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首小提琴名曲小品介绍
佚名 网络1、钟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OP.7)的第三乐章,作于1826年,由于该乐章的小提琴独奏部分三次出现模仿钟声的音效,故名"钟"。乐曲采用回旋曲式写作,生动呈现了小提琴的多种高难度演奏技巧。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将此曲改编为同名炫技钢琴曲。
2、哈巴捏拉舞曲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所作《西班牙舞曲集》中的第二首(OP.21),d小调。哈巴涅拉原是非洲舞曲,经古巴传人西班牙,成为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舞曲,典型节奏为2/4节拍的附点节奏。乐曲在钢琴奏出的附点节奏背景上,依次呈现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加以变化反复,反复时逐渐加上拨奏、双弦等技巧,使旋律繁复华丽,最后在奔放的高潮中结束。
3、卡门幻想曲《卡门幻想曲》是由德国作曲家瓦克斯曼,根据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音乐所改编。卡门是美丽放荡的吉普赛女郎,她诱惑军官唐?何塞,又抛弃了他,最后被唐?何塞杀死。《卡门幻想曲》根据歌剧《卡门》的六段音乐进行加工发展而成:第一段来自于歌剧第四幕群众欢呼斗牛士上场的音乐,第二段是卡门表达爱情观念的著名唱段"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用"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写作,第三段是"阿拉贡舞曲",是西班牙东部一种活跃的三拍子舞曲,第四段采用第一幕卡门把一朵鲜花扔给唐?何塞时描写爱情的音乐,第五段是卡门为引诱唐?何塞边歌边舞的"塞吉迪亚"舞曲,第六段采用了歌剧第二幕的吉普赛舞曲。作者在变化发展各个主题时,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华丽技巧。以歌剧《卡门》音乐写作的几部《卡门幻想曲》里,瓦克斯曼的这首是流传最广泛的。
4、圆舞曲随想曲圣桑于1878年为钢琴写作了"六首练习曲"(OP.52),每首乐曲采用的体裁样式不同,有练习曲形式、前奏曲形式、前奏曲与赋格形式,第六首是唯一的圆舞曲形式,由比利时小提琴家伊萨依改编为小提琴与钢琴的随想曲。乐曲采用回旋曲式写作,主题富于圆舞曲特性,技巧华丽、灵活妩媚、略带伤感,第一插部与主题具有相同的性格,技巧上多运用滑奏和双音跳进,第二插部为歌唱性主题,旋律朴素而优美,钢琴也时时模仿独奏小提琴的旋律,经过由慢至快的渐进段落后,再现主题,但加人大量装饰,速度也更快,具有诙谐幽默的戏谑性。乐曲性格多变,饶有趣味,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各种高难技巧。
5、孩子的梦比利时小提琴家伊萨依(1858-1931)为小提琴和钢琴写作的乐曲。采用摇篮曲体裁写作,6/8节拍的慢板,舒柔轻缓的旋律,带有冥想性质,似乎是孩子在摇篮里恬静的睡姿,使人不忍打扰。乐曲为ABA的三段式结构,A段建立在Ab大调上,B段在G"大调上,形成一个小高潮,形容孩子梦境的变化,但很快又恢复甜蜜静谧的状态,在平静中结束。
6、那瓦拉霍达舞曲这是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创作的《西班牙舞曲集》中的一首(OP.22,NO.2)。霍达是西班牙北部的一种舞蹈,又以阿拉贡地区的最著名,多为适中的快速,3/4或3/8拍子,节奏生动,情绪活跃,由两对舞伴高举双臂,边歌边舞,并以吉他、响板、曼陀林等伴奏,与波列罗具有相似的热烈气氛。乐曲建立在两个基本主题上,进行了几次变奏,每次变奏都融人大量华丽的炫技,中间有一个柔媚的慢板插段,最后回归到第一主题,以震音结束。
7、进行曲《三个橘子的爱》是普罗柯菲耶夫的四幕喜歌剧,根据意大利作家戈奇的童话剧而作,首演于1921年,剧情叙述王子带着三个橘子去沙漠,每只橘子中各有一位公主,两位公主渴死,第三位公主得以幸存,与王子结婚。1923年作曲家选择歌剧音乐,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由六首乐曲组成,第三曲便是"进行曲",它根据歌剧第二幕的间奏曲写成,节奏活泼清新,带有壮丽的色彩,是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曲。
8、练声曲"练声曲"指没有歌词的声乐作品,常指声乐练习,有时也指音乐会作品或歌剧中的段落,较多为带器乐伴奏的女高音所作,称为音乐会练声曲。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练声曲是该体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原为艺术歌曲(OP.34,N0.14),作于1912年,充分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式宽广优美的如歌旋律。此曲有钢琴版本、大提琴版本和小提琴版本。
9、旋律这是克莱斯勒改编自格鲁克的"旋律"。格鲁克是18世纪具有不朽声誉的歌剧改革家,在《奥菲欧》中创立了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限制传统繁复且割裂戏剧的人声花腔炫技,追求深刻的戏剧性和质朴感人的音乐表达,对后世影响巨大。此曲是格鲁克作品中最著名的乐曲,作于1762年,为歌剧《奥菲欧》第二幕的芭蕾音乐"精灵之舞",这是歌手奥菲欧为唤回早逝的妻子尤丽狄茜,用动人的歌声感化了看管地府之门的精灵们,进人到尤丽狄茜所在的幸福之谷时,由长笛和小提琴奏出的优雅而伤感的舞曲,经克莱斯勒之手,成为独奏小提琴曲目中的精品。它宽广、抒情、悠长、略带哀愁,表达了奥菲欧对妻子的深情,也忠实体现了格鲁克音乐创作的审美观:质朴、感人、浑然天成。
10、G大调浪漫曲贝多芬作于1802年的《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二首》中的第一首(OP.4O),G大调,行板,用回旋曲式写作。回旋曲主题由无伴奏小提琴呈示出宽广深沉的双音旋律,乐队加以重复,此后由两个插部与主题相交替,第一插部温柔亲切,第二插部活跃欢快,每一个插部之后再现主题。"浪漫曲"原是来自于西班牙的抒情声乐曲,因具有悠长优美的旋律,易引起听者遐思和浪漫情怀,故名。18、19世纪产生大量器乐浪漫曲,都以其原有特性创作,贝多芬此曲亦依照浪漫曲的声乐特性写作,主题和插部都为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11、"我心惆怅"引子与变奏此曲是主题及其七个变奏,又名"G大调随想曲",主题来自帕伊谢罗(1740-1816)歌剧《磨坊女》(1788)中的咏叹调"我心惆怅"。帕伊谢罗为18世纪著名的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写有100多部歌剧,在罗西尼出现以前,他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是风靡一时的歌剧佳作。咏叹调"我心惆怅"在音乐史中也小有名气,因贝多芬曾据此主题谱写过变奏曲。帕格尼尼步贝多芬后尘,亦取此主题写作变奏,但他是为独奏小提琴而写,并在每一个变奏中采用了一种主要的技巧。乐曲的引子是随想性质,乐句短小,较为自由,带有歌剧宣叙调的特点,行板主题陈述后,依次进行变奏,第一变奏以上下滑音和开放性和弦为主,第二变奏为震音,第三变奏为大幅度跳跃,第四变奏为拨弦,第五变奏为下弓和弦,第六变奏为四弦的分奏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