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月光(clair de lune)
佚名 网络一.创作特征
(1)旋律
在旋律创作上,德彪西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歌唱性旋律的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德彪西不采用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各种反复扩大摸进等手法,也不采用气息悠长。片段性的乐句组织,使得乐曲的旋律线时断时续,忽隐忽现,营造了一种朦胧飘逸的气氛。例如乐曲开头的3小节,右手三度音程的旋律就由短小的动机所组成,但是旋律连绵而朦胧。
(2)和声
德彪西的和声是以色彩性为主的,以为他强调瞬间的感觉与记忆。在他的乐曲中,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打破了传统和声中以和线连接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1.四五度叠置和弦
按四五度关系叠置起来的特殊音响就是四五度叠置和弦。德彪西从古代“奥尔加侬”的四五度和声以及许多乐器的自然和音中得到启发,同时也从李斯特、瓦格纳、格里格、鲍罗丁等人所运用的非三度和声中汲取经验摸索新的结构方法。通过多次使用四五度叠置和弦,增强了月光的朦胧感。
探索二度和弦的使用。二度和弦使得在消弱和声功能性的同时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性,也就是通常意象画中的“光”与“色”的对比作用。
3.高叠和弦
三度叠置和弦中九和弦以上更多音叠置形成的和弦,如九和弦、十一和弦等等,间断的旋律中伴着如流水般的织体,为音乐中增加了几分律动。
德彪西这种高叠和弦多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叠和弦的出现并非德彪西首创,早在浪漫乐派时期肖邦等人的作品中,高叠和弦就以分解和弦的姿态出现。但在德彪西之后的大量印象派作曲家中的乐曲中,高叠和弦就开始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了。
(3)曲式
全曲共72小节,采用传统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1——26小节)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第二部分(27——42小节)速度稍快,流动的左手分解和弦伴奏营造出清风拂面、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的意境,与第一第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43——72小节)在第一部分再现的基础上稍作变化,尾声以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飘渺如梦的意境描绘的更富有诗意。
(4)调式
《月光》的主调是降D大调,中断很巧妙地转入E大调,同时加入了混合利地亚调式和利地亚调式的运用,“混合利地亚七度”和“利地亚四度”为旋律与和声组合铺上一丝飘忽不定的特异色彩,给全曲的发张增加了丰满的动力。全曲的结尾音也落在空旷飘渺的五级降A音(属音)上。德彪西遵循了一些传统和声的规则但是却大胆运用一些新的手法。
二、演奏处理
(1)触键
《月光》这首作品的触键主要以柔和、轻薄、音与音之间有粘连的连音来演奏,下键的速度不能快,指尖用力的部位根据音色调整。赋有朦胧感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不可能用任何打击性的触键来演奏。
从15小节开始的触键,音与音之间连接要有粘连性。手掌拉开的同时掌关节仍然很牢固。手腕放低,触键接近水平地方式,紧贴键面指尖扒住琴键横向转移。从渐强到减弱的过程,必须调整指力的控制,要用温和的内力而不是粗暴的强力。
另外从51——65小节的在线段落触键基本上与第一段相同,但重要的是比第一段轻,触键非常困难,一开始出现ppp,左手就应该更轻,还要顾及到左手低音与右手旋律声部的对话。柔和的旋律声部,让指尖尽可能地使旋律线延长,以达到清澈、透明的意境。旋律声部亮一些,声音立起来一些,最后的分解和弦不是绵长的,而是敏捷的触键,左手从换高音谱表开始就使用半跳音来弹奏。
(2)力度
对于色彩的表达上,力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月光》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弱音范围内作出无层次与音色的对比,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全曲音响力度层次是控制在较弱的范围内的,这就要求演奏出来的音要弱而清晰。全曲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如第一句的双音,应该做到轻而柔地弱。而第二个“ppp”处的左手八度音,应该控制到稍微强一点,要弹出有质感的弱音,而不要把它和第一句双音处弹成一样的处理。
此外,我们在聆听德彪西的音乐时,须注意他的高潮点与其他浪漫派作品中的情况不一样,浪漫派作品中的高潮几乎都在主题动机情绪的不断推动下,造成紧张的音乐气势二逐渐形成的。而德彪西的音乐中往往没有形成这种高潮的发展过程,即使在高潮出现处,也总是一闪而过,因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造成音乐情绪的紧张感,而只是一种加浓音乐色彩的手法,第41小节出现的就是这类“高潮点”。弹奏时,我们应注意力度的把握,手臂到手腕的力量要贯通,强的音色要透出来,但力度不可过强,音色不能生硬呆滞,要透出朦胧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