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本曲是什么
佚名 网络从1960年尤其是1980年开始,日本以外出现了数量持续增加的演奏者和演奏活动。尺八是一种从顶端吹奏的竹制笛类乐器,于7世纪中叶由中国引入日本,一开始是作为雅乐乐器的一种。经过多个世纪的不断演化,尺八不但与其初到之时明显不同,也与世界上任何地区的所有端吹笛类乐器不同了。虽说,当今并没有任何一种日本传统音乐的乐器或体裁,或者说邦乐,能在流行度上,与西式衍生音乐诸如:摇滚、流行、爵士或古典音乐相匹敌,尺八仍不失为一种最流行的日本传统乐器。
本文中,名词“本曲”,其字面意思是“主要的”或“本初的曲目”,主要用来特指那些尺八的独奏曲目,这些曲目最早出现于15世纪,由匿名者创作并口头传承,作为一种宗教练习而被赋予了禅道的语境。这些本曲由被称为“虚无僧”的僧人们演奏,虚无僧在江户时代(1600——1868年)最为活跃。本曲是尺八传统中音乐体裁最古老的,也是最受尊崇的作品。
本曲只是诸多尺八音乐体裁中的一种。月溪恒子于1970s提出古典本曲(koten honkyoku)的概念,当今日本最常使用此概念与其他尺八传统体裁相区别。特别地,古典本曲区别于那些始于19世纪晚期,由署名的作曲者创作的独奏曲目(也被称为本曲),这些作曲者常常是类似世俗宗派的组织或学校(ryû流)的头目(iemoto家元),他们会使用“本曲”这个词,来提升那些作品在其成员眼中的地位。迄今为止,以人数论,日本最大的尺八学校是都山流(Tozan ryû)。讽刺的是,都山流学校并没有传承任何古典本曲,该流的本曲就是上面提到的现代作品,由该流的创始人中尾都山(1876-1956)创作。
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见到对尺八本曲或任何尺八音乐体裁传承的著述。对尺八及其作品的研究通常聚焦于四个领域:乐器发展和使用历史,同时讨论原型和相关乐器;江户时代虚无僧对尺八的使用;19世纪及之后各种流的发展;以及最后,对20世纪晚期职业化的调查。现代尺八演奏者能见到的作品,包括本曲,唯以月溪恒子近期的文章例外——通常都被描述为特定时期的孤立存在,而很少或者根本无涉历史性的发展。这种描述歪曲了特别是本曲的印象。如本文即将展示的那样,许多本曲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由其存在和传承方式带来的,高度的多样性和变化。
除对尺八传统粗略的调查之外,如所引文献中专注于邦乐或日本传统音乐的部分,尺八的主流文献是基于特定流的研究。明显的例外包括上野的书《尺八的历史》(Shakuhachino rekishi,1984),以及月溪恒子和Kamisangô的许多文献,皆以日文写成。这些学者能够不基于流来撰写尺八文献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演奏尺八,故而与任何流不存在附属关系。
诸多本曲在个人与世代之间传承,如本曲“铃慕”(Reibo),如绝大多数本曲一样,该曲主要以口头形式被传承下来。 如今不是只存在一部最权威的“铃慕”,而是有许多关联程度不同的“铃慕”同时存在着,且具有同等的权威性。因而,必须先对“铃慕”这个标题的实际含义进行描述。这种描述不限于标题的含义以及汉字本身可能的寓意(铃慕,字面意思是‘铃铛,倾慕’),而且包括了对“铃慕”的音乐性描述。在我们使用“铃慕”这个词的时候,到底在指代着什么?作品的构成是什么?在“铃慕”依然成其为“铃慕”之前,有多少其中的声音或声音序列是可以被改变或省略的?能否发现用来解释这些纷繁音乐变体及不同标题的模式?这些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必须得到处理,尤其是在演奏的语境下。 取决于传承形式的口述化本质,在研究本曲“铃慕”过程中,演奏的语境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有些作品清晰地具备与“铃慕”相同的音乐特征,却被冠以不同的标题,如“风林”(Fûrin)。其他口头传播的传统,如美洲民间歌曲,同样存在着音乐性身份认定的问题。“铃慕”作品如今的多样化及其数量,是该作品世代传承方式的结果和清晰反映。故而,对作品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应能反映出传承的本质,并对传承中的变化范围和程度,及传承的稳定性,予以揭示。
