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 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 Op.15_贝多芬钢琴谱
佚名 网络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15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1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协奏曲,C大调,OP.15,作于1796年,为其旅行演奏而作,创作时期其实晚于第二号。
背景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C Major Op.15 ,于1798年在维也纳完成,而其构思的时间可能更早。这首作品由贝多芬本人于1798年在布拉格进行了首演,后来又由作曲家本人于1800年4月2日在 维也纳进行了演奏,采用的均为手抄谱。贝多芬在致莱比锡的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出版公司的一封信中称,这首作品不是他写过的最好的钢琴协奏曲,并且补充 说: “音乐界的一个好惯例就是要求人们将最好的协奏曲先雪藏一段时间。”这首作品的初版上有这样的标题:“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并献给尊敬的奥德斯卡契公 主的为二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二长笛、二双簧管、二单簧管、二大管、二小号和定音鼓而作的钢琴协奏曲,Op.15,由维也纳的T.莫洛公 司出版(出版号:153 NA 1107)。”这首钢琴协奏曲的总谱直到1834年底才由敦斯特出版,而且印刷质量欠佳。不久后,维也纳的托比亚斯·哈斯林格公司也出版了总谱。其他版本 的总谱包括:莱比锡的彼德斯版(1861年),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版(1862年,收录在其出版的贝多芬作品全集中),以及奥伊伦堡1922年出版 的袖珍总谱版。这部作品的原稿现收藏于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的音乐部中,上面的钢琴独奏部分留有许多空白之处。这是贝多芬的习惯做法,他总是一直要等到 出版时才将它彻底完成。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有每一首都不重复的特点,都有其感人的印记。这部《第一钢琴协奏曲》反映出青年贝多芬最得意时期的精神面貌,其 中民歌风音调的诗意表现最引人注意。
乐章
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可以明显感觉到莫扎特的影响,但在钢琴声部的发展和乐队作用的加强等方面,又可以感觉到纯熟贝 多芬自己的性格。首先,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以很弱的力度呈示第一主题。随后是管弦乐队强奏加以反复。饶有风韵的第二主 题转入降E大调,由第一小提琴呈示。钢琴进入时的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很华丽。展开部由乐队开始,在这里一些旋律的进行组成了宽广的浪潮,使音乐变 得富丽堂皇。在进入再现部之前,有长时间的过渡准备,这个过渡原来神秘闪烁的色彩,突然为钢琴的八度强奏乐句造成的耀眼光辉所代替。
第二乐章,广板,降A大调,2/2拍,三部曲式。充满了幸福和平的感情。主题由钢琴奏出,这支曲调很像莫扎特优美悦耳的短歌,但旋律中的朗诵式停顿 和自由的节奏形态,都很有戏剧性效果。中间部的钢琴有一些即兴式的表演,是抒情感人的乐段。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贝多芬在后来的许多作品中喜欢把他的 最有分量、最倾注深情的内容,放在相当扩展的结尾来叙述。这个乐章同样,尾奏从主题的变奏开始,它的篇幅长达整个乐章的一小半。
第三乐章,回旋曲,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回旋曲式。是一首富于技巧性的回旋曲,其中独创的精神更为显著。贝多芬把奏鸣曲形式的因素带入回 旋曲结构中,他的协奏曲的最后乐章,通常跟第一乐章一样有三个基础段落,只是原来的展开部由带有独立性的新主题的插部所代替而已。回旋曲主题具有舞蹈性因 素,非常轻快活泼。第一插部主题与回旋曲主题形成对比,它的进行更为流畅。很像奥地利的一首民歌。随后,音乐回到回旋曲主题。第二插部由钢琴在a小调呈 示。是一个略有变化不断反复的动机,它在较大的音程内跳跃,使这段音乐具有戏剧性。回旋曲主题再现后,第一插部主题再度出现,然后是一小段华彩进入尾声, 音阶式的乐句聚集着越来越紧张而激烈的力度,突然出现一个简短的休止,更加强了欢快的情绪。
