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乐乐器改良之随想
佚名 网络文:孙沛元 (1994/11分十次连载于BBS)
前言
记得在我念高中的时候,就曾经看过郑德渊先生写的一本钜作 " 中国乐器学 " ,内容相当丰富,著实让我研读了许久。
特别是其中有关乐器改革方案的部份,我特别有兴趣。那时候曾经天马行空的幻想出 了许多改良的国乐器,比如说双簧哨的铜管乐器,多簧片的大音域低音巴乌,有数十种之多。
现在,我已经是专业国乐团的团员了,对于实际乐团的经验,以及对乐器性能和使用上的了解,要比当年要丰富。纵使如此,我仍然对于国乐器的改革,有很大的兴趣。即使只是纸上谈兵,也可以稍微满足一下我的想像力。
而在 BBS 上面,这样的话题,应该也是蛮轻鬆的。
下面,我就开始我的幻想之旅,请慢慢欣赏。
乐团
从我学国乐开始,最主要接触的就是现代国乐。也就是以国乐团为主要演奏方式的国乐,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所走的路子。
至于近来有些人反对大型国乐团的路线,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不在此处讨论。
不过,看我的标题,就知道我是支持现代国乐以及乐团形式的。
当年,所听的录音带,以声美出版的第一商标国乐团为主,逐渐出现了沙鸥等等的大陆盗版带,透过香港,大陆方面的资讯辗转流入台湾,使此地的乐团逐步改变。后来开放的脚步加快,黄安源,郑济民等在香港的演奏家在先,大陆演奏家在后,逐步打开本地听众的视野。在乐团方面,则是以香港中乐团来台演出为最高峰。从此以后,两岸往来频繁,各大乐团相继来台演出,好不热闹。
从第一商标,到香港中乐团,这些年来就本地的视野来说,开拓的程度有如天壤之别。第一次听港中的音乐会时,的确相当感动。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国乐团真正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这中间,乐团编制的扩大,乐器种类的增加,演奏技术的提高,作曲技术的进步,等等许多的原因,都使得国乐团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能力的演奏团体。这裡,我仅针对乐器方面,来发表我的意见。
先从吹管乐器开始:
笛子
笛子的改良,不论是大陆方面或是台湾本地,都有人做过。改良的程度,方向都各有不同。
我认为,笛子最需要解决的,是半音问题以及音准问题。
就半音问题的解决来说,不外乎增加音孔或是增加按键来解决。增加音孔的,会有影响演奏的问题,增加按键,也有影响风格的问题。
我想,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的六个孔,应该保持原状不变。这有点像电脑软体的相容性原则,也就是传统演奏技法完全保留。对于不会新增按键演奏的人来说拿到改良过的乐器,也应该要能够顺利演奏才是。
按键的部份,增加三个独立的闭孔按键 ( 按了才打开 ),当筒音为 sol 时,三个按键分别可以发出 #sol #do #re 三个音。分别由右小指,左小指,左无名指负责按。
至于 Si 和 bSi,则把第二孔做成大小孔的组合,类似西洋木笛的作法。
这样改的好处有: 第一, 绝大部分的传统手法都可以照用不误,少数 ( 如横向抹动) 则牺牲。第二,按键构造最简单,指法也不影响原来的指法,可以并用,却能大大增进半音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音色音量的统一。
这样的改良,比起全部加键的方式来,仅在大量半音使用到之时,略逊一筹。一般国乐曲目,已经足敷使用。而且在改造的花费上,也是相当低廉。
再来,则是 pitch 的调整。为了音色的美好,多数人喜欢用单节的笛子。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对音准的准确有很不利的影响。对于临时的温度变化,不易掌握音准,而且会造成演奏上额外的负担(嘴型,角度,口风等等)。
所以,我认为分节的笛子,在乐团中是必要的。但是,分节处必须稍加改良。
第一,接环不要用铜,而应该用类似长笛的合金材质。硬度增加,表面光滑,接合紧密,特别是接头处要平整,尽量减少影响发音准确的因素。第二,接环的长度要加长,厚度也要略增,配合上合金材质,才能比较顺利的传导震动,减少截断竹材所损失的导震性,减低音色的损失。