为了理解尺八传统的传承过程,传承本身必须被当做本体进行讨论;例如,下述问题必须被追问:精确地说,到底什么是传承?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本曲传承本质的理解是否一样?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与个体,以及世系与世系之间所发生的传承,如何进行比较?从两种的不同方式:通过观摹作品演奏进行传承,与通过学习作品乐谱进行传承,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深奥难懂的主客区分话题之外,本曲传统与其灵感之泉——禅宗一样,讲究在人与人之间不依赖文字(如经文和乐谱)的心印相传。即便是在今天,尺八本曲的传承依然主要是口头化的,至少在本曲产生一百五十年之后,乐谱才开始被使用,故而,必须对口头表达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曲传统展现着与所有口头传统共有的特征,如以程式化方式重复出现的装饰音,乐句及乐句片段。近些年对口头表达的著述颇丰,不论是在口头语言方面,以及特别地,在音乐方面。口头表达的理论为考察本曲提供了一个可用的框架。这些理论对本曲的程式化构造给出了解释。
口头表达存在的状态,可能更多的源自慧能是文盲的掩饰,然后刻意编排了很多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说。但文字本身对思想来说就是一种进步性的概括。或者说,思想就是基于文字的。禅的理念不可能超脱文字而得到理解。能被理解的也必然不是文字所表述的东西或则先验的状态、心理模棱两可的感觉,禅的或者顿悟的可被看作是“无涉书写的原始人类意识”。口头表达理论让我们能够,如果不能完整重现的话,至少是部分地理解那种意识。“原始人类意识”是禅宗佛教的核心,后者是体验前者的一种方式。同样的,本曲,被当做吹禅来演奏时,即为“原始人类意识”的显现。正如禅宗佛教一样,本曲的传承和语境,根本上来说是口头的和体验式的。因此,有关传承,口头表达和禅宗佛教的主题,皆汇聚于尺八本曲的研究之中。本曲因为有了近代的记谱方式才得一精确化和发展,这才是事实。
日本本曲的传承过程,在日本之外也在同时发生着,尺八是国外最为著名的日本传统乐器之一。尺八在非日本人中的流行度可由以下事实印证:在日本,几乎每个主要的尺八演奏者/教师都在教授着非日本人的学生。明显的例子可在京都找到,京都不单是传统日本的核心区,也是明暗寺(Meianji)的所在地,明暗寺是江户时代最主要的虚无僧寺庙之一,同时是本曲运动从后江户时代活跃至今的中心。最少在过去的十年里,作为知名保守派尺八世系教师的仓桥义雄(Kurahashi Yoshio,b.1949),教授了比日本弟子多得多的非日本人学生。
有许多活跃的尺八教师驻留在今日的欧洲,南北美洲和澳洲。这些教师把关于乐器及其传统的知识直接传授给他们的学生,且通过演出和出版,也传给广泛的非参与性听众。在英格兰有一个“国际尺八协会”,其理事遍布三个大洲。日本乡间的“国际尺八培训中心”在更大范围内,为非日本人提供着服务。最近,日本最大的音乐出版社之一,用英语出版了一本尺八的“学习指南”。这本书主要是给那些找不到老师的乐器学习者准备的。 其他的例子过多不及尽数,鉴于上述事实,尺八及其音乐正明显处于快速传承至西方的过程中。如每种跨文化传承过程一样,传承中产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么说并非暗示尺八传统在日本的存在就是静态的。
出自作者:Riley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