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集/漫话古琴
佚名 网络漫 话 古 琴
摩尼天虹
一、从中国文化说起
(一)古琴文化——我们谈论的主题
1。什么是琴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
琴,一种世界乐坛公认为非常特殊的乐器。
琴与剑,作为文人的基本装备,和中国文化、中国文人有着无比密切的关系。
琴、棋、书、画,作为才子佳人的才能的象征,长久以来都为文人雅士所乐道。
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中华几千年的悠久文明。
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2。古琴文化,我们的主题
我们参研琴,并非仅仅是谈音乐、谈美术。古琴文化,并非仅仅音乐、美术而尽能含概。
古琴文化,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是一种非常值得参研的文化。她是令人惊叹的美的文化。她是一种远远超越音乐的音乐文化。她是一种震颤人心的心灵文化。她是一种恬静安祥的思想文化。
古琴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已活跃了几千年。她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记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变革。她反应了华夏传人的安祥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含。
1。黄帝华胥之梦
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华胥引》的名曲,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见其国之状况,羡慕不已。
华胥国的国民所过的安祥自在的生活,正是黄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说,黄帝的华胥之梦,正是他治国的思想境界。
2。虞舜不言之教
传说虞舜治世之时,人们常以捕鱼为生。当时的捕鱼技术并不十分发达,所以捕鱼的位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好的位置往往被年青体壮者所占,许多年老体弱的人生活非常困难。
当时舜也参加捕鱼劳动。由于大家都很尊敬舜,所以愿意让出好的位置给他用。可是舜总是把好的位置让给那些年老体弱的人,自己却去不好的位置捕鱼。
久而久之,大家都被舜的行为感动了。于是,大家无论强弱,都争相把位置让给他人。大家的生活不仅都好了起来,而且相处和谐,安祥自在。
3。安祥自在,华夏先人的理想境界
象以上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虽然为了生存,华夏先人也曾进行战争,但这并不影响先人德化治世的理想。三皇五帝,莫不如此。
三皇五帝之治世,虽不能说绝对相同。但其间都有共通之处,即最大限度地顺人性而治,以期达到安祥自在的目的。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安祥自在是华夏先人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皇五帝的理想,虽尚无文字以记载,但其安祥自在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为后世所推崇。乃至老子、孔子等顶级思想导师,虽思想各异,而对上古那恬淡宁静安祥自在之遗风,却无不崇敬之极。这当然也是必然之事,因为安祥自在,本是华夏先人共同的理想境界。
自从有了伏羲、神农、黄帝等祖先的治世理想,也就有了关于琴的故事。古德先贤的理想,往往是通过琴来表达的。伏羲、神农、黄帝、虞舜等造琴的传说,在琴界流传很广,而孔子、庄子等重量级人物也都是琴学大家。至于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琴文化的悠久历史
(一)关于琴文化的起始
1。三皇五帝时即已起始
按琴界先德的记述,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三四千年。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另有《琴操》等多种琴学著作都认为伏羲、神农、黄帝时,已有制琴之说。如果按此说法,琴文化发展到现在已有五六千年了。
另外《礼记。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如果按此说法,琴文化起自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舜,发展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了。
传说先古之琴原为五弦,后周文王、周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所以,以后的琴为七弦。
关于先古历史,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因为当时没有文字),都为口耳相传。关于琴文化的起始,有多种传说,这不足为奇。但不管按哪种说法,都说明琴文化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2。春秋时期已是普遍现象
在《诗经》中,有很多处都有琴的记载。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等等。而且,有关琴的记载在《诗经》的《小雅》中屡屡出现。可见当时(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琴的演奏在民间已十分普遍了。
