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琴师:佩罗坦(Perotinus Magnus)四声部奥尔加农(Viderunt omnes)
佚名 网络 佩罗坦,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作曲家,活跃在巴黎舞台的音乐指导。他和其它作曲家一起修订并且重新编排了《奥尔加农集成》,而佩罗坦的贡献最为突出。他的成就曾经被13世纪中期的两位理论家约翰内斯·德·卡尔兰蒂亚和无名氏四世描述过。在浩瀚的音乐资料中,我们几乎找不到标有佩罗坦名字的作品,但是不容否认的是,通过几部被无名氏四世引用过的著作,我们能够证实佩罗坦的贡献。
佩罗坦作品的时间表以巴黎的主教尤德斯·德·苏利发布的两部法令为转折点。这两部法令都是为了压制圣诞节后的四天欢宴中所引致的轻浮放荡行为,也就是传统的“愚人盛宴”。在1198年的圣诞节,尤德斯发布了第一个命令,要求在第一个晚祷中,应赞美割礼节守夜(1月1日),允许应答圣歌或“祝福基督”以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奥尔加农形式来演唱。同时允许晨祷的应答圣歌用四个男声以行进的方式用三声部和四声部演唱。在1199年的圣诞节上,尤德斯要求举行割礼(割礼节:纪念耶稣受割礼的基督教节日)仪式,并要求牧师们在纪念圣·斯蒂芬节日(12月26日)上,在做弥撒时以三声部和四声部奥尔加农形式演唱“升阶经”或“哈利路亚”。
《世界末日的时刻》是为割礼节所作的“升阶经”,而《君王就坐并发话》是为圣·斯蒂芬节日创作的作品。由于无名氏四世认为佩罗坦为上述两个作品写过四声部的音乐,我们可以推测出那两个法令和那些音乐的间接联系——这是可能的,尽管没有被证实。但是,这些法令并不能决定性地证明当它们被颁布时佩罗坦是否还活着。
无名氏四世认为佩罗坦与“巴黎圣母玛丽亚教堂唱诗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很多人都试图通过考证来证明佩罗坦和巴黎圣母院的关系。有个名叫“Petrus succentor”的人,常常在1208年到1238年间被提起,音乐理论家汉德辛认为,这可能是证明佩罗坦与尚塞洛的菲利普的有间接关系的一个证据。这位法国神学家和诗人的一首诗《发自内心的欢乐》就是受了佩罗坦的启发创作的;此外,他还委托佩罗坦创作过一些赞美诗。然而,就这个联系本身来讲是不可信的,因为这个家族名字的缩写“Perot-inus”(来自于Pierre)是不可能与高职牧师的名字有什么联系的。而佩罗坦和巴黎另一位神学家Petrus Cantor的联系也被推翻,因为后者于1197年去世。尽管这并不是推翻两人之间联系的有力证据,但是我们也实在找不到可信的证据来证明此事。
其它相似的一些考据看起来都是有头无尾,但是,据此我们却推论出佩罗坦的大事纪年表。对此,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大约出生于1155至1160年间,也许还是莱昂南的学生,并在1180年至1190年这十年间为《奥尔加农集成》做过修订,并且创作了三声部的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佩罗坦对早期经文歌的发展也有所贡献,在1190年至1120年间,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创作了四声部的作品,并于1200年至1205年间去世。另一种说法是,创作于12世纪90年代的四声部作品时他的早期作品,在13世纪初,他还热衷于缩编《奥尔加农集成》,并且在1210年左右创作了更多精美的作品,在1210年到1220年间,他还创作了一些拉丁文的弥撒曲,并且卒于1225年左右。
无名氏四世并没有特别将佩罗坦与巴黎圣母院联系起来。据音乐理论学家赫斯曼推测:佩罗坦是圣日耳曼奥克斯洛伊斯学校的一名教师。自圣日耳曼教堂取得了当时皇家教区教堂的地位后(菲利普——奥古斯汀国王在职期间1180-1223年),佩罗坦就是这个皇家宫廷的专职作曲家。然而,这些推论并没有历史资料来支持,而是根据一些现存的三声部应答圣歌,例如《圣·日耳曼》,这一作品无论是从形式上的特征,还是从无名氏四世所记载的描述来看,与佩罗坦所创作的三重奥尔加农非常相似。
佩罗坦的音乐创作,根据卡尔兰蒂亚和无名氏四世所述,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修订《奥尔加农集成》,还有就是他自己的创作。