赏析
这首协奏曲还是遵循维也纳协奏曲传统,其中明显可看到莫扎特的影响,共3个乐章:
1.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这一乐章非常莫扎特化,第一主题的和弦式进行、第二主题的纹饰,都接近于莫扎特影响。这一乐章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再现部之前闪现神秘色彩的过渡准备,这一乐章中的装饰完全是莫扎特式快板乐章的特征。
2.广板,三段体,中间段的钢琴独奏有即兴式的朗诵调表演,最后一段重复开头的一些片断,然后展开即兴因素的变奏。
3.回旋曲,快板,有谐谑性因素。这一乐章中充满幽默,保持急速的节奏,主题是谐谑性的奥地利提罗尔舞曲,在第三段钢琴华彩乐段尾声之后,音阶式乐句凝聚起越来越紧张的力度 然后突然出现简短的休止,开始初现贝多芬的个性。
这首钢琴协奏曲的版本可选:
1.米凯兰杰里(Michelangli)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朱里尼(Giulini)合作版,DG,CD编号423 230—2(第一、第三),《企鹅》评介三星。
2.谭梅文与伦敦古乐团、诺林顿合作版,EMI,CDC7 49509—2(第一、第二),《企鹅》评介三星。
3.科瓦塞维奇和BBC交响乐团、科林•戴维斯合作版,Philips,CD编号422577—2(第一至第四廉价小双张)。
4.波里尼与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1992年录音,DG,CD编号445 852—2(第一、第二)。
5.佩拉希亚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海丁克合作版,Sony,CD编号MK 42177(第一、第二)。
6.布伦德尔1975年与伦敦爱乐乐团、海丁克合作版,Philips,CD编号420 882—2(第一、第二)。
7.塞尔金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小泽征尔合作版,Telac,CD编号80061(全集)。
唱片推荐
此曲的历史录音,可选:
1.吉泽金(Gieseking)1937年和柏林歌剧院乐团、罗斯鲍德(Rosbaud)合作版,APR,CD编号5511。
2.多尔夫曼(Dorfman,1899—)1945年与NBC交响乐团、托斯卡尼尼1945年的录音,RCA,CD编号GD60268。
3.肯普夫 1953年与柏林爱乐乐团肯培演奏版DG,CD编号435 744—2(3)。《企鹅》评为历史录音三星。
分析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由贝多芬于1796年至1797年间完成,并于翌年(1798年)于布拉格作首演,当时首演由贝多芬本人弹钢琴。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的维也纳,当时的听众较爱好莫扎特悦耳柔和、流畅自然的钢琴演奏;但当贝多芬这位突破传统的钢琴家正式出场时,听众们亦大为惊讶—因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高举起双手再将键盘击落,往往更会弄断琴弦;不论如何,贝多芬亦很快赢取了维也纳人的心。
1795年,当海顿完成他在伦敦之演出,他瞬即返回维也纳,及在12月18日向听众介绍他在伦敦演出期间所撰之三首交响曲;其后,他更就此邀请贝多芬作第二度维也纳之公开演出,贝多芬本人亦由此引介他这首钢琴协奏曲。
曲式及内容
第1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一乐章
此首合共35分钟之协奏曲,共分下列三段乐章:
1. 活泼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2. 缓板(Largo)
3. 回旋曲—诙谐的快板(Rondo - Allegro Scherzando)
第一乐章
本乐章之开首极为克制,紧接而来的是出其不意之转调,因而表达出个中的创意;在乐章之尾声,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那是由贝多芬本人亲自编撰的华彩乐段,打破一贯留予独奏者演出之风格。
第二乐章
本乐章以长度为主调—先由钢琴带出主旋律,接着由单簧管引发非常动人之情调—本乐章亦因而成为众贝多芬协奏曲中“最长的慢乐章”。
第三乐章
本乐章以“生动诙谐的回旋曲”为题,当中内含作曲家本人在1791年间于波恩所撰之钢琴三重奏,亦以七拍子回旋曲(ABACABA)为主调,一直持续八至九分钟。
评论
此协奏曲据正式纪录,是于1798年由贝氏本人于布拉格首演的,但他也有可能早在维也纳第二度公演时作预演。原本名为‵第二部′的钢琴协奏曲,亦由于此作品较早出版,故一般人将之美其名曰‵第一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