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名曲《魔鬼的颤音 塔蒂尼》简介
佚名 网络这是一首小提琴与古钢琴的奏鸣曲。大约作于1714年(塔蒂尼创作研究者认为它创作于18世纪30年代)。曲中的颤音运用特别精彩,难度也很高,常为独奏家所选用。
《魔鬼的颤音》充满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无疑是18世纪小提琴曲中最有名气的作品之一。
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塔蒂尼曾给别人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魔鬼,还听见那魔鬼拉出了一首美妙出奇的奏鸣曲,使他听迷了。他惊醒后便把这首曲子记录了下来,他还向别人说他记录下的这首奏鸣曲比梦中听到魔鬼演奏的那首差得远呢。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人们一直是半信半疑的。著名的法国天文学家拉兰(1755-1756)在他的《一个法国人的意大利旅行记》一书中第一次引用过这个故事。塔蒂尼生前,这首奏鸣曲并未发表出来,它第一次发表在法国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卡迪埃(1765-1841)于1798所编的小提琴文集《小提琴艺术》中的《塔蒂尼教程中称之为“魔鬼的颤音”的奏鸣曲》中。“这位大师根据一次梦境,叙述他见到一个魔鬼,坐在他的床角旁,奏出了他的未乐章中的颤音,卡迪埃说这首乐曲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珍品。”
这首奏鸣曲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B小调,12/8拍子,深情的广板。
主题感情优郁,以缓慢、深沉的伴奏去衬托,使乐曲显得黯淡阴森:
第二部分,快板,2/4拍子。
主题刚强有力,由关系大小调式混合构成。先后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时,前半句是小调,后半句是大调;当它第二次出现时,正好颠倒过来,上半句是大调式,下半句是小调式:
带有装饰性的变奏部分,也先后出现两次,关系大小调交错。颤音是主要的技术表现手段,使乐曲显得生动活泼(按奥厄解释,颤音只打两个,不能多打,重音仍放在B音上):
第三部分,庄板,4/4拍子与很快的快板2/4拍子。
庄板部分主题肃穆沉重,与活跃的快板部分三次交替出现,好像“魔鬼”在说话,在喋喋不休地吵闹。乐曲再经过一段颤音的华彩乐段,更表现魔鬼兴致勃勃地狂舞,最后达到最热烈的气氛结束。现代人通常演奏的这段华彩乐段是杰出的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撰写的。
庄板的主题:
快板的主题:
塔蒂尼:魔鬼的颤音 小提琴独奏 帕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