这也就是说,距今三千年前,琴文化已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
三、丰富多彩的琴形
(一)琴的构造
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面板和底板都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内部又有暗槽及纳音等特殊结构,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四、考究的琴材用料
(一)考究的琴材
1。最传统的琴材
琴象天地万物,万物万事皆有阴阳。琴自然也是如此。
斫琴选材,自然也有阴阳之说。自古以来,琴面与琴底,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属阳,置于上,斫成琴面。梓木属阴,置于下,斫成琴底。斫琴以桐梓为材,自古如此。
就木质而言,桐木松软,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而梓木坚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坚牢不易变形。自古斫琴以桐梓为材,当然是有道理的。
2。琴材的拓展
斫琴以桐梓为材,自古如此。但琴材也并非非桐梓不可。自唐朝以来,斫琴大师们也在不断发现除桐梓以外的良材。
依《琅环(原字为女字旁)记》所述,“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可见当时名家斫琴,选材已不仅限于桐,松、杉也已是斫琴的良材。
并且,当时也出现了所谓“百纳琴”,即非整木斫造,而是截整木而成众多小块粘镶而成琴,有如僧人之百纳衣。
宋朝以来,又出现了所谓“纯阳琴”,即面底皆桐之琴。
3。斫琴必重良材
自古斫琴,必重良材。如雷威风雪上峨嵋,就是很好的例子。历代斫琴名师,都对选用良材极为重视。如《斫匠秘诀》引雷氏之语:“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可见其对选用良材的重视程度。所以,名家古琴,虽过千百年,而越弹声越妙,也是自然之事。
斫琴重良材,亦重古材。因为古材松朽,制琴更能使音韵松古清脆。若“古良材”,则更为难得。如《洞天清录》所说:“古材最难得,过于精金美玉。”可见,若古良材所斫之琴,是何等珍贵。
由以上所说,已足见斫琴用材之考究了。
五、清和妙雅的音韵
(一)天、地、人之音
1。泛音如天
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所谓:泛音、散音、按音。
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征天。
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2。散音如地
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
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地。
3。按音如人
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六、千古名琴无价之宝
(一)千古名琴简说
1。传世唐琴
说到千古名琴,当然就要谈到传世唐琴。虽然唐琴并非现存最古的琴器,但唐朝却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而现存的唐朝古琴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皆是历代琴器中不可多得的顶级至宝。所以,传世唐琴,实是历代琴人梦寐以求的神品。
现存的传世唐琴并不多,主要包括:佛诗梦旧藏的“九霄环佩”,汪孟舒旧藏的“春雷”、“枯木龙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圣遗音”,上海吴金祥旧藏的“九霄环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春雷”(原张大千藏),山东博物馆的“宝袭”,北京曹桓武旧藏的“云和”,李伯仁旧藏的“飞泉”、“独幽”,旅顺博物馆的“春雷”,查阜西旧藏的“一池波”,管平湖旧藏的“清英”,冯恕旧藏的“松风清节”,成公亮所藏的“秋籁”等。
2。宋琴及其他
传世名琴中,仅次于唐琴的,当数宋琴。宋朝也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之一,其时政府对斫琴十分重视,设有“官局”,同时野斫也十分风行。所以,宋朝的传世珍品也很多。
现存的两宋古琴佳器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混沌材”、“玉壶冰”、“海月清晖”,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鸣凤”,安徽博物馆的“飞龙”,山东省博物馆的“南风”,吉林省博物馆的“松风清节”,香港沈兴顺所藏的“鹤唳清宵”、“洒尘”、“清梵”、“潇湘夜雨”、“铁鹤舞”、“石泉”、“片秋”等。
传世元琴与明琴,虽不如唐、宋琴那样珍贵,也同样是古琴珍品。
现存的元朝传世古琴珍品主要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籁”,上海博物馆的“月明沧海”,香港沈兴顺所藏的“戛玉”等。
现存的明朝传世古琴很多,主要包括: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凤凰来鸣”,张子谦旧藏的“惊涛”,谢孝苹旧藏的“纪侯钟”,郑珉中所藏的“巨壑秋”,顾泽长所藏的“飞瀑连珠”,沈兴顺所藏的“悬崖飞瀑”、“天风环佩”、“遏云”、“中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