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柴科夫斯基]
佚名 网络洛可可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Racoco Them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Op.33),柴科夫斯基作曲(1840-1893)。大提琴: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指挥:罗日德斯汶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ksy),乐队:鲍罗丁四重奏团(Borodin String Quartet),演奏: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Leningrad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1963年录音。这张专辑汇集了苏联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的精彩演绎,如此鼎盛的演奏阵容,使这张专辑罕有的珍贵。
创作背景: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这首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A大调,Op.33,作于1876年,献给大提琴家菲岑哈根。洛可可源于法文ro- caille,意为“贝壳形”,指法国18世纪中叶表现于庭园布置、室内装饰等方面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洛可可常指巴洛克到古典乐派过渡期的音乐作品风格。
乐曲赏析: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氏为大提琴写的唯一作品,它由一个所谓“洛可可主题”和七段变奏组成,流露出柴氏作品通常少见的平衡和爽朗。其变奏非常漂亮,他的交响曲的配器层次也非常丰富,用大提琴和管弦乐合奏,其中的部分变奏仍然保持洛可可时期典雅优美的风格,但后来的几段变奏就充满了俄罗斯忧郁的格调。
从柴科夫斯基的这支曲子里,我们还可以听出他创作风格上的某些特征:大提琴的弓玄有点喑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像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性格,自恋与自卑心理的交织,恋乡欲望和离乡欲望的交替,渴望爱情与惧怕婚姻生活的交替......
变奏一,朴素的中板。使用三连音,而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都是主题的音。情绪活泼轻快,节奏轻盈跳跃,彷佛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又彷佛在田野间奔跑的烂漫。
变奏二,朴素的中板。大提琴和弦乐交相辉映,像是之间的对话。大提琴结束句比较长为变奏三作准备。
在变奏三中,稍慢的行板,如歌的浪漫曲。舒缓的节奏,既像是情人间的喃喃细语,又可以是夜晚一个人的静思与惆怅...... 轻轻淡淡、苦涩中不乏甜美的,恍如青春的恋歌。
变奏四,行板。采用了小步舞曲的形式。仿佛来到了舞会上,看到人们快乐地跳着优雅的舞蹈。
变奏五,中庸的快板。中间融入了长笛吹奏。这段体现了大提琴高音区的演奏技巧。里面的技术难度之高在其它的大提琴独奏曲中也很少见。
变奏六,行板。节奏缓慢,营造出安静又略带忧伤的气氛。木管显出凄清,大提琴的独吟忧郁伤感,哀怨的情调,好似在述说着痛苦。
变奏七,急速的快板。在乐队的支持激励中,大提琴上下得力、左右逢源,带着自矜和舒坦,做全速的奔跑,达到整曲的高潮,仿佛要冲向辉煌的生命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