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风琴简介
佚名 网络 管风琴(pipe organ)属于气鸣乐器,流传于欧洲的历史悠久的大型键盘乐器。管风琴是风琴的一种,不同的是风琴是通过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而管风琴是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并有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能演奏丰富的和声。
管风琴是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是一架雄伟,庄严的机器。管风琴是一件纯粹的宗教(基督教)乐器,一般和拥有它的教堂或歌剧院同时建造——因为管风琴的结构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也因此,管风琴没有明确的规格限制,根据教堂或歌剧院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来决定管风琴的大小。管风琴属于簧片类乐器中的自由簧乐器,演奏方法类似于其他的键盘乐器。音域极宽广,一般都使用用数层的键盘,脚下还有脚踏键盘,由许多根的音栓来控制具体的音高,左右手以大谱表记谱,脚踏键盘部分在大谱表下单独开一行低音谱号记谱。管风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饱满,尤其适合在庄严的气氛中演奏严肃神圣的宗教音乐。
早期演奏管风琴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演奏,一人鼓风(一般是来自教堂信徒中的小男孩)。
这种方式延续了2000多年。后来管风琴的规模越来越大,依靠人力鼓风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就开始用机械设备来鼓风,因而又发展出了更复杂的键盘机械结构——因为巨大的风压,用单纯的人力已经不可能压下键盘了。现在常见的管风琴有机械式管风琴、机电式管风琴和电动压气式管风琴。
管风琴誉为乐器之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从公元前3世纪起源至今,管风琴的发展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这个进程也可以说是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管风琴还有着所有乐器中最复杂、最庞大的结构:多层的键盘,众多的音管、音栓,以及复杂的地声原理和操作技术,让管风琴成为了一架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巨型机器;它还有着其它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丰富而辉煌的音响;管风琴能够模拟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声音。属簧片乐器族中的自由簧乐器,音域最为宽广,有雄伟磅礴的气势,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丰富的和声绝不逊色于一支管弦乐队,是最能激发人类对音乐产生敬畏之情的乐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乐器。
最早古希腊城邦出现了一种名为“Double Flute”的乐器,它由两根不同音调的管子组成,后来这件乐器迅速被排箫所取代。但排箫难以手持,因此公元前250年古希腊工程师亚力山德里亚的克特西维奥斯制造的水压式管风琴,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架管风琴,到公元3世纪时民间仍使用,它以阿基米德原理,将水汽通入多跟音管内,从而可以使键盘放平,发出优美的乐音,因为体积极小(一管一音,音域为一个半八度),所以便于携带。4世纪出现了桌子型的伴唱琴,以风箱式装置替代水压式,增强了音量。5世纪末,管风琴扩充为房间的体积,并引入教堂。
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但当时教堂较小,管风琴仅拥有几百根音管,并只有一层键盘。直到12世纪,法国才出现两层键盘的管风琴。
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调)、两套键盘和1层脚踏板,而当时制造它则需要两年时间。后在装配时,还要根据演奏地点的室内声学特性来调节音响效果。13——14世纪时,流行建造大型管风琴,其音域扩大到有完整半音的3组,结构逐渐复杂,规模庞大,最有名的是德国哈尔伯施塔特1361年制造的管风琴,有三层手键盘和一个脚踏板,20个风箱,由10人操作。同时,音色独特的小型管风琴也相应发展,更灵活和敏感的键盘替代了笨拙的轨杆。
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被称为乐器之王,在音乐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初,各国出现不同流派的制作家,推动了管风琴制造的发展,键盘相应改变,除了笛管音栓外,还使用了能发颤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为了产生音色对比,一些音栓还被设计成可模仿其他乐器。19世纪之前,管风琴都是为每一个教堂单独设计,并在现场制造组装。
到了19世纪,法国工程师卡伐叶(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工厂化生产管风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风琴的制作工艺,其生产的管风琴质量很好,演奏强音的时候音量巨大,能够制造出以前的管风琴所无法企及的雷霆般音响,同时它也能够奏出低声细语般的音色。他在脚踏板的深处增加了音量踏板、表情踏板(类似于电吉他上的两个旋钮),可以细腻地表现微妙的情感。现在的巴黎圣丹尼斯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20余座教堂的管风琴都出自卡伐叶的工厂。在此期间,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也对管风琴进行了一些改造,它扩展了键盘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由C扩展至F),并将联动设备处理得像钢琴那样光滑,使演奏家可以尽情展现他们的技巧。1867年在巴黎首先使用电气式装置带动琴键工作。此后,各种改进都用来加强管风琴在音色变化幅度和精巧性方面的能力。
