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艺术分析
佚名 网络一、 作品概述
(一)创作背景
门德尔松一生写过的很多小提琴作品中,《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于1838年开始谱写《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直到1844年才定稿,费时六年,堪称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此曲自1845年在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首演后,至今仍然是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协奏曲之一[1]。在世界小提琴文献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是最通俗,最普及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以其精美、华丽、雅俗共赏而著称于世,是一幅人间至美的赞歌,是一首洋溢着炽热青春的抒情曲,它至始至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闪耀着绚丽的光彩。门德尔松通过从古典乐派中汲取创作的谐和均衡与清晰而富于逻辑的思维,创造了浪漫潮流中的“纯粹”,也延续了古典主义精神。
(二)基本风格特征
门德尔松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性,也具有浪漫主义幻想性。虽然他的作品不像贝多芬、舒伯特等人那样具有先进思想和叛逆精神,但他的作品以典雅、华丽的特点独具一格。他的乐曲富有民间音乐悦耳动听的曲调且通俗易懂,刻画得形象真挚,情感细腻,充满诗情画意和完美的情趣,不追求只顾表面效果的奢华,力求明朗、稳重而又和谐动听,更重视形式的完美,因此,门德尔松的作品无不生气勃勃,充满火热的激情以及令人激动的诗情画意。《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充分体现了阴柔之美,其小提琴表现手法精美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可以说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罗曼蒂克的小提琴代表作之一。
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Allegro,molto appassoionato)。和以往约定俗成的写作方式不同,乐曲一开始没有管弦乐齐奏,没有前奏曲,也没有演奏家炫技的表现,只有管弦乐队一个半小节不安分的伴奏,然后由小提琴引出主题。第一主题深情而略带冲动,优美而略带忧伤,旋律起伏也比较大,具有典型的门德尔松浪漫气息。这个主题的呈示有其繁复的变化和发展,主题进行不时为各种精致优雅的经过句音型所丰富。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交替演绎主题,有时听到完整的旋律乐句,有时却只能听到华丽的片段。第一主题经过几次起伏后,第二主题出现,忧郁又舒缓,极具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感伤情怀。两个主题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抒情的。
二、音乐文本研究
(一) 曲式分析
按传统的协奏形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
呈示部:独奏小提琴在弦乐伴奏的陪衬下,奏出了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主部主题。门德尔松就是通过主题的不断变化以及辉煌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使主题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进入副部主题前的连接段中,还有一个新的主题素材。副部主题是一首幽静的抒情诗,显得有点多愁善感。发展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虽然不同,但都是抒情的,并不形成强烈的对比和矛盾冲突。而主题在呈示部时已有所发展,因此发展部的规模显得比较短小。
以下是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分析:
例1
由独奏小提琴引出优美的主题,作曲家紧接着对主题进行了装饰性发展,采用级进式音型对主题加以变化,使这个主题呈现了其繁复的变化和发展,它的曲调进行不时为各种精妙优雅的经过句音型所丰富,有时乐队演奏这个主题,独奏小提琴则在它的音域范围之内急驰为之装饰。
例2
由于此运用大量三连音及过渡双音,为小提琴展示了其华丽的技巧。最后分别用八度双音和分解和弦结束于小调的属音上。乐队再次奏出主部主题,并对主题动机加以发展进入了连接部 。
例3
过渡段的主要功能是把音乐从第一主题引向第二主题,但在门德尔松笔下这个短小乐段 ,也渗透着浓郁的抒情意味,使它带上了新乐思的特点
例4
连接部旋律与主部主题气质相近,首先在双簧管上出现接着便移到了独奏小提琴上。连接部由三个段落构成 ,分别采用了音阶式、双音展音和三连音、分解和弦的手法。在独奏小提琴持续音的衬托下副部主题首先在木管乐器组中奏响而后小提琴自然地以相同的旋律衔接了下去 。
例5
乐章的第二主题副部显得有些多愁善感,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对于岁月流逝的一种依恋,显露出惆怅的情思,似一首幽静的抒情诗。
例6
进入展开部,以主部主题为材料加以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变奏和转调 ,过渡乐思的衔接 ,以及三连音节奏的连续使用 ,力度的层层递增,愈益焕发出动人的美感和姿态 ,使美妙的音乐层层推进 ,自然地流淌。
例7
最后到达了顶点,推出华彩乐段,充分地展示了小提琴辉煌技巧,同时又使华彩乐段与整部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保持了统一。音乐的进行急速 ,形象鲜明,色彩清澈而富有细微的变化。在整个管弦乐队的烘托和协作下,将整部作品带入了辉煌顶点。
例8
进入再现部,整个篇幅较呈示部缩减,以乐队奏主题开始,小提琴继续华彩乐段的音型。副部转入E大调。
例9
尾部较长,回到e小调,主部主题和连接部的音调再次得到发挥,音乐在富有动力的激情中结束。
(二) 演奏艺术分析
1.力度的技术分类
力度是音乐中音响的强弱变化,是很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小提琴演奏的力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表现,一是弓速,二是压力,三是接触点,在演奏时要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效果和情感选择不同的变现手法。
