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分类
佚名 网络唢呐的分类
(首先要声明的是,在以后推出的有奖知识问答中会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届时我们会发送精美的小礼品给学有所成的你们,所以一定要认真看哦,一点细节都不要错过哦)
前言
唢呐在中国民族管乐器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地区、民族的不同,唢呐在演奏形式上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产生了众多流派。在乐器的名称上也有所差异,如汉族地区的唢呐一般称为“唢呐”;藏族地区使用的唢呐称为“藏族唢呐”;朝鲜族地区使用的唢呐称为“朝鲜族唢呐”;新疆地区使用的唢呐称为“新疆唢呐”;壮族所用的唢呐又称为“啵咧”等等。此外,广东的潮汕地区虽然也属于汉族地区,但是那里使用的唢呐比较特别,因此又称其为“潮州唢呐”。
唢呐的流派(汉族唢呐)大致可分为南方的潮州流派和北方的河南流派、山东流派、河北流派等四大流派。通过这些流派的独特传承让唢呐也产生了不同得变化,令其的种类更加繁多。而以下只讲一下,较为系统的唢呐分类。
传统唢呐
1.音调
唢呐定调的丰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
目前的唢呐多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普遍使用的高音唢呐,低音区略带沙沙声,发音厚实;中音区的音色则是刚健、明朗,最擅长各种技巧的演奏,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畅快淋漓;最高音则尖锐、刺耳,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
在近代通过与西方的对比,唢呐也出现了A.B.C.D.E.F.G调的区别,通过不同调的唢呐可以较为简便的与各式乐器配合。
为了更加简便,避免一次表演携带唢呐只数过多,便有了不同的指法(即用不同的指法在同一支唢呐上演奏不同音调的乐曲,常用的有A,D,G调指法。
2.长短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
1
不到20厘米叫海笛(儿),有的专家认为海笛为小唢呐的统称。各部件也较小,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器乐合奏是它最好的舞台。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吹"。两支唢呐构造相同,只是在长度和粗细上略有差别,"公"短""长,"公"细""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吹"的发音低而浑厚,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2
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30厘米,音色柔和,最适合用来独奏或合奏,特别是当它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音响可谓别具一格。
3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4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声音低沉宏大,仿佛英雄出世,壮志满怀,气宇轩昂。在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北方地区,粗犷的大唢呐也是吹奏大型乐曲的最好选择。相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柏木杆稍短一点,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清脆明亮的声音好像能拨开云层见晴空,令人心神舒爽。用柏木杆吹奏小调以及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显得格外得心应手。
总结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门派就有不同风格的演奏技巧,这受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言谈话语等方面的影响。唢呐之所以从那些漫无目的的吹奏,发展到今天有很高素质修养的专业演奏,归功于那些老艺术家,他们为唢呐艺术的规范化、唢呐教学的科学系统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他们的发展,才使得唢呐的演奏手法归于统一,带动了全国上下的唢呐艺术朝气蓬勃,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水平的提高,各个派别都在吸收一些外来的因素,以增补各自的艺术营养,采取众家之长,丰富充实各自的音乐内容,开阔和加大乐曲的创作思路和范围。
加键唢呐
★
加键唢呐是中国传统唢呐的改良型乐器,模仿西方单簧管和双簧管的机械装置对传统唢呐进行了加键改良。
★ 加键唢呐与传统唢呐的比较
主要应用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常见的改革品种主要有加键高音、加键中音、加键次中音、加键低音唢呐等,扩大了唢呐演奏的音域,可以成功演奏十二平均律各音,方便转调,音色更具有融合性,增强了乐队唢呐组的表现力。但是音色有些偏向于西洋乐器中的萨克斯,许多传统唢呐的技法无法运用,而且专门的加键唢呐的独奏曲犹如凤毛麟角,因此在民间普及度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