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的内吹、外吹与偏カリ、偏メリ吹
佚名 网络关于尺八的内吹、外吹与偏カリ、偏メリ吹
文/朱书贤
内吹:将较大量的气息吹入管内,较少量的气息吹出管外。
外吹:将较大量的气息吹入管外,较少量的气息吹出管内。
偏メリ吹:让尺八的尻底远离自己,尺八与身体的角度变大,呗口上移,呗口的风切内多于外。
偏カリ吹:让尺八的尻底靠近自己,尺八与身体的角度变小,呗口下移,呗口的风切外多于内。
一般认知上偏メリ吹是内吹,偏カリ吹是外吹,不过这不是必然的。
由上述的内容举例子,比方说我使用偏メリ吹的吹法,理当是内吹,但如果将尺八原本习惯摆放的位置往下挪个0.?厘米,改变了呗口的风切比例,这时外表上看起来仍然是偏メリ吹,不过实际发出声音的状态已经变外吹了。相同的原理,如果使用偏カリ吹,把尺八往上挪个0.?厘米,是不是又变内吹了。
左图:
1.偏メリ吹→内吹
2.偏メリ吹→外吹
3.偏カリ吹→内吹
4.偏カリ吹→外吹
得到四种结果,由这四种结果来看,不管持管比较直或者平(偏メリ吹、偏カリ吹)。当我们听到各种说法,像是撞击角度、离口距离、上唇往前、下唇往前、或什麽位置之类的,不管你躺著吹,倒立吹,矇著眼睛吹,所有的描述只要对你有帮助都是好的,不过这与造成内吹与外吹并无什麽必然性,唯一的关键是呗口切分的风量比例。
内吹与外吹有什麽区别呢?
内吹声音浑厚带点杂音,外吹声音明亮纯淨。
我在一位网友的部落格看到一个满不错的形容,他将外吹描述成簧片音,也就是尺八呗口镶崁的材质震动发出的声音(就像拿张纸片或树叶来吹那样)。外吹他描述成气旋音,较大量的气息进入管内,在管内打转,增加了声音的浑厚感。气息一样要振动呗口,一样要通过竹管,簧片音与气旋音只是比例的多寡。
接下来无关内吹与外吹,仅讨论偏メリ、偏カリ吹法。
早年学习时,因为害怕吹不出声音,尽量让呗口靠近嘴唇(偏メリ吹),减少失败率,后来追求较大的音量,胆子也大了,嘴唇离呗口越来越远(偏カリ),这样的吹法也被很多老师纠正,像是神崎宪老师说,不要用这麽强的共鸣吹。三桥贵风老师说,太カリ吹声音虽然很大,但是很难听。白土虚皓老师说,你那是吹瓶子的方法,不是吹尺八的方法。近年在观察酒井竹保的吹奏后,决定改回偏メリ吹法。
这两种吹法有什麽差别呢?(右图)
カリ吹法是以颚与下巴接触位置为支点,把这支点当圆心,到呗口的距离当半径,移动的轨迹就是圆周。在这种情况下,半径很大,距离较远,相对的以俯仰来改变风切比例造成音高变化的动作很大。
メリ吹法圆心不在颚上,而是落在唇上,唇比下巴靠近呗口,旋转的半径自然就缩小,不需要过大的移动就能造成能改变音高的风切比例。
最左边图示
カリ吹法在圆周上移动的距离较大。橘色为音高与音色良好的容忍范围,カリ吹法容忍范围大,声音稳定。
メリ吹法在圆周上移动的距离较小。橘色为音高与音色良好的容忍范围,メリ吹法容忍范围小,声音不稳定。
为何メリ吹法声音不稳定我还是改回メリ吹法呢?
若把尺八当成其他乐器一样,有稳定的音色表现是需要的,乐器表现上需要每个声音确实精确。以这种特性来吹旋律型的现代音乐很恰当。但在古典本曲的表现上,越多的声音变化是越好的,一个单纯稳定的声音反而无趣。如果使用メリ吹法,稳定的容忍度小,在身体没意识到的变动中就能产生声音的变化,增加声音的丰富性。当然这种变化需要在一个微妙的范围内,如果让人听起来变成是另外一个音,那就不好了。
因为自己比较常吹的是古典本曲,基于增加丰富性、细緻的变化、操控不需要太大动作、变化速度快这些理由,才又将习惯的カリ吹法改为メリ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