再来,是吹口的部份。由于传统竹笛的吹口是手工挖製的,因此出入很大。大小,形状, 倾斜度等等差异很大,也就直接造成了笛子音色,音准,反应等等的差异 ( 指竹材品质相同的情况下 )。另外,竹材的厚薄,也有影响。吹口部份的厚度,是要有一定比例的。西洋长笛的吹口之所以要垫高,就是为了製造出厚度来。(其管壁厚度很薄)
所以,我认为竹笛的吹口部份,也应该用金属製造,但是保持传统吹口的形状,维持发音的音色。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特点的吹口,不过前提当然是要好吹。然后用机器生产,品质统一,对于竹笛的良品率的提昇,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竹材厚度不够,也可以稍微垫高。
其他如膜孔,则可以用塑料。可以减少膜孔挖得不好所造成的问题。
关于笛子的内径,问题比较大。照理来说为了发音的稳定,音准音程的正确,应该把笛子的内径做成正圆形。前后端的比例,则依传统维持相同或是略为收缩。不过,由于竹材纤维的连续性,若是对内径加工,可能会破坏竹材的连续性,减低导震能力,也就影响了音色的美好。
我的看法是,为了达到音准的要求 ( 特别是超吹, 泛音等等 ),还是应该做内径的加工。只要竹材的厚度比例适当,影响就比较小。好处则很多,除了管壁的平滑,圆整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分节处的接环,就可以完全符合圆径,不会像目前的分节笛子,由于接合处的不平整,而造成了音程失调(特别是第三个八度的超吹)。
以上的改良,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在笛子的演奏法,外观上面,改变也很小,但是可以解决最重要的音准问题,也可以使得笛子的良品率大为提昇。乐器的製作生产,科学化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国乐器的品质趋于稳定 ( 指的是音准及发音,音色当然不是靠这些改良 ),想必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有正面及推广的作用。
上面说到的改良,最高可以用在 G 调梆笛上,最低到大 G 笛子。用在乐队的话,当以 G,F 梆笛,D,C 曲笛为主,可以改善音准的问题。
新笛
目前国内的乐团中,似乎只有教育部的实验国乐团,把新笛列为编制之一。其他的乐团,多半是以低音大笛或者是箫来代替。
以我个人的看法,觉得新笛在乐团中,有绝对存在的必要。原因如下:
第一,在音色上,新笛没有膜孔,所以发音比较单纯,音色的稳定性,融合性佳。使用新笛,除了音域上扩展了笛子类乐器的层次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笛子组的音色得到支撑,音准的感觉也得以稳定。特别是吹奏和声时,效果更好。
第二,在许多时候,新笛可以与其他声部配合,不论是作主奏或是伴奏,都有很好的融合度。比起传统竹笛来,运用的范围更广。
事实上,以相同的音域来说低音大笛与箫都很方便,但是在音色上来说,新笛的个性比较弱,也因此适用的范围更广。所以,我认为应改把新笛定为编制内的乐器,而把大笛与箫当作特色乐器来使用。
说到这裡,也许会有人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新笛不好演奏,二是乾脆用西洋长笛代替算了。
新笛的演奏法,的确比较困难,除了半音阶很容易之外,一般演奏上比传统笛子困难。对于熟练的人来说,这并不构成问题,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以及乐器的推广来说,这种有点困难的演奏法的确很不利。
至于西洋长笛,老实说,与新笛的音色是完全不同的。金属的共鸣和竹子的共鸣,音色上差别很大。如果听不出来,实在需要多多接触各种录音或是演奏会。所以,不能直接拿来用。
我的看法是,新笛应该是竹子为主,竹材的质量要比照大笛的水准,音色及音量才会好。而按孔及吹孔的部份,则採用西洋长笛的方式。其中按键部份,应该採用开孔式的系统 ( 如果不晓得开孔式的长笛,可以去乐器行打听一下 ), 如此可以使发音较好,也得以保留部份滑音的能力。吹口的改良,则可以使新笛的音量增大。
在竹子上加很多键,不能直接装在竹子上面,会裂开,并影响震动。所以必须採用部份的金属外环,套在笛身外面,作为加键的依据。比如加键筚篥,也是竹子的,就採用类似的方法。 加键喉管 ( 竹子 ),由于加键很多,所以必须在整个管身之外套上一层金属,就完全看不到竹子了。
