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名曲:莫扎特 D大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
佚名 网络这首协奏曲在1777年间写成后埋没了一百三十年的时间不为世人所知,到1907年,才由德国的一位音乐学家根据柏林国立图书馆保藏的一分抄本第一次出版。同年,罗马尼亚小提琴家艾涅斯库首次演奏这首协奏曲,并为它写了著名的华彩乐段。由于在1799年出版的一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bE大调)编列“第六”,这首协奏曲初版时才编为“第七”,因此,后人有时也把它叫做《七小提琴协奏曲》。
1777年,莫扎特在萨尔斯堡已经经历过多年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他正面临着这抉择,那就是努力挣脱这极大伤害他自尊的地方,逃出这外省偏僻的牢笼,试一试依靠自己的技艺和才能,过着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的青年时代结束了,为了生活,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首协奏曲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是他在即将进行的另一次想要打开生路的徒劳旅行之前写成的。
这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是这样:
在乐章的主题中,英勇果断的特性同柔美温存的抒情味结合在一起,技巧性的段落极为精巧地嵌入音乐的结构中来,从小提琴技巧之复杂这一点说,这首协奏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都大大超过了前面的几首协奏曲。第一乐章甚至可以说是莫扎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真正的百科全书——他伸展了小提琴的音域,直到最高的第九、第十把位,他采用双音奏法和复杂的弓法。在那时候,这些做法都是要引起不少非议和讥讽的。
第二乐章——行板,同他的其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不一样,这里,不像是一首抒情诗,也不像是衷情的流露,它更接近于一幅音乐的风俗性画面,一幅保持古风的安宁闲逸的画面:
但是在乐章中段,在独奏小提琴带有惊人的表情性咏唱中,传出了表现痛苦的音调,其激烈的程度甚至接近于戏剧性的叫喊。
最后乐章是传统的回旋曲,它所反映的情绪有如一个人撇开了个人紧张的戏剧性体验,而在同周遭生活、自然和人的接触中找到了休息和乐趣一样。这个回旋曲是莫扎特旋律最丰富的乐曲之一,它的主题非常淳朴,同时又具有节奏刚毅有力的冲动和精神饱满的情绪。这里,共有十个主题的奇妙结合,其中有一个主题是从他的舞剧中的加伏特舞曲引用过来的,它本身也是一支捷克民间旋律的改编曲。
这首回旋曲的基本主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