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唢呐教程

频道主页

关于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佚名  网络 

  解决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作者:张宁  来源:《黄钟》学报

  内容提要:“憋气”是因吹奏方法不当,使肌肉用力失去对抗,不能节律性收缩而用力僵硬,最后导致血流不畅而产生“憋气”,使吹奏技术受到影响。通过吸气饱满及推、挡气功能系统的合理对抗,使腔体在吹奏中产生“二次膨胀”,“憋气”问题便会得到解决。

  关键词:“憋气”;膈肌受压;吸气饱满;推、挡气功能系统;对抗;二次膨胀

  “憋气”一词在声乐理论中作为一种歌唱呼吸训练的科学方法常被人们提起。而本文所谈的“憋气”是指初学者在唢呐吹奏中,因气血受阻而造成头、颈部红胀、用力肌肉缺少灵活性、气息不通畅、肌体易疲劳,使唢呐音色向两极发展——偏“紧”(硬)或偏“松”(虚)的错误吹奏。这种“憋气”现象在初学者中很常见,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在吹奏中将余气吐出后重新吸气或采用循环换气。持这种方法的人们认为:“憋气”是由于吸气过量造成的。从外表看确实如此,但研究表明,“憋气”并非与吸气量过大有关,而与吹奏中呼吸方法不当导致腔体肌肉失去节律性收缩而用力僵硬,阻碍血液流通有密切联系。此问题解决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演奏者的舞台形象、吹奏技巧及音准、音色的完善,严重者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憋气”作为一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教学中,舞台实践中也常有发生,其问题的普遍性及严重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在解决“憋气”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方法而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尤其受错误观念及方法的影响,给问题的解决设下层层障碍。为了完善唢呐吹奏,我们有必要对该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关于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一、产生“憋气”的原因

  从人体生理学中我们可以得知: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如果肌肉持续收缩,尤其是紧张的单一受力,就会影响血流的通畅,膈肌就是如此。膈肌为不成对的片状肌肉,位于胸廓下口,将胸腹腔隔开,它分别与腰、肋、胸骨等处相连接。在膈肌上有三个孔,供主动脉、腔静脉和食管通过。在平常呼吸时,膈肌不论上升还是下降其上面的三个孔均处于张开状态,使主动脉、腔静脉流动畅通。但当我们在吹奏中用静态吸气而用动态呼气时,由于肌肉的单一受力造成膈肌受压,这样不但使膈肌上的三个孔大大缩小,人体的其他肌肉组织也处于僵硬状态,严重阻碍主动脉、腔静脉及其它血管的畅通而导致“憋气”。因此,膈肌受压是产生“憋气”的主要原因。

  在唢呐吹奏中使膈肌受压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两大因素,一是在吹奏中吸气量不足导致膈肌受压;二是由于违背了吹奏中的“推气”和“挡气”的用力原则而导致膈肌受压。下面我们将它们分别阐述。

  1.吸气量不足是导致膈肌受压而产生“憋气”的主要原因

  吸气为吹奏的基础,它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吹奏的控制。在吸气过程中,除吸气位置外,气量的大小也是衡量吸气是否正确的关键。人体生理解剖学告诉我们:由于受人体呼气肌肉群及骨骼的限制,使吸气无法出现过量的可能,只有吸气量不足才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因为它在吹奏中是对抗力失衡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唢呐成声的动力来自于气流的运动,而气流的产生又取决于人体“推气”与“挡气”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以“气体的膨胀”为基础的。气体膨胀的产生是由于吸入大量气体在呼气肌肉群的作用下将其推出体外,但由于出口过小,只有极少的部分气体流出。而绝大多数没有流出的气体在器壁的压力下,使气体分子间产生斥力,从而使它们在腔内做剧烈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的力反作用于器壁,使其向外膨胀。这种膨胀使胸腔向前、后、左、右、上、下等全方位地外扩[4]。在其作用下膈肌向下移动,使腹腔也产生膨胀,这种膨胀可帮助吸气肌肉与呼气肌肉对抗,而不是吸气肌肉独自与呼气肌肉相对抗的。但由于我们在吸气时呼气肌肉群过于参与用力,使气息受阻无法下沉,仅在胸腔内做很浅的吸气运动。当吸气量不足时,肺扩张程度就会减小,胸廓的膨胀及膈肌下降都会受到影响,腹腔内由于膈肌下降的幅度小而不能产生强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吹奏时腔内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呼气肌肉的收缩,其结果使肋间外肌无法上提,膈肌无法下降,最明显的特征是腹部肌肉向内上方提,将膈肌顶起,两肋的呼气肌肉单一用力向膈肌挤压。这样不但造成人体膈肌上的三个孔缩小,阻碍了腔静脉、主动脉的流通,而且使腔体的其它肌肉组织用力紧张,造成血流受阻,大量血液积于头、颈部而不能下流,颈部和脸部必然是红胀的。此时人体感觉既憋气,腔内又缺少气,而且由于呼气肌肉的单一用力使气体无法吸入,造成吹奏中呼吸失控。这些就是由于吸气量不足,造成膈肌受压而产生“憋气”的主要原因。

