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琴大师《卫仲乐》介绍
佚名 网络卫仲乐(1903年—1998年),原籍江苏无锡,出生于上海。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素有“琵琶大王”之美誉。
原姓殷,后被送与姓卫的人家,更姓改名为卫秉涛,1916年念小学时取学名卫崇福。郑觐文等人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民间业余国乐团体“大同乐会”,聘请了不少音乐名家传授、研究、整理、改编、演出中国的民族音乐,还仿制古乐器制造新乐器,名噪一时,被后人誉为“国乐大学”。卫崇福十分仰慕大同乐会,很想入会拜师,但由于无人推荐和无钱交纳学费,在会馆前徘徊了半年之久。1928年他鼓足了勇气跨进会馆大门向郑觐文提出入会要求,郑感到这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青年人可以造就,欣然同意他免费入会。他先后在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古琴、瑟、琵琶、小提琴等,并继续自学笛、箫、二胡、三弦、月琴等。他的兴趣之广泛、学习之刻苦、进步之迅速,在所有学员中首屈一指,深得郑觐文的赏识。郑还将其改名为卫仲乐。
在郑觐文的带领下,卫仲乐经常在当时的法租界开森路的世界学院(后改名世界社)表演器乐独奏和合奏,介绍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受到中外听众的欢迎。频繁的艺术实践使他的演奏日臻成熟,技巧越发出众,为此,郑觐文推荐卫仲乐担任了大同乐会的乐务副主任,一般的演出由他来带队,并在1932年至1934年间推荐起在上海女子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兼课。以后,他又到交通、复旦、同济、震旦等大学辅导学生业余国乐社团,为普及民族音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33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风华正茂的卫仲乐在庆典上演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令人赞叹不已。曲终技惊四座,一举成名,从此他高超的琵琶技艺扬名于舞台内外。同年卫仲乐在世界社举行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个人民族乐器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音乐会上演奏了琵琶、古琴、二胡、洞箫等多种乐器,曲目有《十面埋伏》、《飞花点翠》、《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醉渔唱晚》、《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关山月》等。这次独奏会标志着卫仲乐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他又赴长沙、武汉等地举行独奏会,使观众眼界大开。
1934年至1935年,卫仲乐在世界社图书馆兼作教师,参加了百代公司的国乐队,结识了聂耳,录制了琵琶曲《塞上曲》、《阳春白雪》和琴曲《醉渔唱晚》、《阳关三叠》的唱片,1935年参加了由利未斯[阿拉伯]、阿夫夏洛莫夫[俄罗斯]及沈知白、章枚等人组成的“中国音乐学会”。1935年郑觐文去世,卫仲乐接替了乐务主任的职务,担负起大同乐会的领导工作。1936至1937年,他应聘在南京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任演奏员定时演奏传统乐曲,还经常介绍刘天华的二胡曲和琵琶曲。1938年卫仲乐和许光毅等人应香港妇女救济伤兵会之邀举行了两场音乐会,收入全部捐给受日本侵略者之害的中国难民;同年又参加了国际红十字会所属美国医药助花卉组织的“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以募捐资金和药品,卫仲乐除自己独奏外,还与孙裕德演出琴箫合奏《关山月》、《普庵咒》及参加《春江花月夜》合奏。演出长达七个月,足迹达美国11个城市。访美巡演后,卫仲乐进入纽约附近的一所设有音乐专业的文学院学习,只学了一个学期语言后,为了筹集昂贵的学费,他常在纽约的各大、中学,社团等处演出,但仍未能如愿,被移民局通知限期回国。此间在一家唱片公司录制了四张78转唱片,录制了琵琶、二胡、箫曲等共8首乐曲,却未拿到任何报酬,于1940年回到了上海。在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一年后,开办了“仲乐音乐馆”。其在报纸的招生广告上刊出的办馆宗旨是:“提倡中国音乐,培植专门人才及介绍西洋音乐,使其融汇贯通,以求改进并创造中国音乐。”乐馆教授的科目有古琴、琵琶、二胡、箫、笛、小提琴、钢琴、理论作曲。后三门科目由沈知白负责教授,从大同乐会到仲乐音乐馆,卫仲乐培养了许多学生如秦鹏章、龚万里、陈天乐等。
报着“改进并创造中国音乐”的目标,1941年卫仲乐与金祖礼、许光毅共同创办了中国管弦乐队,每周六晚上练习,乐队成员大多是卫的学生。乐队在其领导下,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创新,在乐队声部的编配、和声织体等方面反复试验改进,比传统丝竹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排演《春江花月夜》等传统曲目外,还排演聂耳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刘天华的《变体新水令》;沈知白的《洞仙舞》;卫仲乐的《流水操》等一大批新作品,成为当时最大的国乐团体1945年10月,中国管弦乐队与梅兰芳剧团在兰心大戏院同台演出,庆祝抗战胜利。其后中国管弦乐队的活动日益频繁,1947年扩展改名为中国管弦乐团,活跃在舞台上。30年代以来,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沪江大学等任教。1954年,他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到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演出。1955年起,他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及民乐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62年起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卫仲乐从20~30年代起,就力求使其演奏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主张在保留传统乐曲骨架和精髓的前提下,按删繁、理乱、补不足的原则加以整理。其演奏不拘于师承,追求鲜明的个性,强调精心布局,准确把握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他演奏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风格雄浑遒劲、富有气魄;文曲《塞上曲》则清新质朴、柔中有刚。他还善于在演奏一种乐器时融合他种乐器之长,如演奏琵琶时,常吸取古琴吟猱多变的手法,使之气韵生动;演奏琴曲《醉渔唱晚》、《流水》时,则发挥其演奏琵琶的功力,潇洒而有气势;他吹箫常具有笛子清亮的音色,吹笛则又有箫的清幽余音。
卫仲乐在演奏上讲究气质和气魄,注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对传统乐曲的处理不拘前人,具有独创精神。他毕生致力于民族器乐事业,精通的乐器相当多,如笛、箫、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其中尤擅长琵琶,对传统乐曲的处理首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富有独创,讲究气韵。擅长的琵琶曲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霸王卸甲》等;古琴曲有《醉渔唱晚》等;二胡曲有《月夜》、《病中吟》等。
他不仅精于琵琶、古琴、二胡、箫、笛的演奏技艺,而且对小提琴亦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一位颇负盛名的外国音乐家在听过卫仲乐的小提琴演奏后,十分惊讶,认定卫仲乐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劝他深造。当时卫仲乐早已献身民族音乐,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改变献身民族音乐的初衷。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也没有离开民族音乐这块阵地一步。他始终秉承郑觐文先生的教诲,实实在在地在“(捍)卫中(国音)乐”。正因为卫仲乐于民族音乐的贡献良多,人们时常记着他。
卫仲乐录制唱片有《中国古典音乐》等8首和《塞上曲》、《阳春白雪》等,已在国内外发行。还写了一些民乐合奏曲及《我是怎样演奏〈十面埋伏〉的》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