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创作投入不见太太 自认贝多芬转世
佚名 网络谭盾:我是贝多芬转世
有人说,西方人需要花十年才可以搞懂谭盾——为什么他可以让中国人自豪,让外国人着迷,让年轻人回归传统,让老年人依然留在那里。
而作为谭盾的老乡,湖南人却只需循着湖湘文化的根,静静地用心倾听一次谭盾,他的音乐他的人生便直击灵魂。
名人档案
◎谭盾,享誉世界的美籍华裔作曲家,长沙人。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1年凭借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奥斯 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2006年创作歌剧《秦始皇》震动西方音乐世界,基辛格评价这部歌剧“能起到像当年乒乓外交一样的作用”。
名人语录
1.“如果我儿子学艺术的话,我第一个要求他的就是要狂,胆子要大。只有你觉得自己就是米开朗基罗,或者贝多芬,只有这样,才可以成功。”
2.“我希望日后,在这个由人民书写的音乐史的记载中,谭盾是音乐史上从未出现的一个角色。”
已过半百依然可爱
最近一次见到谭盾是在2009年末,他来长沙举办新年音乐会。
冬日的阳光很温暖。长沙黄花机场的1号出口已经挤满了人,前来接机的谭盾歌迷和媒体记者分两列排开,随时待命的摄像机在人群中高高地举起。
穿着军绿色夹克、顶着平头的谭盾缓缓地从出口走了过来,他优雅地朝大家挥手,笑得很绅士。“好帅!”几个小女孩小声地议论着,谭盾朝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径直钻进了黑色的小车里。
“这么沉的包,里面都有什么?”尾随的记者问道。这个提问让谭盾很兴奋,“什么都有。”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外掏东西,“你看,眼睛不舒服?眼药水;喉咙?金嗓子喉宝;口腔?口香糖、香烟……只要你能想到,什么都有,还有计划生育用品。”
已过半百的谭盾,直率得可爱。
拉着三根弦进入“78班”
胆大妄为,无所拘束,雄心勃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这就是谭盾。“湖南人的德行。”他给自己下着定义。
十五六岁时,正值中学时代,谭盾开始作曲。偶然读到李白作诗时,要喝得酩酊大醉才能挥洒自如。他每到技穷,便有样学样,有时喝得醉醺醺仍无效的话,便索性买3斤二锅头,用来淋头洗澡,增加灵感。
“我总觉得,自己是贝多芬转世。”谭盾见记者要笑出来了,反而说得更认真。“你别笑,我觉得我对音乐的技巧,不用学,一感受,就通了,很快。”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雄心勃勃的谭盾搬着自己那架只有三根弦的破旧小提琴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
“你给大家拉段莫扎特的曲子吧!”监考老师出题。
“什么是莫——砸——头?我不知道。”谭盾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他,哪里知道什么“莫扎特”呢?
“那拉段贝多芬的吧?”监考老师继续出题。
“背——多——分?还是不知道。”谭盾继续摇头。
监考老师只好强忍着脾气,说:“那你随便拉吧!”岂料,天马行空的谭盾胡乱拉起了自己创作的家乡小调,把监考老师给听“醉”了。
就这样,谭盾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8班。在中国,“78班”是个特别的名词,它意味着“文革”劫难后,万里挑一的第一批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