐制品。①这是一些用具,在完成功能的同时也发出悦耳的音响,这音响当然还构不成音乐作品,但却给人以愉悦,所以也可算是一种“特殊”的背景音乐,最常见的音乐制品当然要属音乐门铃,有人来访有时是乐事,有时却是一种打扰。门铃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却能缓和打扰的气氛,不像敲门声和单调的长音那样让人烦躁。复杂点的音乐门铃还可以哼唱不同的歌曲。日本有人发明了一种既保险又会唱歌的音乐锁。它由锁和八音盒两部分组成。当有客人触动它,它会向主人报告客人来啦。主人开锁,它则用美妙的音乐和歌声向客人表示欢迎和问好。这样它既会吓走偷盗者,又会使客人感到愉悦。
加拿大英格内库特电话公司研制了一种以乐声代替铃声的音乐电话,有人来电话,就会播放音乐,直到通话时音乐才中断,至于播什么音乐可由用户自行选择。苏联人则研制成功一种会唱歌的黑板。这种音乐黑板上画有音谱表和音符。教师用教具接触这些音符,黑板便会发出和这音符相应的音调,写上悦耳的乐曲,用教具接触一个个音符,黑板会奏出动人的音乐。
下面的这个音乐制品更加有趣,捷克斯洛伐克的发明家研制出一种“音乐蜡烛”。烛中有一条光音线。当人把蜡烛点亮,光脉冲沿光导线传,接通蜡烛底部的光电晶体管,这光电晶体管与一个带有音乐录音的微型装置相连,于是人们便听到了音乐声。试想,在圣诞夜点燃了一根会唱“平安夜,圣诞夜”的圣诞歌曲的蜡烛,该是多么有趣啊。
还有几种很有前途的音乐产品:一是音乐楼梯,印度的建筑界会同音乐界制成某种特制的花岗岩楼梯,它的排列和键盘乐一样。沿着这种楼上上下下,会像弹琴一样发出某种旋律,我国则有厂家开始生产一种音乐积木,它一共十六块,一般大小,全是直角三角形。其中十四块积木上标着不同的音阶符号,也就是说,它们每块各发一音,可以重复两次,积木之间由铆榫嵌合。铆榫上有铜片,所以铆榫嵌合时,铜片也就相互接触。此外还有一块有电源的积木和一块作尾巴的积木。当你将各积木按自己的意原排列起来,加上电源积木,再加上尾,它就会奏起相应的小曲。
下面的几个音乐产品,似乎更有实际价值:一是音乐牙刷。这牙刷是由一位法国牙科医生发明的。每把牙刷中录制了30首乐曲,每首乐曲可持续一分半钟到两分钟。刷牙时,只要按动牙刷柄上的微型开关,音乐就开始了。刷一次牙不过一两分钟,这样一个月内天天可听到不同的乐曲。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刷牙的姿势不正确,非但听不到音乐,还会听到刺耳的噪声,只有在你刷牙姿势最佳时,才能享受到最优美的乐声。这样一来,使用这牙刷,既可纠正刷牙姿势,又对牙齿进行了“声波按摩”,与此同时,还欣赏了优美的音乐。真可谓“一举三得”。
音乐床和音乐的奶瓶也都是一举数得的用具。睡在瑞士生产的一种“音乐床”上,这床会奏出轻柔的催眠曲,催你入睡;而当你清晨沉睡不醒,它又会奏出欢快的唤醒曲,音乐声从弱至强,直到把你唤醒为止。音乐奶瓶和音乐床异曲同工,不过面对的是吃奶的婴儿。这奶瓶塑成有趣的动画人物的样子,底座内有录音盒或带响的幼儿玩具,用这奶瓶喂婴儿奶,会同时响起悦耳的音乐或串铃、拨郎鼓的响声,准保让小毛头吃得好吃个饱。
(二)实用音乐
实用音乐与前面讲的背景音乐不同之处在于音乐的应用性上升到主要地位。在背景音乐中音乐是在幕后起作用,在实用音乐中,音乐从幕后转入台前,公开显示出自己的实际效用。
音乐应用的方面很多,但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在各种仪式中应用,称仪式音乐。二类则是用作调节心理、进行治疗,称音乐治疗。
1、仪式音乐
仪式音乐是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甚至可以这样说,音乐是在仪式中产生的。当然,随着时代的演变,仪式本身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古代,仪式常带有神秘主义的味道:或是祭天、祭地,或是面对鬼神。在这些仪式中,人们把音乐看作是符咒一样的东西,借助它可以与另一个世界进行通话。至今,基督教中作弥撒,佛教中的佛事,道教的道场,都有其特殊的音乐。当王权代替了神权,音乐便成了宫廷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时帝王出行也要有乐队开道。传说中周穆王西行(公元前989年左右)就带领了一支庞大的乐队,并伴有歌舞。
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也是说乐与礼仪分不开,乐中有时还伴以舞。如,人们常说的“六乐”,或作“六代之乐”(又称六舞或“六代之舞”)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主要用于祭祀的。比如《咸池》相传始于尧,用于祭地;《大韶》相传始于舜,用于祭祀四方;祭祀山川的《大夏》之乐,则相传始于夏。其余的有的祭天,有的祭日、月、星辰,还有的则用于祭祀祖先。孔子所推崇的“韶乐”,也是“礼”的一部分。
唐代有《秦王破阵乐》,这是宫廷乐舞,传说它来源于李世民为秦王攻破刘武周立大战功,于是军中传起了《秦王破阵乐》。到李世民即位后,令魏征等编制歌辞,吕才调协音乐,他自己亲制《破阵舞图》,于是排成了一个一百二十八人披甲执战的大型乐舞,这虽然也属宫廷舞,但与《霓裳羽衣》这类乐舞不同,常在欢迎外国使节的仪式上演出,以显示大唐的武功武德,实际上已是一种仪式性乐舞,其乐当然就成了仪式性音乐。
