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Dvorak Cello concerto)
佚名 网络 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藉大提琴家,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鲜花与不幸是同时降临到这个原本普通的家庭的。这个为音乐而生的人,非但走不出自身人格的阴霾,还因此而侵害到至亲:对母亲从倚赖到敌视。她用的最久的一把琴叫大卫多夫,它就是现在马友友用的那把,知道马友友也拉过《埃尔加协奏曲》。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于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结婚(巴伦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 of Paris的指挥)。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伦波因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戴维朵夫(1712 Davidoff Strap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非凡的才华造就一位乐坛女神,她出神入化的琴声征服了整个世界;同时,又理所当然地夺走她作为正常女性该有的婚恋家庭幸福。莫非这就是印证了“上苍是公平的”?如是,那么人们宁可诅咒才华。
在11岁时就被认为是大提琴奇才的杰奎琳·杜普雷,是20世纪卓越的音乐家。《狂恋大提琴》(上海译文社出版)以爱恨交加的思绪,追述她盛年早逝的一生。追述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弟弟皮尔斯,叙述与其说是对亲人的思念,不如说是对一个精魂的送别。书结尾中引用了“每个家庭都至少应该有三个孩子,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天才,就应该再有两个来支持他”一句话。这句话满腔幽怨,写尽凄楚。事实上姐弟俩还有父母亲为“支持”杰奎琳,家庭与情感都蚀刻得伤痕累累,然而心中爱与恨的情感纠缠从未平息过,如同一杯酸涩的苦酒,一直哽咽在喉。直到那天,一束苍白而略带淡粉色的玫瑰被她撒在杰奎琳的棺木上以后,记忆的潜流终于涌动,流淌开去。
希拉里同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13岁时就与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台在电视台演奏巴赫的作品。然而杰奎琳的光芒过于耀眼,盖住了姐姐。她16 岁时已用“瓜尔内里”、“斯特拉迪瓦里”等世界级名琴演奏,成为在一片赞扬声中飞翔的“美丽蝴蝶”了。在傅聪家的圣诞聚会上,杰奎琳与著名音乐家丹尼尔一见钟情。这对被称为金童玉女的婚姻,其实是杰奎琳悲剧生涯的序幕。音乐演奏的配合与夫妇间个性的谐调,完全是两回事。杰奎琳的天性决定她似乎只能嫁给音乐,音乐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自小赞扬声孕育的娇贵、精致、脆弱形成了她的人格个性,她无法跨越、面对除了音乐之外的日常人生。于是,先是精神失常,然后是多发性硬化症病魔的入侵。当她坐上轮椅无法再演奏时,她的生命事实上已经终结。这个才女的最后日子是用尖刻乖戾面对爱她的家人。
牵丝攀滕的徐缓,形成《狂恋大提琴》的行文节奏,让人领略一份不得不说的痛感,犹如时光的青苔逐渐漫遍缪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倘若乐坛真有精灵,它的栖身之所也许就是乐器了。据说杰奎琳那把大提琴已被另一位当代著名音乐家所用。下次这位人物来开音乐会,我们可还有胆量去听演奏吗?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于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结婚(巴伦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 of Paris的指挥)。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0年,由巴伦波因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可惜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戴维朵夫(1712 Davidoff Strap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非凡的才华造就一位乐坛女神,她出神入化的琴声征服了整个世界;同时,又理所当然地夺走她作为正常女性该有的婚恋家庭幸福。莫非这就是印证了“上苍是公平的”?如是,那么人们宁可诅咒才华。
在11岁时就被认为是大提琴奇才的杰奎琳·杜普雷,是20世纪卓越的音乐家。《狂恋大提琴》(上海译文社出版)以爱恨交加的思绪,追述她盛年早逝的一生。追述者是杰奎琳的姐姐希拉里、弟弟皮尔斯,叙述与其说是对亲人的思念,不如说是对一个精魂的送别。书结尾中引用了“每个家庭都至少应该有三个孩子,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天才,就应该再有两个来支持他”一句话。这句话满腔幽怨,写尽凄楚。事实上姐弟俩还有父母亲为“支持”杰奎琳,家庭与情感都蚀刻得伤痕累累,然而心中爱与恨的情感纠缠从未平息过,如同一杯酸涩的苦酒,一直哽咽在喉。直到那天,一束苍白而略带淡粉色的玫瑰被她撒在杰奎琳的棺木上以后,记忆的潜流终于涌动,流淌开去。
希拉里同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13岁时就与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同台在电视台演奏巴赫的作品。然而杰奎琳的光芒过于耀眼,盖住了姐姐。她16 岁时已用“瓜尔内里”、“斯特拉迪瓦里”等世界级名琴演奏,成为在一片赞扬声中飞翔的“美丽蝴蝶”了。在傅聪家的圣诞聚会上,杰奎琳与著名音乐家丹尼尔一见钟情。这对被称为金童玉女的婚姻,其实是杰奎琳悲剧生涯的序幕。音乐演奏的配合与夫妇间个性的谐调,完全是两回事。杰奎琳的天性决定她似乎只能嫁给音乐,音乐在她不是技巧而是她的人生全部。自小赞扬声孕育的娇贵、精致、脆弱形成了她的人格个性,她无法跨越、面对除了音乐之外的日常人生。于是,先是精神失常,然后是多发性硬化症病魔的入侵。当她坐上轮椅无法再演奏时,她的生命事实上已经终结。这个才女的最后日子是用尖刻乖戾面对爱她的家人。
牵丝攀滕的徐缓,形成《狂恋大提琴》的行文节奏,让人领略一份不得不说的痛感,犹如时光的青苔逐渐漫遍缪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倘若乐坛真有精灵,它的栖身之所也许就是乐器了。据说杰奎琳那把大提琴已被另一位当代著名音乐家所用。下次这位人物来开音乐会,我们可还有胆量去听演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