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表现力详解
佚名 网络唢呐,悠扬乐韵,展现纯美的音乐质感,让每个人都能聆听到真正的好音乐。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几乎所有的吹管乐器技巧都能演奏,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模仿戏曲唱腔,吹嘴拆开单吹还可以模仿老生、花旦的特殊唱腔。民间艺人还创造了模仿三弦音(短促而富有弹性的顿音)、萧声(柔和妩媚的弱奏声)、鸡啼鸟鸣、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使唢呐成为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为了对唢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从几方面对它进行论述。
1、唢呐的由来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在两晋时期(公元265——420 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阿拉伯语surna 的音译。明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
2、唢呐的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没有明确的调高概念,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
小唢呐:杆长22——30 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 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中唢呐:杆长32——40 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 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42——57 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 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比杆长50 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应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的长度不到20 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目前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 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 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 的唢呐,则叫D 调中音唢呐。
加键唢呐:20 世纪60 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嫲吹”,构造相同,但长度和粗细有别,“公”短“嫲”长,“公”细“嫲”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嫲吹”的发音低而浑厚。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3、唢呐的组成结构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唢呐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木质圆锥体,共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
4、唢呐的演奏形式
唢呐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运用的地区和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上大之分南北两派。男派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派流传较广,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唢呐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北方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
5、唢呐的定调和音域
普遍使用的D 调高音唢呐,音域a1——b3。它的低音区发音厚实,略带沙沙声;中音区的音色刚健、明朗。容易发挥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紧张,最高音则尖锐、刺耳,很少使用。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
高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1——b3,音色柔和。
中音加键唢呐,音域从a——d3,是乐队中较理想的中音乐器,常担任主奏、独奏、领奏,并能同拉弦或弹弦乐器组合作。
次中音加键唢呐,音域比中音加键唢呐低四度,从e——a2,发音坚实有力。
低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a1,音色低沉浑厚。这组加键唢呐,音域达四个八度,音色协调一致,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色彩与和声效果。
6、唢呐演奏的代表作品
(1)《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各省的一首优秀民间器乐曲,音乐的情绪热情,欢快。不少人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都充分地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巧,形象地模拟出各中种鸟声的鸣叫,如布谷鸟、斑鸠、野咕咕、小燕子、猫头鹰、鹌鹑、树莺、道沟鸟。无名鸟、山麻雀、画眉、黄雀,甚至把秋蝉的鸣声也加了进来,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以此来表达我国人民劳而朴实的普通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乐曲经常因地区和演奏者不同的演奏方法,在曲调上产生差异,演奏者常常根据自己对各种鸟声所熟悉的程度而加以变化。在民间喜庆节日演奏这首乐曲时,还经常根据演出场合和观众的变化,使曲调延伸或缩短。唢呐在乐队固定节奏型的伴奏下,做各种模拟性的技术发挥,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2)《一支花》
《一支花》是流行在山东省西南地区的一首优秀民间器乐曲,曲调的素材来自山东“柳子戏”的唱腔和曲牌,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为器乐独奏曲,经常用于农村喜庆节日的场合。
由唢呐演奏的《一支花》,“全曲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散板,通过装饰音与滑音的运用,使旋律细致新颖,亲切感人。第二段中板,旋律悠扬柔美,富于歌唱性。第三段快板,在演奏上突出地应用了强烈泼辣的花舌音,模仿戏曲唱腔的‘苦音’,以及滑音,吐音等,造成炽热并欢腾的气氛。”
现在流传于世的还有二胡独奏曲《一支花》,它是张式业根据任同祥演奏的唢呐曲经过改编,移植到二胡上演奏,并运用在电视剧《武松》告别的一场戏中。二胡演奏的《一支花》在音乐情调上与唢呐曲产生了极大的差别,以悲壮的情调去衬托武松的性格。全曲仍分为三个乐段:第一段音乐激奋、痛楚,以散板的形式描写武松痛不欲生的心情及其坦率、粗犷和无畏的英雄性格;第二段为叙事性的慢板,它的速度比原来唢呐曲要慢一倍,音调如泣如诉,通过优美而深情的音乐旋律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极其不平和,极其痛苦的经历,音调时而回忆,时而长叹,时而思索,顿挫有度,富有叙事性和戏剧性;第三段速度逐渐加快,二胡以模拟唢呐的吐音,突出地表现武松的反抗精神,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改编的二胡独奏曲《一支花》,使音乐更富于人的感情和戏曲性的效果。
7、唢呐演奏家
(1)任同祥:唢呐演奏家。山东省嘉祥县人,1927 年出生任同祥从小随伯父学艺,拜各地行家为师,集众师之长融于一身,成为闻名乡俚的唢呐好手。1953 年春,他登上首都舞台吹奏《百鸟朝凤》,赢得很高评价。同年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获银质奖。后又多次到波兰、东德、印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访问演出,并荣获缅甸国家金质奖章。
任同祥的演奏干净利落,从容自如,音色华美。他积极从事唢呐曲创作,自编自演。作品有《一枝花》、《凤阳歌绞八板》、《婚礼曲》、《寒江春早》、《庆丰年》等,都已灌制成唱片,流传甚广。长期来,任同祥热心于教学工作,为音乐院校和艺术团体培养了不少唢呐演奏人才。
(2)赵春亭(1910——1984):唢呐演奏家,出生于河北省沧县赵春亭从小跟亲人学艺和参加鼓乐班演奏活动,颇有盛名。1953 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留在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曾到中国艺术团到朝鲜、芬兰、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获得好评。
赵春亭在艺术实践中,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苦心研究,改变了含哨和用气有法。创造出“箫音”、“三弦音”、“气拱音”和“气顶音”等独特的演奏技巧。1964 年起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为培养唢呐演奏人才作出了贡献,并出版有《赵春亭唢呐独奏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