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巴松协奏曲(Concerto for Bassoon
佚名 网络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1693年9月,十五岁的维伐尔第开始受到神父们的训练,并于1703年接受圣职。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1675-1741,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维瓦尔第十五岁受戒,1703年领受神职,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力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孤儿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着称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大等,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维瓦尔第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音乐家。在他生前,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不妙的。据说他虚荣心强,喜欢夸耀自己,甚至谎报作品数目(这也许是至今对他某些方面的作品的数字众说纷坛的原因之一,例如:他声称作有歌剧九十四部,而一般认为是四十余部,有人甚至认为仅二十八部)。他还夸口说自己写一部协奏曲比抄写这部作品更快,因而不免遭到诽谤,有人把他的众多的协奏曲作品看作只是一部协奏曲的“多次创作”。尽管如此,维瓦尔第在协奏曲史上的地位仍是无可争议的。他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并把大协奏曲定型为三乐章形式(快一慢一快);他首创的小提琴协奏曲体裁,对小提琴技巧、配器法以及独奏协奏曲形式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关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真正价值的一个最好的佐证,就是它们得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关注,巴赫曾把维瓦尔第的十六部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古钢琴曲,四部改编成管风琴曲,还有一部被加以扩展,成为一部为四架古钢琴和一个弦乐四重奏乐队而写的庞大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罗克艺术鼎盛时期。一向不如声乐那样受到重视的器乐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而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尤为迅猛。维伐尔第受到环境的影响,写出了众多的音乐作品,包括大量的歌剧、大合唱、交响曲,还有许多宗教音乐作品,以及几百首独奏、重奏作品,仅协奏曲一项就有四百四十六部之多。然而,在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很少是公众所熟悉的。近年来,维瓦尔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遗产已日益受到音乐界的注意,维瓦尔第音乐中那意想不到的重音、直率而热烈的风格以及突如其来的主题,也逐渐为音乐会听众所熟悉。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其出生当天据说还出现了地震。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列坚齐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
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适。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根据他在威尼斯的皮耶塔医院(Ospedale della Pietà)的收入单据来看,维瓦尔第在此之后不但是小提琴,还是抒情维奥尔琴跟大提琴教师。还有逸闻说道他还演奏羽管键琴。 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
维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705年,是一组12首叁重奏奏鸣曲。171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Ottone in Villa)。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而他创作最多的还是协奏曲,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瓦尔蒂始终在威尼斯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Ospedale della Pietà”中任职而他的职务集乐团指挥、作曲、音乐教师以及总乐长于一身。作曲家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既能够为自己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时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循环往复,维瓦尔蒂则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这种需求,费尽心力不断创作。他要为一年中每个即将到来的节日、纪念日写作新的歌剧、神剧、协奏曲。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则是教授被音乐院收留的那些孤儿音乐知识、教她们演奏乐器。由于这些慈善机构只接收私生或者遭遗弃的女孩儿,所以音乐院乐团都由女子组成。维瓦尔蒂当时创作的许多作品也正是由这样一支“全女子管弦乐团”来演奏的,女孩子们优雅而漂亮,演奏场面极其动人,被一些观赏过演出的人形容为“好似一群歌唱的天使”。除了担任这份令作曲家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职务外,据说维瓦尔蒂还在威尼斯本地一家歌剧院做过经理,也曾在一位伯爵的府中供职,但最终还是没能离开Ospedale della Pietà。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为“Maestro dei concerti”(音乐会大师)。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12首三重奏鸣曲 op.1 和 12首小提琴奏鸣曲 op.2, 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谐的灵感)op.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打op.3后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有12首协奏曲 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争执,他决定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 “...S.A.S. 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亲。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
1725年Alessandro Scarlatti去世。那不勒斯乐派在这位前辈的细心“经营”发展下开始走向国际化,虽然后期某些作品在质量上趋向没落,但是这并未影响人们对其火热般的兴趣。这样的必然是北方威尼斯乐派的没落。作为在意大利其他各国,尤其是在德国等日耳曼地区广泛受欢迎的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维瓦尔第的音乐地位也正在受到不可逆转的挑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时间到了1728年,当维瓦尔第出版作品9“里拉琴”后 ,不难看出他在作品风格上开始作出的初步“反击”,这是一部具有威尼斯乐派特色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成功作品,它比起“贵族化”的,较凝重的那不勒斯乐派似乎更加贴近自由民的思想。
到了1730年维瓦尔第又出版最后两集协奏曲作品11,12。但总的来说这两集作品趋向于保守。如果维瓦尔第从此不再出版/写协奏曲作品,这两集作品类似与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晚期风格——成熟而又怪异/保守的作品。1733年以后,在北方意大利的情况开始不妙起来,晚期巴洛克威尼斯乐派开始完全的没落了,整个意大利都开始偏向了那不勒斯乐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维瓦尔第却再度成为家乡威尼斯市圣安吉洛剧院的首席作曲家。