  2.违背“推气”和“挡气”的用力原则是导致膈肌受压而产生“憋气”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由于“推气”和“挡气”两大功能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人体腔内的气压,是唢呐成声的基础。实践中发现:虽然“推气”和“挡气”的用力都是以加大腔内气压为目的,但在用力方式上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大功能体系。推气功能系统主要包括胸腔和腹腔,在气压的作用下,使腔内壁向外膨胀,对抗力的产生来自于腔壁向内收缩与腔内气体向外膨胀。由于腔壁周围没有出气口,不具备调节气量的功能,因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决定了推气功能系统用力稳定的特点。用力的稳定又来自腔壁向内收缩与腔内气体向外膨胀之间的持久对抗力。“持久的稳定”成为该系统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体现了该系统的用力原则。挡气功能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咽腔及周围相关的舌、唇、下颌等肌肉、骨骼。在嘴唇相对关闭的状态下,腔内气压的作用也使其内壁向外膨胀(不鼓腮)。但由于嘴为该腔体的出气口,该系统通过口、咽腔、舌位、嘴型、下颌骨等部位的变化,对气量、气压和用力位置的调节,来达到改变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目的。在调节的过程中,体现了挡气功能系统用力的可变性、灵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体现出了挡气功能系统用力的原则。我们在吹奏中应严格遵守这两大功能系统的用力原则,否则吹奏中将出现一系列的失控,包括“憋气”问题。很多初学者就是由于缺少挡气功能系统中的变化意识,加之该系统的肌肉软弱无力,使其不是僵硬得无法变化就是用力不稳定,从而出现“憋气”问题。研究证明,音高的不同是由共鸣管的长短决定的。共鸣管可分乐器共鸣管和人体共鸣管两种[5],它们在变化中是对称的,乐器共鸣管的变化是由指法决定的,人体共鸣管的变化是由口腔和咽腔(声乐理论将其称为“可变共鸣腔”)决定的。不同长度的共鸣管存在不同的共鸣点和着力点,着力点的变化促使用力位置产生变化,而用力位置的变化又来源于可变共鸣腔的变化。可变共鸣腔肩负着“挡气”的职能,如果该系统失去可变性,就不得不用推气功能系统的变化用力来代替挡气功能系统的变化用力。但推气功能系统所做的用力变化只能是腹肌的上下抽动,这种抽动只有在气体的膨胀面与腔体内壁之间对抗力减弱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我们应该知道:对抗力减弱的原因是气体膨胀减弱的结果,气体膨胀力的减弱就会使吸气肌肉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吹奏时的腔内压力,只有靠增加呼气肌肉的用力才能完成。这时呼气肌的用力就要远远大于吸气肌,使腹肌向上方收缩,两肋也向内收缩。这种肌肉的单一受力形式就会造成肌肉紧张,不但使膈肌上的三个孔因挤压而缩小,腔静脉、主动脉的血液流通受阻,其它血管因持续挤压也会受阻,人体就会产生憋闷之感。这些就是因为在吹奏中违背了“挡气”的灵活多变、“推气”的稳定持久的用力原则,最终导致膈肌受压而产生“憋气”。
  二、解决“憋气”的方法

