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 No.2_贝多芬钢琴谱
佚名 网络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Op.27 No.2
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月光》),OP.27.2,作于1801年。其标题据说出于莱斯达布(Rellstab,1799—1860)对此曲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献给朱丽叶妲•桂察蒂 (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蒂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对她一见倾心。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产物,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对挂察蒂爱心的写照。
乐章
共3个乐章:
1.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三段体,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无边的幻想。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域,呈现躁动不安的情绪,然后主题又平静地走向第三段。
2.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不属小步舞曲也不是谐谑曲,按李斯特形容,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和中段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结合得极为和谐。
3.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有力而多少有些粗犷,这个主题的发展充分表达出一种激越、奔放的情感。尾奏相当大,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然后出现第二主题,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而迈向花奏,经过短暂的慢板后表情越来越激增而收尾。
唱片
这首钢琴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1.吉列尔斯演奏版,DG,CD编号400 036(第八、十三、十四),《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2.布伦德尔1975年演奏版,PhiliPps,CD编号438 730—2,《企鹅》评介三星。
3.鲁宾斯坦演奏版,RCA,CD编号09026 61443—2(第八、十四、二十三、二十六),《企鹅》评介三星带花。
4.波里尼演奏版,DG,CD编号427770—2。
5.肯普夫演奏版,DG,CD编号415834—2(447 404—2,廉价小双张,包括第八、十四、二十一、二十三)《企鹅》评介三星。
6.霍洛维茨(Horowitz)演奏版,Sony,CD编号SK 53467。
7.普列特涅夫(Pletnev)演奏版,Virgin/EMI。CD编号VC7 59247—2,《企鹅》评介三星。
8.皮雷斯演奏版,Erato,CD编号2392 45924—2,《企鹅》评介两星。
9.古尔达演奏版,DG,CD编号423 054—2。
此曲的历史录音,可选:
1.鲍尔(Bauer,1873—1951)1926年的录音,鲍尔是著名的演绎贝多芬钢琴作品的英国钢琴家,BIDD,CD编号 LHW 007。
2.彭德雷斯基(Paderewski,1860—1941)1937年的录音,PEAR,CD编号GEMMCD9499。
3.施纳贝尔1934 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2(8张),《企鹅》评为历史录音三星带花。
4.荷兰钢琴家佩特里(Petri,1881—1961)1937年的录音,APR,CD编号 7024。
5.英国钢琴家所罗门(Solom)1945年录音,EMI,CD编号CHS5 65503—2(两张)。
在贝多芬的32奏钢琴奏鸣曲中,如果只选一首知名度最高为代表,应该非第14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7-2莫属。这首属于贝多芬中期时期的杰作,不仅浪漫动听而且还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月光”!对喜欢过中秋节的爱月民族来说,聆赏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时更增添几分亲切感。但是,您知道吗?贝多芬当年写这首作品时,乐念竟然与月光毫无关系。
创作背景
1800年,在布伦斯维克家贝多芬认识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女茱丽叶塔(Giuliettaguicciardi),她起初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之后贝多芬完全被少女的气质所吸引,当时已经三十岁的他甚至兴起与茱丽叶塔结婚的念头。但是,终究因两人身份不同而没有结果。这首知名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便是提献给她的诉情之作!