1734年,他与佩塔孤儿院的关系因为他长期外出而告结束。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保持联系。但威尼斯已经开始对他流露出厌倦的情绪。但他对欧洲大陆的兴致越来越浓,在他国外旅游中,其中一次到阿姆斯特丹参加勋伯格剧院一百周年纪念日。1738年1月7日,维瓦尔第曾在当地演奏小提琴协奏曲。
1739年以后,维瓦尔第在威尼斯已无法继续他的事业,打算决定离开威尼斯,先去奥地利。在他动身之前,佩塔孤儿院的主管看在情分上向维瓦尔第买下了他大部分的协奏曲作品和宗教乐谱,作为维瓦尔第本人最后离开旅行的路费,对于他来说这次旅行好比一次赌博。
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失去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当时维瓦尔第的健康也不见得比国王强多少,随即一病不起。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这位名满天下的作曲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世了。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贫民公墓,与他同时埋葬的人中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废弃,后人再也无法找到他的遗骨。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
维瓦尔第在晚年,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回到“叛逆”主题,确实不可否认晚期的波折让作曲家再次变的成熟不少。在晚年他似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想要创造心中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从未听到过一个维瓦尔第。他似乎综合了一生的作曲理念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升华,更重要性的是他的叛逆性。大幅度的跳跃对比,极力避免重复,在这里小提琴技术运用丝毫不亚于帕格尼尼,且生动,扣人心弦。其阴郁风格近似于后来前古典时期华丽风格的柏林乐派,CPE.Bach的先声。和早期作品相比有了许多革命性的改革。
他的部分晚期作品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几乎绝望的预料?这是一个迷……一个已经六十岁的老人却一反常规写下比年轻时期更为“叛逆”激进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现实。
二十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际,一块纪念铭牌在公墓旧址——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发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直到1940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法国音乐研究员马克·宾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买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过200年。宾舍利尝试为维瓦尔第的作品编号,但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和新发现的作品来看,这套目录并不完备。另有一套目录,是由安东尼奥·凡纳(F)编制的。丹麦音乐科学家彼得·旅昂(*1937)在 1973年发表了一套更新的目录,即Ryom-Verzeichnis(缩写 RV),代替前两套成为目前流通的维瓦尔第作品编号目录。
1675-1741,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维瓦尔第十五岁受戒,1703年领受神职,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力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孤儿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着称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大等,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罗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维瓦尔第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音乐家。在他生前,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不妙的。据说他虚荣心强,喜欢夸耀自己,甚至谎报作品数目(这也许是至今对他某些方面的作品的数字众说纷坛的原因之一,例如:他声称作有歌剧九十四部,而一般认为是四十余部,有人甚至认为仅二十八部)。他还夸口说自己写一部协奏曲比抄写这部作品更快,因而不免遭到诽谤,有人把他的众多的协奏曲作品看作只是一部协奏曲的“多次创作”。尽管如此,维瓦尔第在协奏曲史上的地位仍是无可争议的。他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并把大协奏曲定型为三乐章形式(快一慢一快);他首创的小提琴协奏曲体裁,对小提琴技巧、配器法以及独奏协奏曲形式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关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真正价值的一个最好的佐证,就是它们得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关注,巴赫曾把维瓦尔第的十六部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古钢琴曲,四部改编成管风琴曲,还有一部被加以扩展,成为一部为四架古钢琴和一个弦乐四重奏乐队而写的庞大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罗克艺术鼎盛时期。一向不如声乐那样受到重视的器乐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而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尤为迅猛。维伐尔第受到环境的影响,写出了众多的音乐作品,包括大量的歌剧、大合唱、交响曲,还有许多宗教音乐作品,以及几百首独奏、重奏作品,仅协奏曲一项就有四百四十六部之多。然而,在这些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很少是公众所熟悉的。近年来,维瓦尔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遗产已日益受到音乐界的注意,维瓦尔第音乐中那意想不到的重音、直率而热烈的风格以及突如其来的主题,也逐渐为音乐会听众所熟悉。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瓦尔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其出生当天据说还出现了地震。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列坚齐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更高一级的圣职(副助祭)时,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
接着他就当上了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甫,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维瓦尔第在那里读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就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适。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根据他在威尼斯的皮耶塔医院(Ospedale della Pietà)的收入单据来看,维瓦尔第在此之后不但是小提琴,还是抒情维奥尔琴跟大提琴教师。还有逸闻说道他还演奏羽管键琴。 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
