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与曲中,聆听古代中国战争故事
佚名 网络在刚刚过去的建国70周年大庆,万众瞩目的重头戏莫过于震天动地的大阅兵。用整齐划一的军人列队和先进武器来彰显国力和鼓舞民心,缅怀英雄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激发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有效的精神动力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文/中海油研究总院 陈卓图/来源于网络
我国自古以来就发生过很多战争
也从战火中淬炼出很多英雄或枭雄
今天我们就一同从乐曲或歌曲中
回顾古代中国那些战争故事
先秦
武警男声合唱团《无衣》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三章四言诗《国风·秦风·无衣》,彰显出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关于这首战歌的创作背景:约在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游牧民族戎族乘机入侵攻进镐京,杀掉了西周幽王,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因护驾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封地岐以西,从此秦正式建国,秦国由附庸时代进入封国时代。春秋初期,犬戎成为秦国的强敌,后为秦国所灭。
这首战歌可能就是在将士出征前齐声合唱鼓舞军心,表现出秦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高昂士气和自信,反映出秦人尚武好勇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秦公镈”镈身刻有135字铭文,记述了先祖秦襄公被周王“赏宅受国”之事,以及文公、静公、宪公三代治国兴邦伟业。
秦公镈,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
后来秦国越发壮大,尤其是商鞅变法规定,一切赏罚和爵位都以军功为标准,秦国军力由此大大加强,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其中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一个主要对手。正好今年军人运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可以说,荆楚大地早都写满战争故事,也承受过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悲欢离合。
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发生过多次秦楚大战,都是秦胜而楚败,因而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只能暴尸荒野,无人为他们操办丧礼和祭祀。古代将不到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
©图片来自网络
在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生前,楚军与秦军血战中横死疆场的将士在15万以上。于是他在被放逐途中写下《楚辞·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惨烈的冷兵器拼杀,以及将士们奋勇争先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表达出屈原对雪洗国耻热烈期盼。本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可以说,屈原的思想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他所写的不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不仅是记录自己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愤懑心情;更是奉献给世人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也道出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楚汉
说到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除了大家熟知的中国象棋楚河汉界,还有著名的古曲《十面埋伏》和《夜深沉》《霸王卸甲》等。
位列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展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而刘邦得胜的情景。
我个人推荐去听章红艳琵琶女团的音乐会,往往会把称得上是专利改编的《十面埋伏》作为压轴或返场曲目。标配的场面是,章红艳教授独自在舞台上弹奏,她的女团乐手会抱着琵琶分布在观众席多个方位,先是依次弹奏发声,让听众瞬时沉浸到项羽深陷包围圈、周围看不到人却随时听到人声,让人防不胜防的紧张情绪中。
然后现场安静下来,由章红艳独奏一段,进而带领所有乐手合奏,逼真地描绘出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鼓声、剑弩声、人马嘶吼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犹如刘邦带领大军从掩体中现身,齐声杀向项羽残部。可以说,这首曲子的主角是刘邦,把他从传说中地痞无赖彻底变为有勇有谋的战略家,还表现出汉军的智勇双全和势不可挡。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是描写垓下之战,京剧曲牌《夜深沉》把视角放在项羽痛别虞姬的那一晚。这首曲牌以昆曲《思凡》一折中《风吹荷叶煞》的4句歌腔为基础,经历代京剧琴师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其中有大鼓的独奏及鼓与京胡的竞奏,刚劲有力、满怀激情。在京剧《霸王别姬》中,一上来就是长达2分多钟快速敲鼓,营造出军营场景;然后是二胡独奏与合奏,模仿虞姬对西楚霸王平静却坚定有力的对话
而后二胡演奏越来越快,估计是战势紧急,虞姬在催促项羽放弃儿女私情,激励他打起精神带领将士们冲出重围,最后自刎以绝霸王的念想。我每年都会看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演这首曲目,行板、小快板、快板、垛板、急板等多板式依次呈现,曲调由繁至简,尤其是对快板段落做出大量表现,让听众一直跟着揪心,直到乐曲停下那一刻,台上台下皆是松下这口气。这首曲子的主角是果敢又忠烈的虞姬。
琵琶大套武曲《霸王卸甲》,同样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主角变成了西楚霸王项羽,着重渲染了他在交战失利节节败退途中,在四面楚歌声中一蹶不振以致诀别虞姬的英雄悲剧,对年少成名的战神满怀痛惜和赞扬,所以整个曲目显现出凄凉悲壮气氛。当项羽从意气风发变成、可爱、直率又骁勇善战的大男孩变成力不从心、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失利者,种种落差和顿悟,也就加深了这首《霸王卸甲》的悲凉情绪。
在垓下之战6年后的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后来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到故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一天刘邦趁着酒兴创作了只有短短3句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酒过三巡、直抒胸臆的短歌既表现了刘邦雄豪自放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出他对国家尚不安定的忧虑与惆怅。而在2000多年后,特立独行、敢想敢为、侠肝义胆的作曲家施万春给《大风歌》谱了曲,形成一首颇有男人味的合唱作品。
边塞