明末清初,管风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逐渐进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装使用。但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这些管风琴消失得无影无踪。北京音乐厅于1990年安装了一架管风琴。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重要文化场所,如国家大剧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以及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音乐厅又陆续安装了管风琴,使得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管风琴辉煌无比的音响效果。
自20世纪起,管风琴中逐渐采用电动鼓风机送风,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优化设计,克服送风管内产生的涡流干扰,使电动送风的管风琴也能像手工送风的琴一样具有典雅的音色。20世纪后半期管风琴进入了电子时代,出现了电子辅助的机械式管风琴和电子合成器式管风琴,由廉价电控设备取代传统机械设备。现在音乐厅里大部分使用这种经过改良的机械式管风琴。电控管风琴使用电子信号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原理,使演奏人员在触键感觉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传统的音栓体积减小,可以轻而易举的安放在琴的两侧,甚至键盘和踏板的旁边还配有可编程的音色存储电钮,这样演奏家不必在现场演奏时更换音栓。由于键盘不再需要机械连杆直接连接,演奏台也就不用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可以任意移动。但从演奏角度来讲,音色和音响上还是传统机械式更能诠释巴洛克经典作品的真谛。
管风琴作品形式丰富多彩,既有独奏形式,也有与弦乐、木管、铜管等其他乐器或声乐合奏的室内乐。它们在历史发展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欧洲复调音乐的历史与管风琴音乐紧密相关。文艺复兴期以后,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为当时的“乐器之王”。尤其是18世纪后,出现不少杰出的管风琴作曲家和演奏家。J.S.巴赫是最杰出的管风琴家,管风琴音乐创作是他全部艺术成果的基础和核心,著名作品有《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等,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管风琴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的二重奏、三重奏、室内乐作品。韩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和圣桑等都有管风琴作品。这个时期的管风琴作品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管风琴作曲家依然活跃在音乐舞台,如法国的维多尔、杜福列、阿兰等。管风琴音乐作品数量之多,在键盘乐器中仅次于钢琴。至今,在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欣赏原汁原味管风琴作品的兴趣与日俱增,在世界各地不断举行各种管风琴音乐会,欣赏管风琴乐器的神韵,探索管风琴本真的声音。
世界著名音乐学院(例如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都设有管风琴专业,培养管风琴演奏人才。2005年,沈凡秀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设了管风琴课程,向学生系统教授管风琴的演奏技巧。
管风琴拥有很多“乐器之最”,最庞大、最昂贵、最复杂、音域最广……因而也被誉为“乐器皇帝”。其演奏之难使专业的管风琴音乐家越来越少,而柯林·安德鲁斯与珍妮·费舍尔这对夫妻却成为了古典乐坛独树一帜的管风琴“神雕侠侣”。成名数十年来,在全球五大洲的教堂和音乐厅奏响过黄钟大吕之音。
虽然管风琴是一件古老的乐器,但想演奏好它并不容易,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脚。确实,演奏管风琴是一件牵涉到全身的技艺,双手在键盘上飞舞,还要兼顾那眼花缭乱的音栓,同时双脚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谓“手舞足蹈”。此外,为了深入音乐的精髓,脑袋还要高速运转,真是一个考验人的绝活!安德鲁斯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演奏管风琴就像是全身心谈一场恋爱的感觉。同时安德鲁斯也认为管风琴是世界上最浪漫、最性感的乐器。通过对琴键的控制,能发出变幻无穷的音色,这是其它乐器所无法企及的。“就仿佛一个百变女郎,总能让你有去探索她的冲动” 安德鲁斯如是说。
一般管风琴家都是独行天下,可安德鲁斯不太一样,他通常都是夫妻双双行走江湖。他和妻子珍妮·费舍尔都是管风琴家,这次五月音乐节上就将联袂出演。原来他们的爱情也与管风琴有关。一场在琴房里的争抢萌生了二人爱情的种子。
当年,年轻帅小伙安德鲁斯来自英国,美丽的姑娘珍妮·费舍尔则是美国人。有一次安德鲁在美国访问时,预约了当地大学的琴房练琴。等他按时间到琴房时却发现已经被占用了!安德鲁心中十分不快,正想上前争执一番,却发现占用琴房的人演奏得相当好,顿时气消了三分;等再看清楚是位大美女的时候,他的气就完全消了。随后因为相互切磋演奏技艺,二人的感情更是逐步增进,直到他们在英格兰约订终身。