哇!这是多么浪漫的“师生恋”啊!可是,历史的真相却煞风景地戳破人们所“想象”的浪漫情节。虽然十四号钢琴奏鸣曲的确是献给茱丽叶塔,而她的特质也的确深深地吸引了贝多芬,两人有段若有似无的恋情,但这之间依然有段“迫于现实”的小插曲。
原本,贝多芬写了一首充满爱意的曲子作品51-2的轮旋曲,准备送给心上人茱丽叶塔。但是,因为贵客到访而在政治因素与现实的考量下,将这首轮旋曲转送给了李希诺夫斯基(Lichnowsky)伯爵的女儿。事后才将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敷衍凑数地送给了茱丽叶塔。
此曲于1801创作完成、1802年出版,当初只是一首在形式上略有突破的奏鸣曲,而且没有“月光”的称谓,因为作曲者并非对月亮心生所感而写。但此曲却因音乐极为动听而大受欢迎,贝多芬还因此向弟子彻尔尼抱怨过心插柳的无奈。直到三十年之后,一位音乐评论家H.F.L. Rellstab 听过此曲第一乐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从此,此曲的“月光”的别称不胫而走,大家都认为此名极为贴切,更拉近了音乐与听众的距离。其实,这首作品音乐本身就已经具备超越局部揣测的特质,也就是说不需要穿凿附会地说“月光”的故事,只要听者用心欣赏就可以体会乐曲的独特性与不凡。
创作技法
以升c小调写成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与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7--1一同创作出版,这两首作品与传统的奏鸣曲在乐章的安排上略有不同,为了避免好事者的批评,贝多芬巧妙地加上“充满幻想风的”的字眼于这两首作品乐谱上,为自己没有在第一乐章摆上奏鸣曲式寻求解套。
第一乐章为持续的慢板,二二拍,三段体。一般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都会以奏鸣曲式写成,但“月光” 却违反这个不成文的惯例,将第一乐章以三段式写成。虽然是二二拍子,但是左手均匀的三连音却让音乐听来像三拍子,而且营造出迷人的幻想性。如此充满浪漫气氛的第一乐章,对舒伯特、萧邦、舒曼、孟德尔颂等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第一乐章整体的表达属于一种朦胧、低迷的调子,性格隐讳且不好处理。
第二乐章行板,三四拍子,三段体。与第一乐章同为三段体,而非奏鸣曲中常备的小步舞曲、或是诙谐曲。李斯特曾经形容这个乐章是“两个深渊里的一朵花”,这段话不禁令人想到贝多芬的第四号交响曲,舒曼也称许它为“两位北欧巨人间(第三、五号)的娇柔美女”。第二乐章虽是三拍子,但贝多芬巧妙地运用音符强弱与长度的对比,让旋律听来具有行进的味道切合行板的表情速度。第二乐章最难以诠释之处在,它必须承接第一乐章的隐讳与第三乐章的激进,因此其中间色调的拿捏相当重要,过
于接近第一乐章的情绪不仅全曲显得沉重,而且失去作品形式的平衡感。过于接近第三乐章的情绪,则让音乐显得轻佻而且冲淡了第三乐章的爆发力。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四四拍,奏鸣曲式。激进如贝多芬者大概也不敢不在这个乐章放奏鸣曲式吧!有人说此乐章为贝多芬钢琴音乐中,表现张力最高的一段。的确,快速音阶的弹奏考验着每位钢琴家的胆识与基本功夫,短促而快速的强音则考验钢琴家的触键能量,以及对和声饱满与平衡的处理。
录音版本
“月光” 录音版本之多,个人当然无法尽听,至截稿为止仅就个人聆听过的十六个版本加以分析。不过,相当遗憾的在截稿之前。仍有许多个人认为相当重要的版本无缘一听。例如霍洛维兹在RCA、CBS的录音,帕德雷夫斯基的任何一次录音,波里尼、顾尔德的个性化演出,阿胥肯纳吉的两次录音。虽有遗憾,但在比较的十六个版中,也不乏名曲三百第一名、企鹅三星带花的佼佼者,仍有不少值得收藏的名演。
