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的“马勒”
佚名 网络阿巴多将率领琉森节庆管弦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会,在音乐界引起轰动。尤其节目单中的马勒作品,更让人激动。
马勒的前四部交响曲都辅有文字叙述,承载了明确的哲学意义。《第五交响曲》是马勒以纯器乐的首次尝试,其中第四乐章的“小柔板”最为精彩。由于配器只用弦乐和竖琴,规模庞大的管乐和打击乐始终保持沉默,和前三个乐章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仅有103小节的乐章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最短的,它像是一个狂暴激情世界中宁静的避风港,又像是一首深情的无词歌。这首“小柔板”曾被英国《留声机》杂志的读者投票选为最感人乐章第一名。
1971年,电影大师卢契诺·维斯康提根据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魂断威尼斯》,便用这段“小柔板”作为配乐,曾轰动一时。影片中凄美的情节和马勒这段音乐的境界颇为相符。正是这首“小柔板”,使得《第五交响曲》在马勒的作品中有足够的知名度,也同样使它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
但是业余研究马勒音乐的专家吉尔伯特·卡普兰发现,马勒在创作“小柔板”时内心的主题其实是“爱情”而不是“死亡”。卡普兰认为,这个乐章是马勒写给比他小19岁的阿尔玛的情书。阿尔玛也是作曲家,后来成为马勒的妻子.马勒许多作品都是由她直接参与并誊改的。音乐家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美妙的旋律,无需运用文字。卡普兰拿出他收藏的《第五交响曲》总谱手稿,在第四乐章扉页上,马勒的密友和著名指挥家门格尔伯格写道:当时马勒想向阿尔玛坦陈爱意,派人给她送去了这首“小柔板”的乐谱手稿,在乐谱上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阿尔玛读完总谱后就完全明白了马勒的心思。门格尔伯格还特地在乐谱注明:马勒和阿尔玛两人都曾亲口对他讲过这件事情!
卡普兰的解释引起音乐界的广泛关注。最早做出反应的便是阿巴多,他在1993年指挥柏林爱乐采用4D录制的马勒“第五”中的“小柔板”时,演奏时长仅8分51秒。而1981年他指挥芝加哥乐团录音时,这个乐章却用了11分55秒。音乐是时间流动的艺术,速度的加快和节奏的稍许变更便足以改变音乐的气氛,能让消极悲观的情绪转化成为积极乐观。更何况紧接“小柔板”之后的第五乐章,马勒采用了回旋曲与赋格曲式,将整部作品转化成一首庄严宏伟的颂歌。
阿巴多曾经对人说过:“当我学会从聆听自己的录音中学习时,我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举例说,我与芝加哥、柏林、维也纳以及琉森节庆管弦乐团都录过马勒的交响乐全集。人们买唱片是需要理由的。通常而言,人们不希望你重复录音,除非新录音比原来的好。我听过自己与芝加哥乐团录的马勒“第一”,当时我就想,天啊,我的柏林版本更好。之后,我又听了琉森的版本,有些地方更好了。当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比之前的版本好。
“我想,也许人生的秘密也在于此,不断地去发掘更好的东西,发现新的灵感,寻找新的热情。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总有更好的东西等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