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Holst)使者朱庇特Jupiter, The Bringer
佚名 网络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国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统的音乐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古斯塔夫·西奥多·霍尔斯特(英文: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年9月21日——1934年5月25日),英国作曲家。原名为Gustav (Theodore) von Holst,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去掉了名字中的von。出生于音乐世家,祖先多为英国人,其余为瑞典人。19岁时,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师事查尔斯·威利尔斯·斯坦福五年。1906年后边担任伦敦圣保罗(St Paul)女子学校音乐系主任,边同时进行作曲。在音乐写作上,除大胆地进行和声的实验外,也采用多调的作曲手法。代表作为管弦乐组曲《行星组曲》(The Planets)。《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
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霍尔斯特繁忙的教学任务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1914——1916)。虽然心存疑惑的霍尔斯特并不认为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行星组曲》却使他一夜成名。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可怕的《火星》乐章对于那些深陷一战恐惧中的听众会产生何等大的震撼。这首曲子如此出名,大大盖过了作曲家的其他创作,几乎使之沦为“单曲作曲家”。它的家喻户晓,也使得人们常常忽视作品的新鲜创意。随着《海王星》乐章接近尾声,他借着幕后女声合唱的渐渐消逝唤起了人们的永恒意识,这种意识因人而异,但却同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行星组曲》问世之时,英伦作曲界几乎没有任何与时代接轨的激进作品。当贾基列夫带着俄罗斯芭蕾舞团1913年到伦敦演出,英国作曲家们深受震动,尤其是霍尔斯特这批年轻音乐家,霍尔斯特的芭蕾舞剧《十足笨蛋》就是脱胎于这次冲击。《行星组曲》中新颖的音乐语汇和大型乐队编制同样可见《春之祭》的影响。霍尔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于1807年移居到了英国。霍尔斯特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家族中曾出现过不少优秀的音乐家。1874年9月21日,霍尔斯特出生在英国的切尔特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霍尔斯特很早便对音乐发生了兴趣,他的父亲也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他在幼年时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钢琴。1893年,十九岁的霍尔斯特考取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因手指患神经炎而改学长号,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他曾在几家剧院里担任长号手和合唱指挥;1905年,他担任了圣保罗女子学校的音乐教师;1907年又担任了伦敦莫利学院的音乐教师;1919年,霍尔斯特受聘担任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他到了美国,在密执安、哈佛等大学讲学。晚年的霍尔斯特辞去了一切教学职务,专心于自己的音乐创作。1934年5月25日,霍尔斯特在英国伦敦逝世,终年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