为了公平起见这回特地将单音mono录音与Stereo立体声录音分别开来论,先来看看mono录音的表现。“钢琴狮王”巴克豪斯共有三个“月光”版本,两个单音录音一个立体声。先听他巴克豪斯1934年的mono录音,由法国 Dante唱片公司发行。若不论杂音,巴克豪斯以相当稳健的速度弹奏着第一乐章,左手的均匀稳定营造出一股不可动摇的威严感,虽然与贝多芬充满幻想风的要求不同,但不疾不徐的态度也颇有一股神秘感。第二乐章巴克豪斯以速度来区分三段式的段落,中段时速度明显加快,显然是为了避免音乐进入乏味的地步,同时为进入第三乐章暖身。第三乐章的速度展现了巴克豪斯坚实快速的运指,与第一乐章的沉稳判若两人,不过着重速度与情绪的诠释虽然听来过瘾,但却不一定那么切合我个人口味。
巴克豪斯还有一版录音确切年代不详(只知1908-1035年间),由Grammofono2000发行的mono版本。第一乐章幻想性格比较充分,但是第二、第三乐章的表现差强人意,如果要选择巴克豪斯的演出,无论录音或诠释我都推荐Decca的立体声版。
许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唯一一版得到三星带花殊荣的全集录音,可见此版地位之崇高。这套1932-35年间的录音转自78转的 SP,虽是单音录音却经过数字化的母带重新处理。第一乐章他表现出一种凌驾理性又不沉溺的抒情投射,音乐的语句被一种淡雅的感觉柔化,有一种仙风道骨般的感染力。第二乐章主题的断奏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与巴克豪斯的Decca立体声版相同,都属于“纯化”的诠释手法,不过两者不同的是,巴克豪斯骨子里是刚硬的,而许纳贝尔则表现出仁厚的温情。第三乐章的处理手法相当独到且具有创意,除了速度之外表现出一种狂乱低喃的性格,音与音的间隔透过不断的压缩、释放得到相当大的张力对比,加上乐句转折的创见,是令人激赏的诠释。虽然,音像不甚清晰但确是值得一听再听的版本。
捷克裔美籍钢琴家法库斯尼(Rudolf firkusny)1955年在EMI的mono录音倒是颇有立体声的味道。我相当欣赏他在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幻想感,谨慎的表情处理还能兼顾浪漫的氛围实属不易。钢琴部份音质相当不错,能够体会到演奏着想要处理的音色变化。第二乐章他以表情来处理区隔段落,中段的弹奏较为浓烈。不过第三乐章的处理略显草率,没有区隔出奏鸣曲式与三段式的风格差异。
德国老牌大将肯普夫1956年灌录的 DG mono版,是单音录音中我个人最中意的版本。第一乐章,轻淡、缓慢、注重和声的不同时情绪的变化,是相当内敛的幻想风格。极具逻辑性的第一乐章表现,浪漫的热情已被升华成理性的虔敬。进入高音域时也没有一点火气,透过轻到几乎听不见的极弱音转入第三段是相当高明的处理!引领听者进入一种“弥留感”状态。第二乐章也不会显得太俗气,明亮感明显多于第一乐章,Trio的进入相当有精神,平静压抑的情绪酝酿第三乐章的爆发。第三乐章,强音短促干净,但是合声又相当丰富,强弱对比清晰。肯普夫展现结构性相当强的演绎,左手支持的力量与速度都很稳,而且有清晰富弹性的拍点,不会因激动而流于没有节度。肯普夫虽然并不是炫技派,但他也绝不让自己的快速音符弹奏出现“崩盘”的危机,松紧有致的弹奏可圈可点。同样是mono录音,个人认为此版略胜许纳贝尔一筹。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立体声录音的部份!肯普夫1965年录音的 DG stereo版,当时他已经七十岁。虽然年迈却维持着往日的水准,第一乐章的手法与过去相差不大,但是细节处显得随性多了。第二乐章表现出一股莫扎特特有的藏着深度悲伤的天真,第三乐章的拍点速度有跟不上的感觉,与他DG mono 版的有段差距。如果肯普夫只选一版,我推荐mono版。
情况刚好与肯普夫相反,立体声表现比 mono 版的巴克豪斯,这张1958年录音的Decca 版也相当值得推崇。虽然录音时已高龄74,但无论情绪掌握、速度控制都未见迟滞,他以对乐曲的高度理解为基础,充满自信地将音乐“纯化”,没有过多累赘的情感。第一乐章将持续的慢板、二二拍子的压抑感诠释得相当好,而左手三连音的流动性与均匀度也很稳,踏瓣的运用也相当节制。偏向理性,幻想的况味较淡。第二乐章显然选择较接近第一乐章的情绪,跳音并不明显因此表情显得相当庄严。第三乐章的速度与热情虽然比不上他前两次的单音版,但依然感觉得到巴克豪斯的咄咄逼人,“键盘狮王”果然拥有惊人的弹奏力道。但快速音符的弹奏一开始显得有点紊乱,每段乐句收尾也不够精致是缺点。不过巴克豪斯恢弘的气魄!狂风暴雨般的表现!值得一听。