所以,根据相同的道理,本人理想的新笛,外观上与西洋长笛类似而较粗,头段较长。而内部是竹材的管身,是实际发音共鸣的地方。为了减少外观上的差异,可以烤漆成为黑色之类的。
写到这裡,我的理想笛子组就算完成了。以一个标准的大型国乐团来说,两把改良的梆笛,两把曲笛,以及两把新笛,是最好的组合。
其中有一点我忘了提。就是改良后的笛子,由于音孔增加,内径及吹口标准了,所以音域上应该是可以把第三个八度的音予以实用化,也就是这些音的准确度,发音的难易度,音量控制的程度,都应该会改善很多的。如此一来,整个笛子组的音域增加,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高音笙
高音笙的改良,是有目共睹的。以前的乐团用十七簧传统笙,还要转好几个调子,实在太辛苦了。现在的高音笙,已经有了扩音管常用的也已经到了三十六簧,也就是有三个八度完整的半音,成为音域相当宽广的和声乐器了。
学笙的人是相当辛苦的,有太多不同的笙,各种的指法要去学。到最后,某个老师用某种笙,他的学生跟著用,也许就很难去吹别人的曲子。变成了一种障碍。
至于乐队合奏用的高音笙,目前常见到的是三十六簧方笙及圆笙。其中圆笙的指法存在有上述的差异问题。所以即使某些乐曲要用圆笙比较好吹,但是考虑到乐器规格的统一,推广,以及符合最大多数合奏乐曲的要求,无疑的,应该採用三十六簧的方斗笙。
接下来是扩音管的问题,在音色上大有不同。以传统笙方式的无扩音三十六簧笙,音色尖锐而直接,不易融合,比较适合吹奏单音的旋律,有扩音管的,则接近于芦笙的音色,比较柔和,适合吹奏和声。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用两把高音笙。不过在作曲家未能充份利用时,这样做也不见得有好处。
用两把高音笙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吹奏和声时,可以使和声各个组成音之间的音量比例,能够比较正确。由于笙的先天构造特性,因此同一把笙,一次吹出的和声,各个音的音量是不平均的。用同样的力气,吹的音数目不同,音量也不同。所以,一个和絃让笙来吹,往往会与想像中的效果不同,就是因为笙无法单独调整和絃中各个音的音量。
所以,用两把,便可以由两位演奏者来分别控制音量,也就可以弥补这种先天缺陷了。如果配器的技巧成熟,可以使和声变得很丰满而均衡。
至于笙的改良,我的著眼点在于簧片。我认为簧片应该规格化,笙脚及笙苗的尺寸也是。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笙的维修问题解决。一但规格统一以后,便可以大量生产。到时候,某一个簧片损坏了,只要去乐器行,告诉他簧片的编号,买一片回来换上去就可以了, 岂不是很方便? 甚至可以用机器来抹绿 ( 也许用某种蒸气 ),单片抹好绿的簧片零售,或者是为老旧簧片进行自动抹绿。如果真的有这麽一天,我想吹笙的人口一定会增加的。
另外如漏气的问题, 照理说来以三十六簧笙的发音构造 ( 与传统笙不同 ),不发音时是闭管,应该是不会漏气的。可是实际上,即使完全不按,吹气还是会漏掉。除了音孔处的皮垫可能漏气以外,笙脚和笙斗的接合处,应该是元凶。我认为应该加上橡胶环,来彻底做到气密的地步。
最后一点,是音准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笙哪裡会有音准的问题? 实际上,的确存在。因为水蒸气凝结后附著在簧片上,增加了质量,便会使音高降低。其他乐器的趋势则是偏高,两相比较,背道而驰,问题就很明显了。
目前的方法,有的是加暖炉,或是加热水,也有用吹风机的,更有调音时先把音调高一些的。除此以外,我想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微调笙苗内部气柱长度的机构,以供必要时,稍微改变一下音高? 因为笙的发音是由簧片与笙苗藕合共振才能发音,不晓得稍微调整气柱的长度,能否稍微改变音高而不影响发音? 这一点只是我的设想,未经任何事实证明,仅供参考。
中音笙
中音笙有很多种,有的是用传统笙的作法,有的就是三十六簧笙的加长型。不过目前来说,以芦笙原理改良而成的中音笙,是最常用的。也就是说,没有用到竹子的笙苗,而一律是铜製的共鸣管,所以看起来金光闪闪的。
常用的有三种形式。苏州的有一种是中音抱笙,一种是中音台笙,一种是北京式的中音台笙。其中北京式的音域较低,而且是用槓杆式的按键。前两者则都是採用按钮式的。
