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剑声|三弦演奏的音质及音色变化
佚名 网络三弦演奏的音质及音色变化肖剑声
器乐演奏中的音质及音色变化是表现音乐内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是演奏技巧发展较快较完善的乐器,很多演奏家、作曲家还在不懈地努力挖掘各种音色的潜力。
三弦的传统演奏技法中,是很讲究音质的,而且已经积累了一些音色变化的技巧。如弹与挑的音色对比,又如打、拈、绞弦、泛音等都是取得不同音色的手法。但是三弦音色变化的潜力还很大,值得我们研究,并用于教学,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实现音质和音色变化的演奏技能,提高三弦的表现力。
一、三弦“基本音质”的演奏规范
研究三弦的音色及音色变化,首先要确立三弦基本音质的演奏规范。所谓“基本音质”也可说是三弦的“常用音质”,制定这个音质的演奏规范要兼顾以下两个方面:1.演奏方法要尽量符合三弦的发音原理,使音源、共鸣、共振能尽量发挥作用,以取得较理想的音质。2.其演奏动作要符合人体生理运动的规律,并要利于技术的发挥。
确立三弦基本音质的三个主要因素:
1.确定相对稳定的常用触弦点。琴弦振动的特性,除全振产生较大音量的基音外,同时还分成相等的2、3、4、5……段在同时振动而产生的各自的泛音,所以它是一个复音。琴弦发音的另一特性即每一条弦都有一个“最佳触弦点”,指甲在这个触弦点上拨弦,能使全段及各分段都能较充分的振动可以发出一个音质丰满与浑厚的复音。这个触弦点至琴马的距离与弦的粗细适成反比,细弦离琴马近,粗弦离琴马远,由于三条弦的粗细不等所以各弦的最佳触弦点与琴马的距离也不相等。子弦约4厘米,中弦约5.5厘米,老琴约7厘米。一般以这三个触弦点为“常用触弦点”,以取得较理想的音源。
演奏时先找到子弦的常用触弦点以决定小臂前端在鼓上的支撑点,然后以此支撑点为中心向外转动小臂而触中、老弦,这两个触弦点正好是中、老两弦的常用触弦点。从常用触弦点起逐渐移向琴马方向拨弦,就会发现该复音中的低频音在逐渐衰减,音质就会变得过于脆亮;如从常用触弦点起逐渐移向远离琴马方向拨弦,就会发现该复音中的高频音在逐渐衰减,音质就会变得过于柔润。可见确定这个常用触弦点的重要性,是决定基本音质的关键。所以在弹挑基本功训练中就要掌握好常用触弦点。弹与挑在一条弦上的触点,在慢速弹挑中比较靠近,几乎在一个点上触弦,但在快速弹挑中食指与大指就必须少许错开,弹与挑的触弦点则稍有不同,这是技术发挥的需要。
2.确定常用的触弦角度。触弦角度是指尖触弦运动的轨迹与蟒皮平面所构成的角度。如果我们触弦时,将指尖运动的轨迹从与蟒皮平行开始不断弹弦,并逐渐向蟒皮方面移动,产生变化角度,使角度从小至大,直到指尖运动的轨迹与蟒皮垂直,就会发现垂直时鼓腔共鸣能充分发挥作用而音质浑厚,因为皮膜的振幅方向是以平面垂直上下振动为主,所以用垂直角度触弦,则弦的振幅方向与蟒皮的振幅方向一致。弦的振动通过琴马易于引起皮膜振动而产生最佳共鸣,这共鸣还会反作用于音源,使琴弦振动衰减缓慢而延长余音。
但以角度为90度的触弦法,在连续夹弹与滚奏中是无法快速演奏的,因此在音质与演奏技巧的发挥上,二者必须兼顾而又有所取舍。所以在弹挑基本功的训练中不能采用90度触弦,而是采用45度为常用触弦角度,这样既有较好的音质又能发挥演奏技巧。
3.适度的力度。这个力度是指甲给予弦的外力的大小。力度的大小较难测定,也难以数字标记。但演奏者对弹弦时的用力大小、触弦感以及各种力量所产生的不同音质是会有较敏锐的辨别力的。指甲给弦的力量过大会打乱弦振动的频率使音噪而杂,过小弦又不能充分振动发音,共鸣、共振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音量小、音质飘而虚。所谓适度的力度就是指甲正锋给予弦的力量既不打乱弦振动的频率,又能使弦能充分振动发音。这里所讲的力度不是指一般人的手指力量,是指演奏者通过训练以后所能运用的力度。这种适度的力度随着演奏者功夫的深浅而有所不同,功底深厚者用力大也不影响其频率的稳定,且具备发音坚实、功夫独到的特点。
用力的方法应以指力为主,则以手指屈伸运动发力为主,辅以腕力。在手指触弦前的轨迹中,手指的力度是从零→适度力量,这是一个加速与加力的过程,在指甲触弦的一瞬间正好是手指力量的集中点。这种方法手较松驰,运动中所用的力量皆着落于弦上,指甲经过弦的速度适中,富有弹性,弦的振幅与频率较平稳,适宜于基本音质的奏法。仅列公式如下:
基本音质=常用触弦点+常用触弦角度+适度的力度
二、三弦的音色变化