维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705年,是一组12首叁重奏奏鸣曲。171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奥托尼在维拉》(Ottone in Villa)。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而他创作最多的还是协奏曲,人们公认他对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了数百部这类作品,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瓦尔蒂始终在威尼斯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Ospedale della Pietà”中任职而他的职务集乐团指挥、作曲、音乐教师以及总乐长于一身。作曲家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既能够为自己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时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循环往复,维瓦尔蒂则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这种需求,费尽心力不断创作。他要为一年中每个即将到来的节日、纪念日写作新的歌剧、神剧、协奏曲。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则是教授被音乐院收留的那些孤儿音乐知识、教她们演奏乐器。由于这些慈善机构只接收私生或者遭遗弃的女孩儿,所以音乐院乐团都由女子组成。维瓦尔蒂当时创作的许多作品也正是由这样一支“全女子管弦乐团”来演奏的,女孩子们优雅而漂亮,演奏场面极其动人,被一些观赏过演出的人形容为“好似一群歌唱的天使”。除了担任这份令作曲家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职务外,据说维瓦尔蒂还在威尼斯本地一家歌剧院做过经理,也曾在一位伯爵的府中供职,但最终还是没能离开Ospedale della Pietà。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接着他就被任命为“Maestro dei concerti”(音乐会大师)。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12首三重奏鸣曲 op.1 和 12首小提琴奏鸣曲 op.2, 在1705和1709年付梓)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L'Estro armonico”(和谐的灵感)op.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他共写有12部曲集,打op.3后都在阿姆斯特丹印制。其中有12首协奏曲 op.8(1725)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和声与创作之争),当中前四首即是著名的“Le quattro stagioni”(四季)。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争执,他决定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Vgl. Titelblätter zu den Opuswerken X und XII: “...S.A.S. Il. Sig'r Principe Filippo Langravio d'Hassia Darmstadt”)的母亲。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
1725年Alessandro Scarlatti去世。那不勒斯乐派在这位前辈的细心“经营”发展下开始走向国际化,虽然后期某些作品在质量上趋向没落,但是这并未影响人们对其火热般的兴趣。这样的必然是北方威尼斯乐派的没落。作为在意大利其他各国,尤其是在德国等日耳曼地区广泛受欢迎的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维瓦尔第的音乐地位也正在受到不可逆转的挑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时间到了1728年,当维瓦尔第出版作品9“里拉琴”后 ,不难看出他在作品风格上开始作出的初步“反击”,这是一部具有威尼斯乐派特色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成功作品,它比起“贵族化”的,较凝重的那不勒斯乐派似乎更加贴近自由民的思想。
到了1730年维瓦尔第又出版最后两集协奏曲作品11,12。但总的来说这两集作品趋向于保守。如果维瓦尔第从此不再出版/写协奏曲作品,这两集作品类似与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晚期风格——成熟而又怪异/保守的作品。1733年以后,在北方意大利的情况开始不妙起来,晚期巴洛克威尼斯乐派开始完全的没落了,整个意大利都开始偏向了那不勒斯乐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维瓦尔第却再度成为家乡威尼斯市圣安吉洛剧院的首席作曲家。
1734年,他与佩塔孤儿院的关系因为他长期外出而告结束。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保持联系。但威尼斯已经开始对他流露出厌倦的情绪。但他对欧洲大陆的兴致越来越浓,在他国外旅游中,其中一次到阿姆斯特丹参加勋伯格剧院一百周年纪念日。1738年1月7日,维瓦尔第曾在当地演奏小提琴协奏曲。
1739年以后,维瓦尔第在威尼斯已无法继续他的事业,打算决定离开威尼斯,先去奥地利。在他动身之前,佩塔孤儿院的主管看在情分上向维瓦尔第买下了他大部分的协奏曲作品和宗教乐谱,作为维瓦尔第本人最后离开旅行的路费,对于他来说这次旅行好比一次赌博。
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1740年10月去世,失去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当时维瓦尔第的健康也不见得比国王强多少,随即一病不起。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即1741年7月28日,他就逝世了。这位名满天下的作曲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世了。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贫民公墓,与他同时埋葬的人中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废弃,后人再也无法找到他的遗骨。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
维瓦尔第在晚年,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回到“叛逆”主题,确实不可否认晚期的波折让作曲家再次变的成熟不少。在晚年他似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想要创造心中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从未听到过一个维瓦尔第。他似乎综合了一生的作曲理念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升华,更重要性的是他的叛逆性。大幅度的跳跃对比,极力避免重复,在这里小提琴技术运用丝毫不亚于帕格尼尼,且生动,扣人心弦。其阴郁风格近似于后来前古典时期华丽风格的柏林乐派,CPE.Bach的先声。和早期作品相比有了许多革命性的改革。
他的部分晚期作品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几乎绝望的预料?这是一个迷……一个已经六十岁的老人却一反常规写下比年轻时期更为“叛逆”激进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现实。
二十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洛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际,一块纪念铭牌在公墓旧址——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发光的未必是金子,而真金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直到1940年,维瓦尔第的作品才被重新发掘。法国音乐研究员马克·宾舍利和其他收藏家在20世纪30和40年代买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被藏在城堡和寺院等地超过200年。宾舍利尝试为维瓦尔第的作品编号,但根据进一步的研究和新发现的作品来看,这套目录并不完备。另有一套目录,是由安东尼奥·凡纳(F)编制的。丹麦音乐科学家彼得·旅昂(*1937)在 1973年发表了一套更新的目录,即Ryom-Verzeichnis(缩写 RV),代替前两套成为目前流通的维瓦尔第作品编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