中音抱笙的好处,是造型比较类似传统笙,台笙看起来就有点像管风琴之类的西洋乐器。不过抱笙内部的机械构造较为複杂,维修困难。
相形之下,台笙的形式,可以把构造简化,维修也就比较容易。上海与北京的音阶排列方向相反,前者的笙管排列是 v 字形的,后者则是倒 v 字形。
由于北京式的排列与三十六簧高音方斗笙类似,由内向外音高上升,因此比较容易上手。 而且他的音域比较低 ( 我忘了低多少,可能相差四度或是五度左右 ),在运用上,与高音笙的音区较少重叠,而又可以有部份低音笙的效果。中小型乐团用起来,就相当好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容易看到指挥,也不容易被观众看到。
中音笙基本上没有特别需要再改良的地方,也是要能把簧片的维修系统化,便可以更有利于推广使用。只要待过乐团的人,就应该知道中音笙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了。
中音笙有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共鸣管有时会吱吱作响。我的看法,应该每一支共鸣管的上下端,固定的部份都要有橡胶环作为垫片。而共鸣管本身,在固定的部份,要加一圈较硬的外壳,才不会像薄铜片那麽容易变形,也就可以减低发生鬆动,造成杂音的机会了。
低音笙
低音笙,也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济南前卫用的芦笙筒,就很特别 ( 我听起来, 有点像西洋低音单簧管的音色 ),只是外型像风琴,而且很大台。目前一般专业乐团最常用的,还是苏州的低音大抱笙。
低音抱笙的构造基本上和中音抱笙相同,只是放大了而已。簧片大,也就相对的更费气。所以维修的改进(零件的分类,供应)应该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如果也有低音台笙,也许可以稍微改善一些。
总而言之,笙组的改良,经过许多人的努力研究,已经相当完备。所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簧片的规格化大量生产,使零件的供应稳定而价格合理。第二件则是指法排列的统一,这样才有利于推广普及。
从笙的改良,也发现到,只要音域大,半音阶齐全,指法便利,强弱分明,就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声部。
也就是说,一个乐器的改良结果,只要他的性能好,自然会促进作曲手法的改进,进而使得乐团的表现能力更加提高。
传统唢呐
哈哈! 终于说到了我的本行。
唢呐在国乐团中的重要性,随著时间而增加,以往的国乐团,一把唢呐还嫌多。现在动辄要四五把之多。这和乐器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作曲家逐渐懂得运用的技巧,也是关键所在。
这裡,先锁定传统唢呐来说。加键唢呐是下一段的事情。
传统唢呐,就各地来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相当不统一。跟笛子比较起来,各地的唢呐差异极大。
目前一般国乐团所使用的传统唢呐,是以苏州唢呐为主,也有使用北京唢呐的。至于其他种类的地方性唢呐,仅作为特色乐器使用。
基本上,这两种唢呐,是以北方的小唢呐为蓝本,而与南方的大唢呐有所不同。在音色上,比较高亢嘹喨。不过经过改良以后,音量比较收歛了些,适合在乐团裡使用。其中哨子和演奏技术的影响,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传统唢呐,由于构造简单,问题比较少,但是还是有的。
第一,不同种类的唢呐,锥度比例以及粗细会有不同,所以就使得音准不同。特别是平吹与超吹之间的力度变化,最为明显。这问题在笛子上就不会发生。因为唢呐是圆锥管,相当小的锥度差异,就会造成音准比例的不同。
第二,哨子的差异很大。不论是材料,形状,大小,整修,都有差异。所以难以统一音色。
上述两个问题,不太容易解决。以笙为例,各种地方的差异,是在音位的排列上,而不是在演奏的口内技巧等等,更没有音准的问题。可是唢呐就不同了。上面的两个原因,使得演奏方法各有不同,即使是用同一种唢呐,不同的人之间,哨子和唢呐也是不容易交换使用的。音准的问题,是最麻烦的。
我认为,解决的办法,只有尽量统一规格一途。首先是唢呐的尺寸比例以及内径锥度要统一,而且必须用最精密的加工来製造。圆锥体比起圆柱体来,要求要高得多了,西洋的双簧管也是一样的情况。
