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
佚名 网络我们学琴者都知道,想要使自己的演奏技术不断地获得进步,你的练习必须得是“刻意练习”才行。
今天宛与洛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只有“刻意练习”才能带来进步,以及“刻意练习”的本质是什么?
如《价值心法》一书中所说:
“刻意练习,本质上是以错误和失败为中心的练习”。
这就是它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当学琴者围绕着“错误”与“失败”之后,他的演奏技术会产生进步呢?
以下3点,将回答这一问题。
一、当遇到错误与失败时,说明目前的练习方法“不管用”了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就谈到过,学琴者只要有想进步的想法,那么就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瓶颈”。
当遭遇这些时,也间接说明了,之前对于练琴的思考,之前所使用的那些练习方法,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于是他们的练习与演奏,就会出现错误;错误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也就相当于暂时性地“失败”了。
心态不佳的学琴者,很可能在这一步便会放弃练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有耐心、有韧性的学琴者,则会不断寻找解决方法,不断思考新的应对策略。
于是他们就会主动投入“调整”中来。
二、调整的过程,就是大量“试错”的过程
随着练习难度的增加,学琴者遇到的错误与失败,其难度也会同时增加,所以调整起来的过程,同样会变得吃力一些。
比如之前所练的一首作品,全曲演奏下来,居然会有10余处含糊不清、缺音多音的情况。
这种错误,改起来会比较麻烦与头疼。
因为之所以会练成这样,一定是在练习的一开始,学琴者就不够认真,不求质量,只求“完整度”了。
想要把这首作品中的每一处错误,都给“抹去”,那必须“全盘否定”,从头来过。
回到较慢的速度,一点点地纠错。演奏正确、稳定的乐句,直接“过”就可以;当初含糊不清的部分,由于养成了不良的练习习惯,改起来会较为吃力。
最为常见的困难,就是到这里不听节拍器了,只“闷头”演奏,完成即可。
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练习严格要求,“稀里糊涂”地练习,还不如不练。
所以,当尝试3次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卡”不上节拍器,则需要果断关上节拍器,并把这一乐句进行“拆分”。
拆成各种乐节、节奏型后,然后只慢练自己“含糊不清”的那个乐节、节奏型。
三、当错误和失败被“解决”时,也就形成了“刻意练习”
当练习的内容少了,学琴者的心态上,自然就会轻松下来,练习也不会如刚才那般着急了。
当在慢练中“正确”了之后,一定要配合着节拍器慢慢提速,规范地把这个乐节的演奏速度,给提上去。
再合到整个乐句中练习,最后是整首作品。
不难看出,解决这些错误,没有一蹴而就的,都是分成好几步,每一步能解决好一点小错误,就是很不错了。
而当错误被改正,问题被解决,学琴者的目的也达到了,演奏的水平自然又提高了。
所以,如果没有遇到错误与失败,学琴者便不会“刻意”地解决问题,也就形成不了“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