仪式的方面很多,为了实现不同的仪式功能,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仪式性音乐,人们最熟悉的仪式性乐曲自然是本国的国歌,它在各种隆重的仪式中应用:升旗仪式,开幕典礼,迎宾仪式,大的庆典活动等等。各国国歌并非都是同一种风格,中国国歌雄壮,德国国歌肃穆,但都代表了一个独立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国有国歌,军也有军歌,在中国《解放军进行曲》常用于阅兵式,作为阅兵仪式音乐;而运动员入场式则常用《运动员进行曲》这些也都是功能性音乐。不仅国家,一些民族的民俗活动也有其特定的音乐,从来源看,均与特定的仪式(祭祀、婚丧、交谈)等有关,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仪式的功能已大大减弱。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家庭生活中也有一些特定的仪式,结婚仪式就是其中之一。人们熟知的结婚进行曲同样是人们熟悉的仪式音乐曲,它的旋律:
出现在不同国度(包括中国)的结婚仪式中,甚至一听到这音乐,人们便会想到隆重的结婚仪式:新郎身着黑色礼服,新娘身披白色婚纱,二人并肩缓缓走进结婚礼堂的庄严场面,这音乐则几乎成了婚礼的一部分,并作为神圣的婚姻结合的见证。
国外,传统的结婚典礼在教堂进行,与之相应《结婚进行曲》的旋律也很庄重,中国传统的婚礼与之不同,是世俗的人的结合,伴随新娘的花轿的音乐也完全不同。常是热闹非凡的唢呐曲《百鸟朝凤》。
对中国人来说,葬礼上的音乐是缓慢、沉重、悲伤的,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西方人在葬礼上有时会用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这是贝多芬《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别称,这乐曲中那缓慢整齐的节奏,和数小节维持不变的音符,同样能很好地完成葬礼的仪式功能。
(三)音乐医疗WXZY0146_0114_0
仪式功能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外部形式,音乐的医疗功能则是治病救命的,更有其特殊意义,在本章开始,曾讲了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从这些论述中可知,音乐的医疗功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科学道理。它以生理功能为基础,心理功能为落脚点,最终起到辅助医疗的作用。
1.音乐医疗的历史沿革
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医疗手段是从本世纪中叶开始的,系统的音乐治疗科学则到当代才建立。尽管如此,人类应用音乐手段治病,却已有了很长的历史。
在中外传说和史籍中有不少关于音乐与人体关系的论述和以音乐医病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众所周知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和光明之神,传说中讲他同时兼管音乐与医药,他还“真的”用音乐治过病:用同时拨奏诗琴(里拉)的两根弦的方法,使箭伤的创痛得以减轻。无独有偶,圣经的《旧约》中也记载过音乐治病的事例:大卫通过弹奏竖琴(一种和里拉有几分相似的乐器)治愈了所罗门王的忧郁症。
神话传说总是以曲折隐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的。看来古希腊人和希伯莱人以其天才的直觉发现了音乐和医疗关系的一些端倪,并把它以传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则进了一步,他通过科学的观察发现,一些情绪失去控制的病人听了音乐后,“就会心醉神迷,于是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毕达哥拉斯也认为适当地欣赏音乐有助于身心健康。他还指出,不同的旋律所针对的病症不同,比如他说:“有同于医治心中情欲的旋律,有医治忧郁和内心病症的旋律,……还有别的:医治愤怒、生气、内心变化的旋律,还有另一种歌曲可以治疗人的色欲。”
现代,随着音乐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音乐治疗的理论也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李赫登塔尔的《音乐医生》(李赫登塔尔,1807)一书和1846年克梅特《音乐对于健康和生活的影响》的文章,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论述了音乐与健康的关系,以及音乐在疾病防治与医疗中所起的作用。这两个著作不仅确立了“音乐医疗”这一概念,也提出了这一学科的有关课题,从而使音乐医疗成为一门学科。
本世纪中叶,音乐治疗在有些国家(如美国)已成为一门专门职业,音乐治疗的理论也进一步发展。西方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从50年代末起,先后成立了旨在发展音乐治疗的组织,有些大学开设了专门研究机构,很多医院使用音乐疗法,1979年后还多次举行世界性的音乐医疗学术会议。
