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名曲《帕格尼尼 钟 为炫技而生的小提琴曲》简介
佚名 网络一部经久不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无疑令小提琴成为国人熟知的西洋乐器之一。追根溯源,在小提琴界有如神一般地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艺术,至今仍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
帕格尼尼似乎就是为了拉琴而生。他的肩、肘、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他的听觉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甚至还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他的手不可思议地大,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尖和小指尖相距20厘米以上。他在演奏和作曲两方面都把小提琴技巧推上了顶峰,不仅是震撼19世纪的炫技大师,且为后世留下了一批质量极高的小提琴作品,其声名传至今日。
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模仿钟声的回旋曲”(俗称“钟”),便是他向世人展示自己令人眼花缭乱技巧的最著名作品之一。这个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也被改编成其他乐器演奏的版本。“钟”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但其中的各种艰难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钟”以轻快“飞跃断奏”的技法奏出凛冽、紧迫的气势开场,接下来高难度的“近马奏法”技巧,创造出模仿钟声的特殊音效。随后的对比乐段更加重了钟声,延伸出紧张的高音,正像一个人紧紧盯着钟看,时间的快速流逝和无所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好比故事的一波三折和小说的一张一弛,随着钢琴的介入,给予主题更厚实的音响,从而使旋律显得不再那么紧张,亢奋中又含有柔情,虽然琴音越来越铿锵和大幅度起伏,那一抹温柔的涟漪,仍然在听众心中荡漾。最后,小提琴以急匆匆的回旋曲归来,留给听众“逝者如斯夫”的喟叹和警醒。
由于此乐曲中多次使用了三角铁这一打击乐器,并以小提琴多次模仿三角铁的声音,因此获得了《钟》这一别称。
正如一位资深乐评人所说:《钟》美妙的乐段和高超的技巧,使音乐没有在匆忙中变得暴躁,而是显得异常充实,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位负责任又急性子的好朋友。
当然,帕格尼尼不是光用技巧取悦听众的人。他那魔鬼般的技艺只是一种条件,其创作的众多小提琴曲作品,并不因炫技而丝毫减低音乐性。他的音乐主题被很多人引用和再创作,他最美丽的乐章有着浓浓的旋律色彩,记录下瑰丽的景致和潇洒的生活状态。他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后人只有俯首默默地追赶。
帕格尼尼当年演奏用的小提琴,是意大利著名提琴制作大师瓜尔奈里于1742年制作的。此琴不仅音色甜美、音质纯净,而且还具有超强的韧性,否则承受不了帕格尼尼魔鬼般地拉、拨、弹、挑
1840年帕格尼尼去世后,遵其遗嘱,这把名琴留赠他的故乡意大利热那亚市永久珍藏。开始,保管者将此琴小心翼翼放在恒温箱里,不许任何人瞻仰,以防损坏。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乐器需不断地合理地使用,才能真正永葆青春。而它与人之间的“灵性”,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而丧失。于是,经热那亚市政府特别批准,这把帕格尼尼生前最为喜爱的名琴,便定时取出,由经过严格审定的小提琴演奏家为其热身。
人们虽然无法欣赏帕格尼尼在170多年前出神入化的炫技表演,但所幸的是,被誉为“当代帕格尼尼”的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阿卡多对帕格尼尼作品的演绎,仍能使我们领略小提琴演奏的超高难度技巧,更惊叹于帕格尼尼惊世骇俗的音乐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