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韦伯(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 -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 65)
佚名 网络 卡尔·马里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是与舒伯特共同拉开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代帷幕的人物。父亲当过军人、音乐家和公务员,韦伯从幼儿时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九岁显出音乐才能。1813年担任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17年转到德累斯顿歌剧院,生活开始安定,完成了歌剧《自由射手》和《优兰蒂》于1823年首演,1826年亲赴伦敦首演另一个歌剧《奥伯龙》,因结核病病故于他乡。十八年后才葬回故乡德累斯顿。
韦伯首先是歌剧作曲家,但也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小协奏曲和钢琴作品。并作为首先使用指挥棒和重视对乐曲内容进行解释的指挥家载入史册。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或译《魔弹射手》),这部歌剧宣告“浪漫主义”时代来临。但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最平易近人的作品却是这首《邀舞》,它把作为伴奏而用的圆舞曲提高到可供欣赏的水平,并开拓了标题音乐的表现方法。
韦伯33岁时为祝贺新婚不久的妻子卡罗利涅的生日,写了这首乐曲送给她,并在钢琴上边奏边解说音乐内容:低音区的效率表现绅士向高音区效率表现的贵妇人邀舞,贵妇人随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没有完全拒绝。绅士跟她交谈一阵后她比较自在了,于是携手走向大厅。随着圆舞曲的乐声,豪华的大型舞会终于开始,当舞蹈达到高潮而告一段落后,绅士彬彬有礼地向对方表示谢意,贵妇人答礼,然后二人离开舞池。
该曲原先是一只钢琴独奏曲,韦伯去世后的1841年,《自由射手》在巴黎重演时,法国大作曲家柏辽兹把他作品中的舞曲组合起来,改编为芭蕾音乐,其中包括《邀舞》。改编后的管弦乐曲使之流传更广,成为韦伯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名曲。
该曲为典型的维亚纳圆舞曲结构,序奏+多个小圆舞曲+简短结尾。序奏为邀舞的对话,然后进入快速的圆舞曲旋律,不断旋转、中间夹有边舞边交谈,而圆舞曲主题不断重现,舞蹈越来越热烈,逐渐推向高潮并突然停止。简短的结尾中又现开始的对话旋律,在致谢与回礼中结束全曲。
卡尔。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1786年11月18日生于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卒于伦敦。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维也纳从G.J.福格勒学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后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辞职。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0年重新投入音乐活动 。1813——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顿,并与一女歌唱家结婚。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 《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
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
韦伯首先是歌剧作曲家,但也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小协奏曲和钢琴作品。并作为首先使用指挥棒和重视对乐曲内容进行解释的指挥家载入史册。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或译《魔弹射手》),这部歌剧宣告“浪漫主义”时代来临。但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最平易近人的作品却是这首《邀舞》,它把作为伴奏而用的圆舞曲提高到可供欣赏的水平,并开拓了标题音乐的表现方法。
韦伯33岁时为祝贺新婚不久的妻子卡罗利涅的生日,写了这首乐曲送给她,并在钢琴上边奏边解说音乐内容:低音区的效率表现绅士向高音区效率表现的贵妇人邀舞,贵妇人随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没有完全拒绝。绅士跟她交谈一阵后她比较自在了,于是携手走向大厅。随着圆舞曲的乐声,豪华的大型舞会终于开始,当舞蹈达到高潮而告一段落后,绅士彬彬有礼地向对方表示谢意,贵妇人答礼,然后二人离开舞池。
该曲原先是一只钢琴独奏曲,韦伯去世后的1841年,《自由射手》在巴黎重演时,法国大作曲家柏辽兹把他作品中的舞曲组合起来,改编为芭蕾音乐,其中包括《邀舞》。改编后的管弦乐曲使之流传更广,成为韦伯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名曲。
该曲为典型的维亚纳圆舞曲结构,序奏+多个小圆舞曲+简短结尾。序奏为邀舞的对话,然后进入快速的圆舞曲旋律,不断旋转、中间夹有边舞边交谈,而圆舞曲主题不断重现,舞蹈越来越热烈,逐渐推向高潮并突然停止。简短的结尾中又现开始的对话旋律,在致谢与回礼中结束全曲。
卡尔。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1786年11月18日生于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卒于伦敦。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维也纳从G.J.福格勒学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后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辞职。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0年重新投入音乐活动 。1813——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顿,并与一女歌唱家结婚。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 《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
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