中国很早就有记述音乐医疗思想的典籍。不仅如前所述有些古医书中曾以五音对五脏,元代一位叫朱霞享的医生还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但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医疗却起步较晚,八十年代起才开始发展,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则直到1989年才正式成立。尽管如此,在一些热心者的活动下,音乐治疗学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发展得很快,有些音乐家依据中医理论中五音与五脏、季节的关系,专门创作了为音乐医疗所用的音乐。(比如石峰创作的音乐医疗专用的五行音乐),也有些研究人员将中医的针炙疗法与音乐医疗结起来:比如在让患者听音乐的同时,又让音乐以脉冲电流的形式作用于人体的疾患部位或穴位。
2.音乐治疗与自然规律
音乐能发挥医疗功能是以“音乐对人的良性作用”这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只不过这里的听者不是寻常的听众,而是病人,音乐所要起的良性作用也不是一般作用,而是医疗作用。尽管后者是借助音乐通常的功能——欣赏功能来完成的。音乐究竟是如何产生医疗功能呢?这尚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书不准备系统讲解与此有关的种种学说,只想根据科学家们已经得到的一些研究成果说明音乐有可能产生什么良性作用。
首先,音乐可以通过大脑的边缘系统,调节植物神经大脑皮质功能以及躯体运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其次,音乐可以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过于兴奋时使之安定下来,而于抑郁时使之兴奋,总之既调整了中枢神经的活动水平,以保持人的神经安定,又调节内脏和躯体的活动节奏,使之协调一致。
此外,从物理方面,音乐的音波振动还可使各器官的活动节奏协调一致,从而也调节、诱导并改善有病变器官的功能,在化学方面音乐则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通过神经和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其他生化反应,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得到调节。
总之,音乐的良性功能是全面的。现在音乐医疗不只限于精神和神经病科,也不只限于医院(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肿瘤科等等),但仍需承认,音乐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并非万能。
此外对不同的病人选取的音乐处方也不应相同。医病要对症下药,音乐医疗则要对症播放乐曲。例如,对睡眠障碍症的处方应是《二泉映月》、《平湖秋月》……这些抒情乐曲;抑郁症的患者则应开《喜洋》、《江南好》这类欢快音乐的处方。两种处方调个个儿,非乱套不可,失眠者更加兴奋得难以入睡,而抑郁者说不定又添几分愁肠。另外也有文化差异,病人完全不能理解的音乐效果会大大降低,在不懂音乐的人听来,不少音乐和乱七八糟的音响之间似乎没多大差别。对听惯了西洋音乐的“老外”,不少中国民间音乐作品显得有点古怪,疗效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是一种音乐处方,它未见得是最佳的处方,但可以作为说明的例证,在这种处方中把治病音乐大致分成二大类:
第一大类
A组:节奏平稳、调性明朗、舒展、优美、速度力度适中、起伏变化不大,频率居中。如:《溜冰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等。
D组:热情、火爆、节奏激烈、起伏变化较大、低频成份丰富,高低频结合、速度快力度强。如《丰收锣鼓》、《迪斯科》、《西班牙斗牛舞曲》等。
E组:雄壮、庄严、平稳有力,明朗,多为大调式,速度不快,力度较强。如:《运动员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等。
第二大类
C组:活泼、愉快、节奏紧凑、调性明朗,速度较快、力度较强,频率范围大,要考虑大小调兼顾,如《彩云追月》、《蓝色探戈》等。
F组:平稳、松散、调性模糊、游离、缓慢,力度弱,如《天涯歌女》等。
依据自己的音乐常识便可预料这不同的音乐应针对那一种病人,以及它们应作如何的搭配。有时在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配以相应的电针刺激信号,会发挥更大的医疗效果,据从事音乐医疗的人总结,D组音乐的电疗对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等疼痛可收到明显的镇痛效果;A组音乐给人的刺激较弱,具有调节血原的作用,《仲夏夜之梦》等轻快、明朗的音乐,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血管性头痛、头昏、失眠等病症。
以上种种都是被动式的音乐治疗,在当代还发展起主动音乐治疗,组织病人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使紧张的病人松驰、镇静,抑郁的病人欢快、活泼、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