再来,就是要大量种植高品质的芦苇,统一哨子的材料及规格。以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为标准。哨子的加工也要尽量仔细,最好是能有修好的哨子提供给初学者用,而一般的则供有基础者使用。这与西洋乐器的作法是相同的。
由于唢呐的尺寸,以及传统演奏的手法。因此传统唢呐不宜加键。对于半音要求较多的,另外採用加键唢呐来演奏。这一点与笛子的情形略有不同。
加键唢呐
加键唢呐,是管乐组相当重要的一项改革。对于音域的扩展,音响的丰富,有很大的效果,目前也成为各乐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之一。
根据音域加键唢呐从高音,次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乃至于倍低音,都有製作。而且产地很多,各地的规格构造也都不太一样。
加键唢呐的共同特色,就是音量的减小,以及音色上较为收歛。所以对于和声,能有较好的效果。如果用相同音域的传统唢呐,可能就比较刺耳。
根据产地来分的话,常见的有广州和北京的。若是以构造来区别的话,高音的算一种,中音和次中音算一种,低音另外算一种。
高音加键唢呐,由于尺寸小,因此加键的程度要比中音的来得低。
中音和次中音的指法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 ( 指同一地製造的 ), 複杂的程度大约与西洋的单黄管相当。有一种仿造双簧管设计的中唢,较为複杂,但是也远比真正的双簧管要简单得多。
低音唢呐则是各显神通,完全没有规则可寻,指法自然也就无从统一了。
依我的看法,认为应该把所有音域的唢呐指法加以统一,如此一来就方便多了。而且记谱应该全部採用移调记谱。以五线谱为例,应该全部用高音谱号,看到同一个位置的音符,就按相同的指法,便可以得到正确的音高。这是西洋乐器早就在用的方法,不是我想出来的。只是国乐团的谱没有人来做移调记谱的工作,害得我们这些常常换乐器的人,要去迁就各种不同的谱号,各种不同的指法。
所以,所有的加键唢呐,设计上应该要有相同指法的所有按键。其中只有高音唢呐,可以省略最低音域,以谋求音色的改善。因为中音唢呐的管长比例,比传统唢呐要长得多了。高音加键唢呐若也是如此,发音就会闷暗,音量也会太小。而倍低音唢呐由于管长太长,不可能仍然做成直线的,所以按键可能会很複杂,否则就是要另外设计一套按键。这和巴松管的情况是相同的。
所以,只要用相同的指法, 便可以演奏所有的加键唢呐 ( 有些像萨克司风的情形 )。这是一定必要的。
目前,我所见过的加键唢呐之中,以北京早期製作的整套加键唢呐,最为适合,可惜产量很少,很难买到。 主要的特色有: 自然音阶的指法与传统唢呐完全相同 ( 这一点就赢过其他的设计了,包括自动键的中唢 ),泛音键的操作不影响按孔的进行,以及没有侧面的槓杆键(可以维持手形的最小移动,利于迅速演奏某些音程)。
而且该系列唢呐的锥度比例很好,发音极为稳定,特别是泛音很稳定,音色音量也很好。 调性上更是相当方便好用 ( 这是广州式的最大缺点 )。所以,是极为值得採用的加键唢呐。
对于加键唢呐的改良,我有些意见是属于细部的按键安排设计,规格尺寸的调整等等,就不在这裡列出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说说的,就是零组件的生产。比如按键一律用机器生产,( 目前是半手工 ),如此才能容易替换,其他如铜芯,按键的皮垫,弹簧等等,都应该量产才是。
我甚至想过,应该像西洋乐器一样,做一些塑料的,作为初学使用。塑料的好处是价格低廉,品质统一,保养容易,最重要的是发音稳定,可以减低初学唢呐时掌握音准不易的挫折感。即使音色差些,对于一般学校社团来说,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唢呐组的功用,相当于交响乐团裡的铜管组。重要性相当高。基本上加键唢呐的性能已经相当不错了,音域,半音,音量幅度等等,都有相当的能力。希望能够更为普及。
管子 / 加键管
管子是一种个性相当强的双簧乐器,它的管身及内径是圆柱体,所以发音与唢呐不同,它是十二度泛音超吹的。所以平吹和超吹的指法不同。
传统的管子,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曲目,适合独奏或是领奏。在乐队中,除了少数曲目之外,一般是不用管子的。所以,传统管是一种特色乐器,而不是乐团的常备编制乐器。