在音响学中音色与音质是同一含义。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泛音的频率和振幅决定的。在演奏中要研究利用和控制各种决定音色变化的条件,而取得音色的变化。以下所讲的音色变化是指在基本音质基础上的变化。音乐不能都用如上所讲的基本音质去演奏,音乐进行中的每一个音是否是音乐表现中所需要的最佳音,它的要求更为复杂,大致包括发音过程的状态(即音量、音色、音高的变化和音的时值,统称音腔)及音与音的连接(即音头音尾的处理)等诸方面。这些都要符合音乐语言内涵和风格的要求,其中音色的运用十分重要,如音色运用恰当,则各种音色都产生美的效果,对塑造音乐形象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音色变化的幅度越大表现力则更为丰富,但音色变化必须服从艺术表现的需要,不能为变化而变化。
取得音色变化的各种手法:
1.变化触弦点。以常用触弦点为中心,根据需要可向上或向下移动触弦点的位置。向上移动,由于相对抑制了复音中的高频音,减少高频泛音,使基音相对更为突出,产生一种柔和的音色,移动越大,音色变化的幅度越大,但变化最显处是该音有效弦长的1/2处;触弦点向下移动,由于相对抑制了复音中的低频音,基音的振幅与音量大幅度变小,便产生一种脆亮而单薄的音色。这种变化触弦点的手法,音色变化的幅度大,主要属音色的刚、柔对比。是音色变化的主要手法之一。在实际演奏中运用最多的是向上移动触弦点的手法。
2.变化触弦的角度。在基本音质的奏法中,指尖运动的轨迹与蟒皮平面的角度,是以45度为常用角度来训练基本功的。而在乐曲演奏中仍可根据表现的需要而变化其触弦角度,以取得不同的音色。在90度以内,角度越大鼓腔的共鸣作用也越大,音质就显得浑厚;角度越小(直至与皮面平行)共鸣作用越小,音质就显得单薄。角度的变化决定共鸣的大小,共鸣作用,直接影响到振幅的大小及泛音的多少,从而引起音色变化。所以这种手法主要是以控制鼓腔共鸣作用的大小,以取得其不同的音色。这种变化主要属音色的厚、薄对比。
3.变化指甲经过弦的速度。指甲经过弦的速度是指指甲弹弦时,从触弦起至离弦止的时值。经过弦的速度快,弦的形变是一种突变,弦的振幅起动大,因此音头较大,但弦的振幅和音量二者的衰减都较快,其音色刚坚。经过弦的速度慢,弦的形变较缓慢,有时指甲在弦上还有滑动、磨擦过程,其音色纯正柔和,弦的振幅平稳,音头圆润,振幅与音量二者的衰减较慢,其音色纯正柔和。所以演奏者要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调节指甲经过弦的速度,可取得各种刚、柔的音色对比。
4.变化触弦的指锋。指锋可分正锋、上偏锋、下偏锋、侧锋四种(大指只有正锋与下偏锋)。由于指甲接触弦的面积不同,触弦所发出的音色也有明显的区别。侧锋接触弦的面积最小,发音较粗犷。摇指一般多用侧锋,有时也用侧锋演奏泛音,则泛音较明亮。正锋接触弦的面积比侧锋大,但较偏锋小,发音较刚坚,前面所说的基本音质就是用正锋触弦的方法。偏锋接触弦的面积较大,下偏锋有时还可比上偏锋触弦面积更大,发音比较柔润。这种指锋的变化,一般多与以上三种手法配合运用。
5.其他。右手上移弹弦时,如果换用中指或名指弹弦,更易于取得音色变化。因为中、名指在手的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即能改变触弦的角度、力度,及经过弦的速度等。高音区多用名指,中音区多用中指,小指多在高音区演奏泛音时使用。
在乐曲中还有抹、勾、庶、分及各种轮指等不同指法形成的不同音色效果。还有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如哑音、拍弦音、击鼓音、弹马下弦所发的音等都属于音色变化的特殊手法。
左手按弦通常要求以指甲与指尖肌肉同时按弦为常用方法。但三弦把位大手指在快速运动中有时名、小指无法以指甲按弦时,也要使指甲尽量接近指板,将指甲与指板之间的指尖肉压紧,避免软肉按弦面出现哑音。但在需要时也可利用变化左手按弦的压力和手指按弦的部位(即从指甲按弦逐渐变成指肚软肉按弦)取得不同音色的变化。
以上各种音色变化的演奏手法可以单项运用,但多为综合运用,且各种手法皆伴有力度的变化及右手用力部位的变化。
这些手法的训练,除进行一些基础训练以掌握要领外,更主要地是要结合乐曲来进行训练,在乐曲演奏中树立运用音色塑造形象的观念,使其成为音乐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演奏者逐渐达到随着音乐的思维而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地去运用各种音色,去更为完美的塑造音乐形象。
…… 作者简介:肖剑生(1928— ),男,三弦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照片、简历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