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哈恰图良(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
佚名 网络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40年,“在写它时,”哈恰图良写道:“我已经有了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著名经典协奏曲作为楷模,比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我要创作一首采用发展了的有交响性本质、并为公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的确,这首协奏曲有着通俗作品的因素,宽广和抒情的主题,奔放、光辉灿烂的技巧和热情洋溢的管弦乐配器。
此外,它并不是仅在传统的浪漫乐派奏鸣曲式框架里拼凑一些陈旧素材而成的。形式上的连续性,小提琴声部的即兴感,以及有目的的戏剧性夸张,使它具有异乎寻常的力度和个性特征。必须知道的是,哈恰图良(1903 -1978)在十九岁之前还对音乐毫无兴趣,直到二十六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后,还没有认真考虑过把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从一开始起哈恰图梁热心于印象主义音乐甚于古典主义,他了解拉凡尔、斯克里亚宾和瓦格纳远早于贝多芬甚至柴可夫斯基。但当他于1934年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已经是个有着非凡天才、良好技术功底、非常了解世界音乐作品的31岁的成年人了。
亚美尼亚血统对他的影响,以及想写出为社会所理解,并尽可能创新的音乐的强烈愿望,使他成了重要的苏联作曲家。“我的一生都是在为创造出我自己的旋律、我自己的谐和、我自己的节奏、我自己的配器方法而奋斗。我总想成为一名创新的作曲家,活着的意愿就是要说出自己的音乐语言。”
哈恰图良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部作品: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音乐界引起了相当的兴趣,1936年,那首感人的钢琴协奏曲于问世后,确立了他的成功和成就,他也全身心地投入了音乐事业。在不断创作出芭蕾音乐、电影配乐和管弦乐的同时,哈恰图良成了苏联音乐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作为该组织的副主席,他推进了成员们的福利。其中包括设立可供音乐家们休息和工作的“作曲家之家”的全套计划。
1940年夏天,哈恰图良带着全家和一些草稿片段,去了一个建在树林中莫斯科河岸上的“红色作曲家之家”。两个月后,他带着完成了的小提琴协奏曲回到莫斯科,对此他写道:“写作时我毫不费力。有时候,我的乐思和想象就从手上流到了谱纸上,心里想到的主题之多,简直使我难以把它们按次序分类。”
这种创作的力度渗透于整首协奏曲。自始至终我们能听到亚美尼亚民谣的歌调(却没有直接引用真正的民歌素材),华彩乐段有着狂想曲的特性,乐曲带有东方舞蹈的华丽节奏。
然而,作品根本的长处是来自于它的交响性,推动整个乐章进行的、来自于一个节奏音型的核心素材。现在来看一下全曲;第一乐章,坚定的快板。在引子强有力的和弦后出现的四个音符的片段,最终发展成了小提琴演奏的主要主题。它和乐队反复应答后,在作曲家自己写的华彩乐段里达到了高潮。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一开始由低音管乐器奏出低沉的调子,然后发展成一首诱人的慢速圆舞曲。它也有着音调粗暴的瞬间,但是,最终小提琴用低音区演奏,回到原来的抑郁的曲调,并且感染了乐队。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它是一首暴风雨般的回旋曲,中间被一个抒情插部所打断,但不久后就恢复了狂热的舞蹈节奏,小提琴的曲调就令人难以置信地旋转了起来。
该作品是题献给为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也是因为这部作品,大卫一跃成为苏联著名作曲家的行列,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成为了全世界小提琴家的宠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