传统管比起唢呐来,构造更简单,就独奏或是领奏来说,没有什麽改良的必要。音准等等靠的是修哨子的功夫以及演奏的技巧,乐器本身则相当简单。
大陆方面,早有了加键管的改良。其中一种是针对传统管来做改良。主要是针对音阶中所缺乏的半音进行加键的工作。不过很少看到使用。
另外一种,则是以管子的发音原理,加上整套的西洋乐器加键法,製作而成的。所以,指法上是完全与传统管子无关的。
为了乐队的需要,这种加键管被定位成为一种中低音的双簧类管乐器,以弥补国乐团管乐的中低音乐器,并且增加一种新的音色声部。管被做成中低音域以后,减少了一些高亢的个性,但却成为一种颇富有磁性音色的乐器。使乐队原本三大类的管乐器,扩充为四大类,大大增加了乐团管乐组的音色组合变化,也使得作曲家有了新的选择。
目前,有中音,低音 ( 有人称之为次中音 ),倍低音等等种类。 指法完全相同,极为类似西洋单簧管 ( 俗称黑管 ) 的指法,而且泛音也是一样十二度,所以连超吹的指法也是相同的。如果有一个黑管的高手来吹只要能掌握加键管的哨子,就可以成为相当厉害的加键管演奏者了。
老实说,除了音色不同之外,外观上实在很像黑管。
所以,第一点是记谱也要统一移调记谱,才能统一指法。而由于低音加键管是最最常用的,所以其他的管可以向它看齐,以低音谱号记谱。
目前的各种加键管,如同唢呐一般,各相差四或五度,不过我觉得由于加键管的音域很大,光只是平吹就有两个八度差一个音,所以没有必要如此密集。低音管维持现状,中音管可以提高一个大二度或大三度,倍低音管则应该做成低音管的低八度乐器。由于圆柱管的闭管特性,低八度的乐器不必加长一倍,所以只要头尾两端弯曲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内径的粗细。如果有仔细看过低音管的人,应该会发现它的内径竟然相当细,与高音管差不多。事实上管子或者是筚篥,都有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哨子搭配的关系吧。不过我觉得,低音管的内径,应该稍微加粗些,如此应该可以使音色较为厚实些,不会只有发出 " 比... " 的声音,而且音量也可以加大,提高音响效果。当然,哨子的尺寸,以及整把乐器的比例都要重新设计过就是了。
加键低管是常用的乐器,有的乐团已经列为标准的编制。这种乐器的性能相当优良,音域宽广,音色音量变化幅度大,间具有类似西方交响乐团中单簧管以及巴松管的作用,为国乐团原本却乏音色变化的管乐组,增加了新的选择,也就增加了无限的新组合。希望以后更能受到重用。
管乐组其他的特色乐器
就我的观点来说,乐团编制的乐器尽量要固定,选择音域广,半音齐全,性能良好的乐器为主,才有利于演奏的熟练,作曲的发挥,教育的推广等等。所以其他的乐器,即使有用到,也只能算是特色乐器。
比方说箫,口笛,排笛,拉笛,巴乌,壎,葫芦丝,芦笙,传统笙,地区性的唢呐,传统管,筚篥,长尖,海螺,卡腔,牛角,等等。这些乐器,一般都是以独奏的型态出现( 包括在乐队合奏中出现的部份也是一样的 ),所以一般来说,维持目前的构造就可以了,只要做得精緻一些即可,而不必大张旗鼓去改良。
国乐团的管乐组,加入了新笛,中音笙,中音唢呐,加键低音管以后,在音色的变化上,音域的扩展与重叠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能力也就大为提高了。不过就光是管乐组的演奏部份,相较于交响乐团的木管乐组来说,音色仍嫌不够,有必要再开发新的成员。
也有的论点认为应该增加铜管乐器,早年台湾也有乐团试验过。只是感觉上相当突兀,自从加键中低音唢呐实用化以后,就没有人用铜管了。而中音笙的使用,也有相当多的时间,担任了类似于法国号的作用。
所以,应该增加的是类似于木管乐器的音色,必须可以丰富音色,而且要有一定的性能,才足以成为编制乐器。我的看法,应该是一种双簧乐器,音量不要太大,也就是类似于双簧管的作用。可能从某些少数民族的乐器可以得到灵感。至于管乐的低音层次部份,低音笙,低音唢呐,倍低音管等等,应该列为必备乐器。
管乐器的部份,到此告一个段落。我所谓的改良,是以现有的为基础,用最少的变动达到最大的效果。如果真的能实现,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威力强大,功能齐全的管乐组了。早日摆脱笛子吹旋律,笙吹和声,唢呐吹大声的老套公式,而能真正发挥国乐团的交响性能。(至于国乐团的交响性,建立的基础并不同于西方的交响乐团,这一部份就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