有一次我翻看《乐府诗集》,里面居然收录有好几个人写过的《白马篇》,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悱、袁淑、王僧儒、沈约、鲍照、孔稚珪;此外还有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隋炀帝杨广、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等人也都留下过《白马篇》。这么多《白马篇》,内容几乎都跟戍边、侠客、兵勇、杀敌有关。
其中曹植所著《白马篇》已被改编成合唱歌曲,唱词依旧沿用诗歌中的原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名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隄。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湛、骑术高超的边塞游侠,同时也是个爱国义士形象:再现了游侠儿长驱直捣匈奴军营,激战鲜卑骑兵,驰骋沙场、英勇杀敌,舍身保国的场景,歌颂他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曹植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图片来自网络
在曹植去世后近500年的时间里,边塞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依旧没能停歇。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有2首《出塞》《从军行》,都是小学语文背诵过的七言绝句。武警男声合唱团曾把这两首唐诗合二为一,做成合唱歌曲《出塞-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样串接下来,是不是英雄故事更为丰富,边塞生活的艰苦、枯燥,好儿郎浑身是胆,壮志豪情四海远名扬的英雄形象更加饱满、动人?我还恍若看到我的语文老师忘情讲书的样子。
武警男声合唱团《历代军歌交响合唱音乐会》(上)
宋词
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流行乐坛迎来短暂的爆发期,其中北京的轮回乐队以摇滚乐+民乐形式先后推出《烽火扬州路》和《满江红》,作为中西结合的大胆探索,一下子从众多个性十足、百家争鸣的乐队和作品当中脱颖而出。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而他那首不曾入选过语文课本的《满江红》一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以《满江红》为题材的民乐、交响乐、合唱很多,还有轮回乐队制作的摇滚乐。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都体现出岳飞的忠君爱国和英雄气概,也格外衬托出他多年征战却受掣肘的惆怅心理,最终都落在空悲切。
©图片来自网络
在岳飞离世前2年,我国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在被金人统治的北方地区。他从小就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遭受的屈辱与折磨,这使得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在21岁就参加抗金起义,因其惊人的勇敢和果断,得到朝廷任用,但他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让他在官场上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图片来自网络
由轮回乐队演绎过的《烽火扬州路》取材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首词并非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文中有对孙仲谋、刘裕等前世英雄建功立业的敬佩,又有哀叹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辛弃疾回忆起43年前参加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而今无论朝廷还是北方人民,早都安于现状,恢复中原之心不再强烈。对比前辈们的丰功伟绩,他又以廉颇自比,怀才却不得施展、有壮志却难以实现,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明朝军歌
在明朝之前,我国战事要么是各个诸侯国互掐、重组,要么是中原政权抵御边疆少数民族侵扰。
到了14世纪初叶,邻国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一些战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大肆武装走私、抢劫烧杀,范围横扫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
到了明朝嘉庆帝年间,日本海盗团伙同浙江、福建等地歹人一起杀人抢劫,后来愈演愈烈,以至于数十处乡村甚至城镇都荒无人烟。明朝人就将这帮让朝廷头疼,矮小却又灵活、凶狠的海盗称为倭寇。
由于当地官僚和军队长期吃喝无忧,只会敲诈百姓,一旦听说倭寇来袭,他们逃跑躲避得比猫狗还快。此时有多人向朝廷举荐出身于军人世家的戚继光,他从小习武,像霍去病一样,年纪轻轻就屡立战功。
年轻的戚继光满怀报国之心,兴冲冲奔赴浙江招募兵勇,打造出军纪严明、兵器及战法都有创新的戚家军,历经10年多,把浙江、福建等地倭寇或杀死或赶跑,解决了当地匪患,让百姓回归正常生产生活,让城镇恢复生气。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仅武艺高强,还发明、改造兵器,书法、作诗又不输给文人©图片来自网络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家军攻克横屿,时年34岁的戚继光与全军将士一同赏月,当时军中无酒,戚将军即席口述《凯歌》一首,教全军将士一起唱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有传说这是我国第一首军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且看戚将军这首《凯歌》,真叫鼓舞军心又接地气,既谈到保家卫国团结杀敌,又说到严肃军纪赏罚分明。从这些文字中也可看出,戚家军能够大杀四方、建功立业,除了自己很争气,还有赶上了好时候:朝中有人支持军制改革,又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的鼎力支持和无私互助。相比之下,这些外部条件都是岳飞和辛弃疾求之未得的。
少数民族
英雄史诗
《国家宝藏》中出现的《格萨尔》
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也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即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同样也是记录民族英雄带领族人或是战天斗地,或是反抗压迫、反抗奴役的故事。
蒙古族一直崇拜的江格尔约在13世纪诞生于蒙古族聚居地,有关他的传说自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伟大史诗。史诗《江格尔》讲述了江格尔汗率12位雄狮大将、32位虎将、6000多名勇士征战四方,降伏妖魔,建立没有战争、疾病、饥饿,草原常青、牛羊遍野理想乐园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整部史诗由数十部作品独立成篇、合成整体。其中最主要是讲述结义故事、婚姻故事和征战故事;其篇幅极长,以至于过去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谁要将《江格尔》唱完,谁就会立刻死掉。
演唱史诗《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被称为“江格尔齐”;据说还没人能把全部江格尔学会,更没人能将江格尔全部唱完,能演唱70回江格尔的江格尔齐就被称为“史诗的口袋”。
个人推荐安达组合在2015年推出的单曲《江格尔》,这是乐队成员师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江格尔奇叶尔克西老人学习而来,对史诗《江格尔》中一个部分改编而得,首次加入呼麦及多声部和声,从陶布秀尔伴奏演唱的单一形式,改编成马头琴、陶布秀尔、冒顿潮尔以及蒙古鼓等多种乐器合作表演。这首从头high到结束的单曲也成为安达组合每场演出保留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