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布兰德尔,1962-64年间录音的Vox版为第一次。布兰德尔并没有刻意作态,不过音乐听来庄严有余、幻想不足,虽然正统却缺乏魅力,尤其第一乐章踏瓣的运用我相当不喜欢。第三乐章展现其触键的扎实,但气势上总觉得虚虚的,没有堆砌出乐曲的高潮。布兰德尔第三次全本录音也推出精致的布纹纸盒装,相对于他 Vox录音的率真自然,这一回布兰德尔显然无愧一代宗师名号,细心地雕琢这首名曲。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月光”的诠释已有定论或其它原因,只觉得布兰德尔超越了过去的自己,但是却没有超越其它大师的美学范畴,因此只能算是“乖乖牌”诠释。
吉利尔斯1980年在DG的录音,是日本三百名曲第一名的名版。沈稳的首乐章铺陈让人想到肯普夫、古尔达等版本的风格,三段式的变化吉利尔斯以极细腻而听者又能察觉的手法加以诠释,是与众不同的处理法。他那狂风暴雨般的第三乐章最令人期待,“钢铁般的触键”在这里再次让您见识到,吉利尔斯透过强大的能量维系着这个乐章的张力的功夫,让人听得血脉奔张!那绝非只因为音符的快速弹奏,而是强奏和弦宛如帮浦般地不断压缩推动导致。首乐章到末乐章因而产生相当大的反差,难怪日本人为此版而疯狂。
鲁宾斯坦1962年在RCA的录音,目前已经是Gold Seal中价版,此版是企鹅三星带花。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就将音乐的二元性融合得相当好,左手三连音自然平稳,右手主旋律严肃又带有幻想性。顺畅、正确、优雅的诠释加上不错的录音品质,光是第一乐章此版就显露其价值。鲁宾斯坦的弹奏中有股平凡中的伟大,音乐的结构骨架撑得起来而旋律的流畅性又能同时兼顾。第二乐章强弱对比相当鲜明,但依然延续第一乐章重视主旋律歌唱性的表达。第三乐章左手营造出厚重的声响,而右手则戮力突破音墙同时保持热力与速度,颇能引发听者的兴奋度。虽然录音未臻发烧顶级,但诠释依然值得收藏。
巴伦波因早期在EMI的录音已经发行 Red Line系列,他谨慎细腻的弹奏着第一乐章,表情速度都相当不错但却少了一点“才气感”,平稳扎实的演出配上偏慢的速度容易给人烦闷感,相较于他古尔达的 Decca显得动听多了!第二乐章在第一段巴伦波因便挑起情绪,反而无法凸显第二段的不同。第三乐章无论在技巧上、演奏力度上他都表现出青壮演奏家的企图心,是相当过瘾的演出但也略微失于狂野,反而说服力不足。
塞尔金版的录音相当不错!第一乐章的音色变化(左右手)对比丰富,冷静、理性、注重分析,属于理性过后所遗留的幻想成分,音乐有股隐隐作动的流动感,这也是多数成功的“月光”诠释者最常用采取的手法。相较第一乐章的用心,第二乐章的表现显得中庸多了,第三乐章以流畅的运指取代强奏的震撼,行云流水的快速弹奏充满了自信。如果您的运气不错的话,找找看这版邮报版相信会令您惊艳!其实我一直认为塞尔金的贝多芬应该有更高的评价才对。
“维也纳三杰”之一的古尔达人如其名地古怪,他1957年在 Decca的录音相当丰实。一开始就可以感觉到古尔达强烈的个人风格,略慢的速度、清晰的说理,音乐维持着相当好的张力,尤其是古尔达在踏瓣上的运用简直已达化境,每一下都让音乐更有气氛、让听者深深地感动着。长达七分钟的第一乐章堪称此次版本比较之最。相对第一乐章长大绵延的呼吸线,第二乐章第一段古尔达顺着曲势采取短促精炼的分句,但是第二段时反而回忆着第一乐章的沉甸,而第三段隐隐宣告终乐章的到来。第三乐章顾尔达相当难得地在快速地 half tone弹奏时,依然能够保持音色饱满与音粒的圆润,就连鲁宾斯坦的录音都无法做到这点。他的第三乐章不是外放的烟火而是闷烧的火团,充满了生机同时充分传递“月光”的阴柔。我相当喜欢这个版本,听起来够味而且不脱离原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