“佩罗坦的6首奥尔加农之一Dum Sigillum 。佩罗坦(Perotinus Magnus,约1160-1240),法国作曲家。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学派作曲家。
巴黎圣母院乐派,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音乐流派,其最大的贡献是将早期复调形式奥尔加农的结构加以完善,并开创了另一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尽管这两种复调音乐形式还很简单。奥尔加农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增加一到三个声部;孔杜克图斯是以世俗歌曲或者作曲家自创的旋律为基础,再加上一个声部,然而它们二者在音乐发展史上却是划时代的。圣母院乐派最重要作曲家是莱奥尼努斯·莱昂南(Leonin,约1159-约1201或约1163-约1190)和佩罗坦(Perotin,约1160-1240)。
13纪的音乐从单声部圣咏经由巴黎的哥特音乐家发展出双,三声部的奥加农合唱(organum),奠定了后世合唱艺术的基础。而巴黎圣母院音乐学院的Leonin正是哥特音乐的代表人物。至今巴黎圣母院还典藏大量Leonin及那个时代音乐家的手稿。”
《奥尔加农集成》, 据无名氏四世所述,佩罗坦的“集成”将原作做了压缩,并且添加了许多更优秀的克劳苏拉(奥尔加农中的小段落)或者潘克特,而他创作的狄斯康特无人可比。他对这些作品的修改包括两个方面,一步是缩编,另一步是加工改进。
一些学者指出,一系列非常短小的克劳苏拉是为《奥尔加农集成》的华丽奥尔加农创作的,而不是狄斯康特。这样,它们便形成了美妙的《奥尔加农集成》的缩编版。这些克劳苏拉了呈现出一种其他的克劳苏拉系列也有的一些特点,以一种并不突兀的狄斯康特方式写作,并且构成了一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而这些看起来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无论这个人是否就是佩罗坦。这次改编并不是直接适用保留于佛罗伦萨的《奥尔加农集成》,也许它所适用的版本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不可能确知,保存下来的哪个版本能够体现佩罗坦的“克劳苏拉”或者“潘克特”比别人的要强一些。学者路德维希也不能确定存在于佛罗伦萨的哪个版本中的哪些作品是佩罗坦所作,他认为,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莱昂南的原始手笔。这个观点也许并不正确,路德维希所引用的三个克劳苏拉系列的作品也并非是由一个人所创作的。佩罗坦创作这些作品时也许遵从了下列原则:比我们所谈到的类型更长,也更复杂,并且有着旋律性很强的那高音声部作为陪衬。
创作于1200年左右的三声部和四声部的奥尔加农,也许是西方复调音乐发展中具有最为显著特征的一些作品。在早期资料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三声部作品便是《Congaudeant catholici》,它是从圣地亚哥形式发展而来的。有证据证明,其中的一个声部是后加上的,其作用也许是为了与第二声部交替使用。而12世纪的奥尔加农或狄斯康特通常最多只有两个声部。这并不令人奇怪,复调音乐正是通过两个声部组成、搭配的一个过程而发展出来的。佩罗坦运用了三重唱或四重唱的形式,也是这种作曲法发展演变的结果。每一个高声部都是独立的,由男高音演唱的“二重唱”,至于这些高音声部结合在一起是否能够达到和谐的效果,这里暂且不说。
我们可以肯定,佩罗坦的作曲技巧已经远远超越了机械式的复调音乐创作方法。他的音乐将作品各个部分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更有整体感,并且通过对结构的挖掘和对比,使这种形式得以确立为正式的复调音乐形式。他能够将两个声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几乎不同于复调音乐的效果;他能够运用旋律性的对比来达成一种从一个声部变换到另一个声部的交替效果;或者,将三个高音部区分,将它们安排成为二对一的效果。这种音调平衡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整个音乐结构在更大范围内的展现。
