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吹得人心醉 |王安国
佚名 网络唢呐吹得人心醉
〇王安国
在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盆地西部有一个美丽而又丰饶的地方,那就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汉江的发源地——宁强。
据有关史料记载,今宁强县始建于唐代,称“三泉县”。而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该县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活动,则可追溯到商周时代。
由于该县历史上与外省、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和影响以及所处的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形成了当地人民群众风俗民情、语言声调等方面独有的特点。正如《宁羌州志》第四卷“风俗”一节所述:“风气兼南北,语音杂秦蜀”。混杂在一起的这些习俗的语音特点自然也就形成了对该县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从广泛蕴藏于该县的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上我们似乎更可以从中分析出其彼此内在的渊源关系。
和该县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一样,风格浓郁而又韵味独特的民间唢呐曲牌在宁强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宁强人民广阔而又丰富的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民间唢呐演奏活动一直亲切地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无论是在民间的婚丧喜庆中,或是郊庙祭祀性风俗节日活动中,人们都要以唢呐为主的鼓吹乐,热热闹闹地吹打喜庆一番。它与人民同歌泣,共悲欢,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从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长期的民间音乐艺术实践表明,唢呐在该县劳动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强的民间唢呐最常见的演奏形式是数支唢呐齐奏或合奏。一般至少由两支唢呐采取循环换气的方法吹奏,二人前后接应,轮番换气,既增大了音量,又加强了厚度,给人造成了连绵不绝,一气呵成的感觉。所使用的唢呐一般多为高音唢呐,声音浑厚,畅亮,长于吹奏欢快热烈,粗犷奔放的旋律。演奏时两支唢呐有分有合,以合为主,分合有度,穿插配合。俗称上下手。其中上手则又多由有经验的唢呐艺人担任,他不但负责起乐,而且还担负乐曲的反复,起止和结束收尾等项指挥工作。用许多唢呐艺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他翻上,我走下(即分高低八度演奏)。他们彼此呼应,你问我答,错落有致,间或还即兴地加花变奏处理,这种简单的民间支声复调进行无形中给许多唢呐曲牌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情趣。
丰富而活跃的民间歌唱艺术对唢呐的音乐创作与演奏,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宁强民歌中,许多精巧别致的唢呐号子和我们现已收集到的许多唢呐曲牌曲调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唢呐号子《放牛娃打岔》和唢呐曲牌《放牛娃打岔》的旋律就基本一致。其所不同的仅是结尾时旋律有所不同以及终止式的变化(一个结束在属音上,另一个结束在下属音上)。民间歌唱艺术和民间的器乐创作与演奏,二者之间互为借鉴、互相渗透、互为依存,并行发展的渊源关系,由此似乎可见一斑。
另有一种情况则是,个别唢呐曲牌的曲调又很可能是用民间声乐曲调作为素材而发展衍变成新的曲调,以使其更加适应器乐的表现特性,而且在曲调的若干外部因素上仍有一些明显的联系,但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上则似乎已有一些较明显的变化。如唢呐曲牌《笋鸡子叫鸣》和同名唢呐号子,二者的核心音调是一致的。但唢呐曲牌较之号子在情感表达上却显得更为丰富一些。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个别曲牌的名称看,似乎又和唐代的教坊歌曲相同。如果已收集到的唢呐曲牌《万年欢》等。这是否可以说明这类曲牌很可能是从一些相关的声乐曲调衍变而来并又沿用了原有曲调名称的原故呢?
宁强的唢呐曲牌的曲调发展手法也是多样而又富于民族特色的,其中较主要的发展手法有如下两种:
加花变奏,是宁强民间唢呐曲牌中最常见的一种发展手法。经过加花变奏后,乐曲显得活泼多姿、富于活力。同时,随之带来了曲式结构上的部分再现或变奏再现。特别是由于加花变奏的结果,原来曲调中所有的乐句之间的间歇都被隐蔽了下来,从而使乐曲产生了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的特点。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则是一些乐曲由于民间艺人加花处理不当,以致造成乐句紊乱,进而使乐曲本身失去结构上的逻辑性和均衡感,造成了整体上的艺术缺陷。
除了运用加花变奏手法外,运用其它多种变化手法扩大乐曲结构的方法,在宁强的民间唢呐曲牌中也是比较普遍的,其所包含的展开性成份只不过因曲而异,程度不等罢了。如唢呐曲牌《刘备过江》(一)首尾曲调一样,前后统一,结束段为完全重复再现,中间经过四小节过渡后引出B段核心乐句基础上扩展,三十二小节至三十五小节又是前面八小节骨干音调的紧缩重复,三十六小节至四十三小节则用扩展手法再次重复使用了B段核心乐句的后半句旋律,从而构成了一个较自然的连接句,引出了完全重复的再现部圆满地结束了全曲。
宁强的唢呐曲牌调式一般多为五声徽调式。五声官、羽、商调式也较常见到。乐曲进行中也常有四、五度调式交替的现象,而其终止式又多为开放型,乐曲结束则多在调式音级的四、五级上,常给人造成一种曲终而意犹未尽的感觉。从实际演奏效果看,这种开放型的终止形式大概又正是唢呐艺人们为了紧接着演奏其它乐曲的需要有意安排的准备与铺垫。
如前所述,由于宁强历史上受外省、县风俗、语音乃至民间音乐艺术诸方面的影响,致使宁强的民间音乐文化同时兼有南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作为宁强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宁强的许多民间唢呐曲牌的音调也就自然地要受到北方民歌和北方戏曲音乐的影响。如我们已集到的唢呐曲牌《隔河叫》(二)《观音扫殿》(二)等,就属此类曲牌。这样,一方面既丰富了唢呐曲牌的音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为乐曲的内部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运用这些音乐资料的同时,需要认真加以注意的。
和其它许多民族器乐作品一样,宁强民间唢呐曲牌的另一特点就在于许多很好的标题和作品非常善于引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并帮助人们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如现已集到的唢呐曲牌《燕儿盘滩》《黄莺展翅》等,即属这类较典型的标题,还有一些曲牌的标题,则似乎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唢呐这一特殊的民间器乐艺术形式多方面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感。如《刘备过江》、《石羊搬兵》、《丁山令》、《大摆队》等。同时也说明,在民间器乐曲中,多样的标题是和题材的广阔丰富紧密相关的。
在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中,各类标题的唢呐曲牌的具体使用,也常因场合不同各有所异。据一些唢呐艺人介绍,诸如《放牛娃打岔》、《观音扫殿》一类曲牌在婚嫁喜庆场合是绝对禁忌使用的。而另一些唢呐曲牌则又为一些特定的场合所使用。比如婚嫁中起轿发亲时(即送新娘时),唢呐便又吹《隔河叫》或《隔河音》,新娘到了男方酒筵结束后,送亲的人要走时,唢呐即奏《女送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宁强的民间唢呐曲牌是植根于民间艺术沃土中的一支奇葩。它风格浓郁,韵味独特,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因此,挖掘整理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并研究其产生,演变、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运用这些珍贵资料,进而重新创作出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有时代特色的新乐章,是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简介】王安国,陕西宁强人,197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专修班,大专学历。2003年12月在汉中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2006年出版个人作品集《放歌汉江源》,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汉中市音协副主席,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