结婚后,一起演奏管风琴成为了两人生活中的幸事。虽然钢琴作品有很多四手联弹,可专门为管风琴创作的双人作品却出奇地少。安德鲁夫妇便独出心裁将不少管风琴和乐队的协奏曲拿来演奏。一个人演奏独奏部分,而另一个人甘当“捧哏”、演奏协奏部分。两人甚至觉得这样演奏比自己单独和交响乐团合作还要来的过瘾,因为与不那么熟悉的指挥、乐团合作,很难有夫妻之间那么水乳交融的默契。
管风琴是历史中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贵的乐器,是一架雄伟,庄严的机器。管风琴是一件纯粹的宗教(基督教)乐器,一般和拥有它的教堂或歌剧院同时建造——因为管风琴的结构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也因此,管风琴没有明确的规格限制,根据教堂或歌剧院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来决定管风琴的大小。管风琴属于簧片类乐器中的自由簧乐器,演奏方法类似于其他的键盘乐器。音域极宽广,一般都使用用数层的键盘,脚下还有脚踏键盘,由许多根的音栓来控制具体的音高,左右手以大谱表记谱,脚踏键盘部分在大谱表下单独开一行低音谱号记谱。管风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饱满,尤其适合在庄严的气氛中演奏严肃神圣的宗教音乐。
早期演奏管风琴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演奏,一人鼓风(一般是来自教堂信徒中的小男孩)。
这种方式延续了2000多年。后来管风琴的规模越来越大,依靠人力鼓风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就开始用机械设备来鼓风,因而又发展出了更复杂的键盘机械结构——因为巨大的风压,用单纯的人力已经不可能压下键盘了。现在常见的管风琴有机械式管风琴、机电式管风琴和电动压气式管风琴。
管风琴誉为乐器之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从公元前3世纪起源至今,管风琴的发展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这个进程也可以说是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管风琴还有着所有乐器中最复杂、最庞大的结构:多层的键盘,众多的音管、音栓,以及复杂的地声原理和操作技术,让管风琴成为了一架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巨型机器;它还有着其它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丰富而辉煌的音响;管风琴能够模拟管弦乐队中所有乐器的声音。属簧片乐器族中的自由簧乐器,音域最为宽广,有雄伟磅礴的气势,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丰富的和声绝不逊色于一支管弦乐队,是最能激发人类对音乐产生敬畏之情的乐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乐器。
最早古希腊城邦出现了一种名为“Double Flute”的乐器,它由两根不同音调的管子组成,后来这件乐器迅速被排箫所取代。但排箫难以手持,因此公元前250年古希腊工程师亚力山德里亚的克特西维奥斯制造的水压式管风琴,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架管风琴,到公元3世纪时民间仍使用,它以阿基米德原理,将水汽通入多跟音管内,从而可以使键盘放平,发出优美的乐音,因为体积极小(一管一音,音域为一个半八度),所以便于携带。4世纪出现了桌子型的伴唱琴,以风箱式装置替代水压式,增强了音量。5世纪末,管风琴扩充为房间的体积,并引入教堂。
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但当时教堂较小,管风琴仅拥有几百根音管,并只有一层键盘。直到12世纪,法国才出现两层键盘的管风琴。
一个中型教堂内安装的管风琴大约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调)、两套键盘和1层脚踏板,而当时制造它则需要两年时间。后在装配时,还要根据演奏地点的室内声学特性来调节音响效果。13——14世纪时,流行建造大型管风琴,其音域扩大到有完整半音的3组,结构逐渐复杂,规模庞大,最有名的是德国哈尔伯施塔特1361年制造的管风琴,有三层手键盘和一个脚踏板,20个风箱,由10人操作。同时,音色独特的小型管风琴也相应发展,更灵活和敏感的键盘替代了笨拙的轨杆。
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被称为乐器之王,在音乐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初,各国出现不同流派的制作家,推动了管风琴制造的发展,键盘相应改变,除了笛管音栓外,还使用了能发颤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为了产生音色对比,一些音栓还被设计成可模仿其他乐器。19世纪之前,管风琴都是为每一个教堂单独设计,并在现场制造组装。
到了19世纪,法国工程师卡伐叶(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开始试验工厂化生产管风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风琴的制作工艺,其生产的管风琴质量很好,演奏强音的时候音量巨大,能够制造出以前的管风琴所无法企及的雷霆般音响,同时它也能够奏出低声细语般的音色。他在脚踏板的深处增加了音量踏板、表情踏板(类似于电吉他上的两个旋钮),可以细腻地表现微妙的情感。现在的巴黎圣丹尼斯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20余座教堂的管风琴都出自卡伐叶的工厂。在此期间,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也对管风琴进行了一些改造,它扩展了键盘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由C扩展至F),并将联动设备处理得像钢琴那样光滑,使演奏家可以尽情展现他们的技巧。1867年在巴黎首先使用电气式装置带动琴键工作。此后,各种改进都用来加强管风琴在音色变化幅度和精巧性方面的能力。