然而,三声部或四声部音乐作品的记谱方法受到技术的限制,在当时是个很大的问题。佩罗坦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必须运用节奏调式和男高音声部的节奏结构,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够断定究竟是哪一种方法更为有效。
佩罗坦作品的时间表以巴黎的主教尤德斯·德·苏利发布的两部法令为转折点。这两部法令都是为了压制圣诞节后的四天欢宴中所引致的轻浮放荡行为,也就是传统的“愚人盛宴”。在1198年的圣诞节,尤德斯发布了第一个命令,要求在第一个晚祷中,应赞美割礼节守夜(1月1日),允许应答圣歌或“祝福基督”以三声部或四声部的奥尔加农形式来演唱。同时允许晨祷的应答圣歌用四个男声以行进的方式用三声部和四声部演唱。在1199年的圣诞节上,尤德斯要求举行割礼(割礼节:纪念耶稣受割礼的基督教节日)仪式,并要求牧师们在纪念圣·斯蒂芬节日(12月26日)上,在做弥撒时以三声部和四声部奥尔加农形式演唱“升阶经”或“哈利路亚”。
《世界末日的时刻》是为割礼节所作的“升阶经”,而《君王就坐并发话》是为圣·斯蒂芬节日创作的作品。由于无名氏四世认为佩罗坦为上述两个作品写过四声部的音乐,我们可以推测出那两个法令和那些音乐的间接联系——这是可能的,尽管没有被证实。但是,这些法令并不能决定性地证明当它们被颁布时佩罗坦是否还活着。
无名氏四世认为佩罗坦与“巴黎圣母玛丽亚教堂唱诗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很多人都试图通过考证来证明佩罗坦和巴黎圣母院的关系。有个名叫“Petrus succentor”的人,常常在1208年到1238年间被提起,音乐理论家汉德辛认为,这可能是证明佩罗坦与尚塞洛的菲利普的有间接关系的一个证据。这位法国神学家和诗人的一首诗《发自内心的欢乐》就是受了佩罗坦的启发创作的;此外,他还委托佩罗坦创作过一些赞美诗。然而,就这个联系本身来讲是不可信的,因为这个家族名字的缩写“Perot-inus”(来自于Pierre)是不可能与高职牧师的名字有什么联系的。而佩罗坦和巴黎另一位神学家Petrus Cantor的联系也被推翻,因为后者于1197年去世。尽管这并不是推翻两人之间联系的有力证据,但是我们也实在找不到可信的证据来证明此事。
其它相似的一些考据看起来都是有头无尾,但是,据此我们却推论出佩罗坦的大事纪年表。对此,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大约出生于1155至1160年间,也许还是莱昂南的学生,并在1180年至1190年这十年间为《奥尔加农集成》做过修订,并且创作了三声部的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佩罗坦对早期经文歌的发展也有所贡献,在1190年至1120年间,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创作了四声部的作品,并于1200年至1205年间去世。另一种说法是,创作于12世纪90年代的四声部作品时他的早期作品,在13世纪初,他还热衷于缩编《奥尔加农集成》,并且在1210年左右创作了更多精美的作品,在1210年到1220年间,他还创作了一些拉丁文的弥撒曲,并且卒于1225年左右。
无名氏四世并没有特别将佩罗坦与巴黎圣母院联系起来。据音乐理论学家赫斯曼推测:佩罗坦是圣日耳曼奥克斯洛伊斯学校的一名教师。自圣日耳曼教堂取得了当时皇家教区教堂的地位后(菲利普——奥古斯汀国王在职期间1180-1223年),佩罗坦就是这个皇家宫廷的专职作曲家。然而,这些推论并没有历史资料来支持,而是根据一些现存的三声部应答圣歌,例如《圣·日耳曼》,这一作品无论是从形式上的特征,还是从无名氏四世所记载的描述来看,与佩罗坦所创作的三重奥尔加农非常相似。
佩罗坦的音乐创作,根据卡尔兰蒂亚和无名氏四世所述,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修订《奥尔加农集成》,还有就是他自己的创作。
“佩罗坦的6首奥尔加农之一Dum Sigillum 。佩罗坦(Perotinus Magnus,约1160-1240),法国作曲家。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学派作曲家。