如在e小调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中,
例10
音乐有一种渐强推进的感觉,要将力度一直保持推进,逐渐推向高潮,演奏时要结合三种变现手法,右臂重量逐渐增加,运弓速度逐渐加快,弓弦的接触点由靠近直板逐渐移至靠近琴码。发音要充沛、饱满、响亮、有力。
例11
音乐具有一种略带伤感的、然而十分动人的旋律,演奏时要体现出作者那种抒情、细腻、柔美的气质。力度要求是pp,为了形成非常平静的效果,弓子几乎是轻贴在弦上的,运弓时要减轻加压与弓杆的右臂重量,弓速要慢,弓与弦的接触点要靠近指板一些,但不能让人感觉很漂浮。
2.弓法的技术分类
小提琴的右手技巧是通过很多不同的弓法表现的,如分弓、连弓、顿弓、跳弓、断弓等等,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
例12
一段均由8-16个八分音符组成的大连弓,连弓是一种常用的弓法,在演奏时要流畅自然,运弓动作要圆滑,切忌生硬。换弦时动作要小,要使弓毛从一根弦逐渐靠近另一根弦,而不是突然一下子完成换弦。
按惯例 , 华彩乐段应由独奏者即兴演奏 , 而门德尔松却亲自写出了华彩乐段的全部音乐。使华彩乐段充分发挥了小提琴丰富的演奏技巧。
例13
该段用大段的换弦跳弓,来表现活泼、欢快的乐思,运用肢体语言将情绪推向高潮,给演奏者提供了丰富的演奏空间。跳弓是四大基础弓法之一,弓子要放松 , 这样弓子跳的自然、轻松 , 换弦的动作是由手腕的上下动作与下臂的肘关节为轴的向里或向外的转动动作演奏的。手腕动作要灵活,跳得离弦低一点,避免使用上臂动作换弦。
3.换把的技术分类
换把是小提琴左手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换把动作是由左下臂、上臂、手腕三个部位的联合动作来完成的。换把的主要方法分为滑指换把、移指换把、伸张手指换把。
如在主部主题中,
例14
第四小节中一指的G音到四指的E音就是运用了滑指换把中的首滑指,即在换把时,以一个把位按弦的手指领路滑行到第二把位时再按的其他手指,在滑指换把中,需要领导手指先略微减轻对弦的压力,使换把手指与拇指同时滑行,换把动作要平稳。需要注意的是,浪漫注主义时期的小提琴演奏在换把时更多地采用滑音换把,使音乐的表现更加细腻富于浪漫的气息。而在演奏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时,往往要求演奏者尽量避免换把,或是不出声地换把。
分解和弦中的连续推进中运用伸张指换把,要掌握好和弦的音程关系,换把时不要紧张。
三、演奏版本分析
我选择的是小提琴著名的两位演奏家 -----海菲茨和穆特的演奏版本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
(一)性别因素
在器乐演奏方面,男性一向都比女性在力量上更占优势,男性往往在演奏气势恢宏的乐曲方面更容易达到效果,在这两个版本中间不难发现这一点:海菲茨的力度整体都比穆特的强。在重音上海菲茨也因为爆发力方面的优势显得更加干脆利落,所以,海菲茨的演奏比穆特更能吸引人。但从另一方面看,女性特有的细腻的优势在郑京和身上体现出来。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接,乐句的开始、结束,穆特都有细微的力度和速度处理,如第一乐章主题40-47时的和弦与分解和弦演奏,海菲茨体现了男性的力量,演奏得很干脆饱满,但穆特则是相对柔和地演奏出这些分解和弦,软化了和弦的尖锐效果。
(二)演奏风格
海菲茨喜欢快速的演奏,所以在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华彩部分的时候,他的速度往往比其他演奏家快,更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多快多难的乐句,他都不仅能够极为干净清晰地演奏出来,而且还同时保持着极为精确的音准,海菲茨在处理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时充分运用了他那表情丰富且又韵味无穷的各种滑指技巧,更富浪漫主义的色彩。海菲茨左手技术中的另一大迷人之处,就是他那个性极为突出的揉弦技巧,他的揉弦有力强烈而且变化丰富,这种揉弦所产生出的效果使得他演奏出来的音乐充满着生动的活力。
穆特弓下的门德尔松无论在演奏家的个性和作品的精神性格两方面达到最佳的平衡。在演奏该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时,有很多高贵的美丽和热情,又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感伤情愫,穆特在演奏中充分显示出对乐曲的驾御能力,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 语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其气势恢宏的第一乐章,优美动人的第二乐章,生动而又富有民族色彩的第三乐章深深地打动人们,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小提琴演奏者学习、演奏它。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创作背景研究、一般艺术处理、演奏版本对比分析这几个部分,来探究它的演奏艺术。我通过对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进行曲式的分析,充分理解作品之后,结合自身对于该部作品的练习和反复感受,从力度、弓法、换把、揉弦四个方面进行了技巧和音乐上的处理分析,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探讨练习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细致的乐句分析,真实了解小提琴音乐与艺术形态的特点,把握演奏表现手法的一般规律及特殊的处理方式。通过对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艺术的分析,我认为分析作品不仅要从作品本身挖掘其精华,还要通过对不同演奏家的比较学习,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体验它、把握它。对于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探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我希望以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为铺垫,使更多的小提琴作品能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