明末清初,管风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逐渐进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装使用。但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这些管风琴消失得无影无踪。北京音乐厅于1990年安装了一架管风琴。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重要文化场所,如国家大剧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以及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音乐厅又陆续安装了管风琴,使得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管风琴辉煌无比的音响效果。
自20世纪起,管风琴中逐渐采用电动鼓风机送风,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优化设计,克服送风管内产生的涡流干扰,使电动送风的管风琴也能像手工送风的琴一样具有典雅的音色。20世纪后半期管风琴进入了电子时代,出现了电子辅助的机械式管风琴和电子合成器式管风琴,由廉价电控设备取代传统机械设备。现在音乐厅里大部分使用这种经过改良的机械式管风琴。电控管风琴使用电子信号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原理,使演奏人员在触键感觉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传统的音栓体积减小,可以轻而易举的安放在琴的两侧,甚至键盘和踏板的旁边还配有可编程的音色存储电钮,这样演奏家不必在现场演奏时更换音栓。由于键盘不再需要机械连杆直接连接,演奏台也就不用局限在一个固定位置,而可以任意移动。但从演奏角度来讲,音色和音响上还是传统机械式更能诠释巴洛克经典作品的真谛。
管风琴作品形式丰富多彩,既有独奏形式,也有与弦乐、木管、铜管等其他乐器或声乐合奏的室内乐。它们在历史发展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欧洲复调音乐的历史与管风琴音乐紧密相关。文艺复兴期以后,管风琴在欧洲乐器中占有统治地位,为当时的“乐器之王”。尤其是18世纪后,出现不少杰出的管风琴作曲家和演奏家。J.S.巴赫是最杰出的管风琴家,管风琴音乐创作是他全部艺术成果的基础和核心,著名作品有《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等,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管风琴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的二重奏、三重奏、室内乐作品。韩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和圣桑等都有管风琴作品。这个时期的管风琴作品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管风琴作曲家依然活跃在音乐舞台,如法国的维多尔、杜福列、阿兰等。管风琴音乐作品数量之多,在键盘乐器中仅次于钢琴。至今,在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欣赏原汁原味管风琴作品的兴趣与日俱增,在世界各地不断举行各种管风琴音乐会,欣赏管风琴乐器的神韵,探索管风琴本真的声音。
世界著名音乐学院(例如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都设有管风琴专业,培养管风琴演奏人才。2005年,沈凡秀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设了管风琴课程,向学生系统教授管风琴的演奏技巧。
管风琴拥有很多“乐器之最”,最庞大、最昂贵、最复杂、音域最广……因而也被誉为“乐器皇帝”。其演奏之难使专业的管风琴音乐家越来越少,而柯林·安德鲁斯与珍妮·费舍尔这对夫妻却成为了古典乐坛独树一帜的管风琴“神雕侠侣”。成名数十年来,在全球五大洲的教堂和音乐厅奏响过黄钟大吕之音。
虽然管风琴是一件古老的乐器,但想演奏好它并不容易,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脚。确实,演奏管风琴是一件牵涉到全身的技艺,双手在键盘上飞舞,还要兼顾那眼花缭乱的音栓,同时双脚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谓“手舞足蹈”。此外,为了深入音乐的精髓,脑袋还要高速运转,真是一个考验人的绝活!安德鲁斯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演奏管风琴就像是全身心谈一场恋爱的感觉。同时安德鲁斯也认为管风琴是世界上最浪漫、最性感的乐器。通过对琴键的控制,能发出变幻无穷的音色,这是其它乐器所无法企及的。“就仿佛一个百变女郎,总能让你有去探索她的冲动” 安德鲁斯如是说。
一般管风琴家都是独行天下,可安德鲁斯不太一样,他通常都是夫妻双双行走江湖。他和妻子珍妮·费舍尔都是管风琴家,这次五月音乐节上就将联袂出演。原来他们的爱情也与管风琴有关。一场在琴房里的争抢萌生了二人爱情的种子。
当年,年轻帅小伙安德鲁斯来自英国,美丽的姑娘珍妮·费舍尔则是美国人。有一次安德鲁在美国访问时,预约了当地大学的琴房练琴。等他按时间到琴房时却发现已经被占用了!安德鲁心中十分不快,正想上前争执一番,却发现占用琴房的人演奏得相当好,顿时气消了三分;等再看清楚是位大美女的时候,他的气就完全消了。随后因为相互切磋演奏技艺,二人的感情更是逐步增进,直到他们在英格兰约订终身。
结婚后,一起演奏管风琴成为了两人生活中的幸事。虽然钢琴作品有很多四手联弹,可专门为管风琴创作的双人作品却出奇地少。安德鲁夫妇便独出心裁将不少管风琴和乐队的协奏曲拿来演奏。一个人演奏独奏部分,而另一个人甘当“捧哏”、演奏协奏部分。两人甚至觉得这样演奏比自己单独和交响乐团合作还要来的过瘾,因为与不那么熟悉的指挥、乐团合作,很难有夫妻之间那么水乳交融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