  1.胸腹腔的“二次膨胀”是解决“憋气”的前提

  实践证明:胸腹腔的“二次膨胀”是体现“推、挡”功能系统力的正确对抗的重要标志。“二次膨胀”的产生,首先以“吸气饱满”为基础,“吸气饱满 ”是管乐吹奏法中的基本要求。但吸到什么程度才算饱满,也就是说“吸气饱满”的概念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说清楚。笔者认为:正确的用力呼气(吹奏)才是验证“吸气饱满”的最佳方法。当膈肌下降,两肋打开时,肺部充满气体而膨胀,同时因膈肌下降也使腹腔受压而膨胀,这可称为胸腹腔的一次膨胀。此时是以膈肌、肋间外肌等吸气肌肉用力为主,而腹肌、肋间内肌等呼气肌肉的控制力远远小于吸气肌肉。当我们开始吹奏时,腹肌、腰肌、肋间内肌等等呼气肌肉开始用力,但此时膈肌、肋间外肌等等吸气肌肉仍然没有放松,从此使呼气肌肉与吸气肌肉之间的用力产生对抗。在对抗中膈肌与腹肌、腰肌,肋间内肌与肋间外肌等等肌肉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吹奏中作为“推气与挡气”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使胸腔产生再次膨胀。胸腔膨胀的结果,除肋骨、胸骨向外扩张外,也使本来下降了的膈肌因被推动而再次下降(这时膈肌再次下降有“被动”成分),从而使腹腔更有膨胀感。但由于受腹肌的强力作用,膨胀感从外表看并没有明显迹象,这种胸腹腔的再次膨胀称之为“二次膨胀”。在这复杂的膨胀程序中,不但胸腔因充满气体而膨胀,而且腹腔因膈肌下降也产生了膨胀,所以说胸腹腔在向外扩张中存在着双重膨胀。当我们使用较缓的气流吹奏时,主要体现的是膈肌与腹肌、腰肌,肋间外肌与肋间内肌等肌肉之间的对抗,此时膈肌与肋间外肌的用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我们使用很急的气流时,主要体现的是推气与挡气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此时推气功能系统中的呼气肌肉与挡气功能系统之间的对抗力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吹奏中不论气流是急还是缓,都需要推、挡功能系统力的相互对抗,在对抗中体现了胸腹腔的向外膨胀,这种膨胀在吹奏中才会产生稳定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憋气”现象自然消失。这些都是因吸气饱满而产生的良好效果,但要想做到吸气饱满也是需要方法的,实践中发现,吸气可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呼气肌肉不过于参与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吸气,这种吸气多出现在乐曲的开始前、间奏或较长的空拍(休止)的后面。由于这种吸气是在呼气肌肉不过于参与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这种吸气较容易达到“吸气饱满”的要求,实现吹奏中胸腹腔的“二次膨胀”。而另一种吸气由于是在呼气肌肉参与用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在吸气中只有克服因呼气肌肉的用力而带来的阻力,才能实现“吸气饱满”,这种吸气多出现在乐句与乐句之间。为了使吸气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首先在即将要吸气前的瞬间要有意识地压缩腔体,使其产生更大的膨胀力来帮助膈肌下降和两肋的扩张,同时要使呼吸肌肉瞬间相对放松配合吸气。另外在吹奏中不要将气息用完再吸气,而应不等肺中气息减半就及时补充,以保证胸腹腔在吹奏中的向外膨胀。这些条件做到了,“憋气”现象自然就会消失。但有很多初学者不论是在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下吸气,呼气肌肉都在过分参与用力,造成吸气不能饱满。肋间外肌和膈肌等吸气肌肉没有充分打开,使对抗中的呼气肌肉用力远远大于吸气肌肉的用力,膈肌在受压的情况下造成吹奏中的肌肉紧张阻碍了血液循环,导致“憋气”的产生。所以说我们只有在吹奏中实现“二次膨胀”才有消除“憋气”的可能。

  2.充分发挥挡气功能系统的职能是解决“憋气”的重要手段力学理论研究表明,力具有三大要素:(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6]。不论改变其中那一项都会影响力的效应。力效应的改变体现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由于人体可变共鸣腔的运动,改变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使整个腔体(包括胸腹腔)的运动状态、形状及着力点的位置有所改变。改变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控制音的强弱、长短、高低和色彩。声音变化是有规律的,控制声音变化的“挡气”运动也是有规律的。当我们吹奏唢呐下把位低八度音时,由于唢呐共鸣管的振动是随着音高逐渐降低而逐渐增长,人体共鸣管也要逐渐增长。所以嘴唇需要微微向前撅,随着下颌的微微下降,使咽腔、口腔都微微打开一些,这时舌体的位置也随着下颌微微下降而伸长、放平。当我们吹奏唢呐的下把位高八度音时,在以上条件基础上,随下颌微微上升,口、咽腔内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空间变得更窄小些,嘴唇出气口更小,整个腔内用力要稍稍加大。当我们吹奏唢呐的上把位的低八度音时,由于唢呐共鸣管的振动是随着音高逐渐上升而逐渐缩短,人体共鸣管也随之逐渐缩短,所以需要嘴唇渐渐立起,在舌体缩短的同时微有抬高,口、咽腔内变小,下颌微微上提。当我们吹奏唢呐上把位高八度音时,由于是短共鸣管的运动,所以变化程度很微小,但此时整个腔内的用力应该是明显加大。当我们要改变唢呐的音量时,吹奏强音要求嘴唇立起、放开口风,口、咽腔的空间微微扩大,舌体随下颌稍下拉而下降。吹奏弱音时,要求嘴唇微微向前撅,使内唇接触哨片,缩小风口,口、咽腔的空间也要缩小,舌体随下颌上提而上升。当我们要改变唢呐的音色时,吹奏明亮的音色要求嘴唇微微立起,口风不变,口、咽腔的空间微微缩短,舌体也缩短,下颌基本不变。吹奏暗淡的音色要求嘴唇微微向前撅,使内唇接触哨片,口风不变,口、咽腔的空间微微伸长,舌体也随之伸长,下颌基本不变。音的长短与气量有直接关系,随着音的时值延长而气量逐渐减少,为了保持腔内的原有压力,口、咽腔空间有从扩大到缩小的趋势。从口、咽腔用力来讲,吹奏强音、高八度音用力较大,吹奏弱音或低八度音用力较小,但不管用力大小都保持腔内的膨胀感。为了获得这种感觉,口、咽腔要将气体向下压,这时最有膨胀感的部位应该是硬腭、软腭及咽腔,着力点在这些部位移动。嘴唇的用力主要体现在两嘴角,目的在于对嘴型的控制。为了创造口、咽腔内的良好压力,腔内空间应尽可能的小,喉咙始终保持打开的状态,使整个挡气功能系统在吹奏中既用力又灵活,采取很有弹性的用力方式。“挡气”职能在于利用出气口的“相对关闭”来保持腔内压力,既要调理好出气量,又要将气体向下压,确保所发出的声音结实、饱满。这些要求在吹奏中做到了,膈肌就不会受压,“憋气”也就不会产生。可是由于初学者的挡气功能系统的肌肉无力,而且缺少运动中的灵活变化能力,无法保持腔内的压力,造成膈肌无力而被腹肌上顶,使膈肌及其它呼吸肌肉紧张,影响血液流通而产生“憋气”。所以说正确发挥挡气功能系统的职能是解决“憋气”的重要手段。