巴黎圣母院乐派,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音乐流派,其最大的贡献是将早期复调形式奥尔加农的结构加以完善,并开创了另一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尽管这两种复调音乐形式还很简单。奥尔加农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增加一到三个声部;孔杜克图斯是以世俗歌曲或者作曲家自创的旋律为基础,再加上一个声部,然而它们二者在音乐发展史上却是划时代的。圣母院乐派最重要作曲家是莱奥尼努斯·莱昂南(Leonin,约1159-约1201或约1163-约1190)和佩罗坦(Perotin,约1160-1240)。
13纪的音乐从单声部圣咏经由巴黎的哥特音乐家发展出双,三声部的奥加农合唱(organum),奠定了后世合唱艺术的基础。而巴黎圣母院音乐学院的Leonin正是哥特音乐的代表人物。至今巴黎圣母院还典藏大量Leonin及那个时代音乐家的手稿。”
《奥尔加农集成》, 据无名氏四世所述,佩罗坦的“集成”将原作做了压缩,并且添加了许多更优秀的克劳苏拉(奥尔加农中的小段落)或者潘克特,而他创作的狄斯康特无人可比。他对这些作品的修改包括两个方面,一步是缩编,另一步是加工改进。
一些学者指出,一系列非常短小的克劳苏拉是为《奥尔加农集成》的华丽奥尔加农创作的,而不是狄斯康特。这样,它们便形成了美妙的《奥尔加农集成》的缩编版。这些克劳苏拉了呈现出一种其他的克劳苏拉系列也有的一些特点,以一种并不突兀的狄斯康特方式写作,并且构成了一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而这些看起来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无论这个人是否就是佩罗坦。这次改编并不是直接适用保留于佛罗伦萨的《奥尔加农集成》,也许它所适用的版本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不可能确知,保存下来的哪个版本能够体现佩罗坦的“克劳苏拉”或者“潘克特”比别人的要强一些。学者路德维希也不能确定存在于佛罗伦萨的哪个版本中的哪些作品是佩罗坦所作,他认为,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莱昂南的原始手笔。这个观点也许并不正确,路德维希所引用的三个克劳苏拉系列的作品也并非是由一个人所创作的。佩罗坦创作这些作品时也许遵从了下列原则:比我们所谈到的类型更长,也更复杂,并且有着旋律性很强的那高音声部作为陪衬。
创作于1200年左右的三声部和四声部的奥尔加农,也许是西方复调音乐发展中具有最为显著特征的一些作品。在早期资料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三声部作品便是《Congaudeant catholici》,它是从圣地亚哥形式发展而来的。有证据证明,其中的一个声部是后加上的,其作用也许是为了与第二声部交替使用。而12世纪的奥尔加农或狄斯康特通常最多只有两个声部。这并不令人奇怪,复调音乐正是通过两个声部组成、搭配的一个过程而发展出来的。佩罗坦运用了三重唱或四重唱的形式,也是这种作曲法发展演变的结果。每一个高声部都是独立的,由男高音演唱的“二重唱”,至于这些高音声部结合在一起是否能够达到和谐的效果,这里暂且不说。
我们可以肯定,佩罗坦的作曲技巧已经远远超越了机械式的复调音乐创作方法。他的音乐将作品各个部分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更有整体感,并且通过对结构的挖掘和对比,使这种形式得以确立为正式的复调音乐形式。他能够将两个声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几乎不同于复调音乐的效果;他能够运用旋律性的对比来达成一种从一个声部变换到另一个声部的交替效果;或者,将三个高音部区分,将它们安排成为二对一的效果。这种音调平衡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整个音乐结构在更大范围内的展现。
然而,三声部或四声部音乐作品的记谱方法受到技术的限制,在当时是个很大的问题。佩罗坦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必须运用节奏调式和男高音声部的节奏结构,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够断定究竟是哪一种方法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