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文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元素
佚名 网络中国逐步融入世界,我们身边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把自己的一段生命和事业投注在中国,揣着自己的中国梦来到中国,成为中国进步的同行者,中国发展的参与者。说到中国元素,颜色无疑是红色,而作为乐器的必然是鼓,记得有一次在演出现场,有几位表演者向我们鼓厂工作人员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梦。
故事是这样的,一首《我爱你,中国》,巴哈马黑人小伙柯森唱得声情并茂。7年前,他在巴哈马一家加拿大银行上班,过着点钞机一样的生活。当他希望生活多一些精彩的时候,他沿着地图上的北回归线,选择了离巴哈马最远的中国。在中国,他的人生前所未有的精彩,他在东华大学留学,发起成立留学生学生会和《东华留学生报》;他当了志愿者,经常拜访上海的老人;他到电视台参加“学乐中文”节目,教外国人学中国话;他穿上民族服装,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并担任园区演出主持人。凭着一副好嗓子,柯森多次在歌唱大赛中获奖,从广东到黑龙江,从江苏到内蒙古,因为演出柯森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说自己的中国梦就是“当中巴两国民间交流的使者,我希望自己是一扇窗,两个国家的人可以通过我互相张望”。
67岁的芬兰人艾哲罗已经在苏州生活了将近14年,昨天他敲着非洲鼓、拉丁鼓唱了一段混搭版的苏州评弹《枫桥夜泊》,别有风味。1998年,他出任诺基亚苏州公司副总经理时,只打算在中国呆一年,结果在退休后,他和妻子决定把苏州作为终老之地。在他身后朗诵《三字经》的是来自苏州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11岁的laurenz和10岁的lucia是兄妹俩,他们是中德混血儿,在苏州出生,在苏州长大,普通话和中国孩子毫无差别,但德语却不太灵光。艾哲罗是“洋雷锋”,近十年来,他在苏州大学、苏州会议中心和苏州第四医院免费授课,每周六下午,他在家里招待外来民工子弟,并教他们英语。他把苏州一家鼓厂的产品卖给海外的朋友,每只鼓赚100元,用来帮助贫困学生……他说:“还差一个文件,我就能拿‘中国绿卡’了,这就是我的梦想,我们夫妻俩就像中国老头老太一样,在苏州度过晚年生活。”
正是出于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喜爱,这些外国朋友才会兴致勃勃地站在“同乐河南”的舞台上。他们怀揣着大大小小的中国梦,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在追求梦想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而“同乐河南”这方欢乐的舞台,更为他们的中国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