  另外,我们在实践中还常因情绪紧张、乐曲熟练程度不够、身体劳累、哨口过大、乐句过长等等原因而出现“憋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是要在心理、生理上加强训练以及对哨片调整外,还应采用“循环换气”法。尽管我们在前面说过,循环换气不是解决“憋气”问题的根本办法,但为了“应急”作为一种临时补救,也是可以使用的。

  三、结束语

  我们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分析了唢呐吹奏中产生“憋气”的原因,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但由于人体运动的复杂性,整体配合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运动中某一部位用力不合理,就会影响整体用力。这就象混沌摆中的大摆与三个小摆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其中一个摆在运动中改变了力的方向或力的大小,就会影响到全局的运动变化①。这种运动的复杂性揭示了虽然事物在发展中是有规律的,但也存在着模糊性。我们人体运动(包括唢呐吹奏)由于受意识的支配,其运动规律性远远优越于混沌摆。整体运动是各部分运动的组合,只有最佳的组合才会产生最合理的运动。我们在唢呐吹奏中寻找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并总结出各自的运动方式,这是整体运动的基础,人体各部位用力越精确,整体性控制才能越到位,“憋气”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①选自哈尔滨道里区科学宫的一项科学实验。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院:《人体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第1版,第168页。

  [2]王根本、王云祥:《人体解剖学》,吉林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65页。

  [3]张 宁:《谈唢呐吹奏中的“挡气”》,载《中国音乐》2001年7月第3期,第75页。

  [4]严导淦:《物理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94页。

  [5]张 宁:《唢呐吹奏中“转音”的产生及解决》,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62页。

  [6]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解剖学》编写组:《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第1版,第250页。

关于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关于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唢呐教程

唢呐名家《仲冬和》个人简介及照片

唢呐名家《仲冬和》个人简介及照片

唢呐名家

唢呐十大名曲介绍

唢呐十大名曲介绍

唢呐百科

唢呐八个孔手指要怎么按?

唢呐八个孔手指要怎么按?

唢呐入门

吹好唢呐的方法指导

吹好唢呐的方法指导

唢呐入门

从“土流氓”到“民乐王”,唢呐是怎么逆袭上位的?

从“土流氓”到“民乐王”,唢呐是怎么逆袭上位的?

唢呐百科

民间高手唢呐独奏,全场沸腾吹的太绝了!

民间高手唢呐独奏,全场沸腾吹的太绝了!

唢呐演奏视频

唢呐出现的场合介绍

唢呐出现的场合介绍

唢呐入门

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 五谱】李未明改编

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 五谱】李未明改编

唢呐曲谱

唢呐练习曲精选

唢呐练习曲精选

唢呐曲谱

唢呐哨的制作方法

唢呐哨的制作方法

唢呐教程

唢吶哨片的使用方法

唢吶哨片的使用方法

唢呐教程

陈家齐论唢呐的音量音色及其控制

陈家齐论唢呐的音量音色及其控制

唢呐教程

唢吶声部介绍

唢吶声部介绍

唢呐教程

胡德华谈唢呐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胡德华谈唢呐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唢呐教程

唢呐螺接芯/筒气牌/杆配重简介

唢呐螺接芯/筒气牌/杆配重简介

唢呐教程

唢呐演奏五条基础要领

唢呐演奏五条基础要领

唢呐教程

唢呐吹奏技法详解

唢呐吹奏技法详解

唢呐教程

唢呐音调的名词解释

唢呐音调的名词解释

唢呐教程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