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f小调第1钢琴奏鸣曲 Op.2 No.1_贝多芬钢琴谱
佚名 网络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 Op.2 No.1
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奏鸣曲 BEETHOWEN: Piano Sonata No.1
贝多芬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OP.2.1,作于1795年。OP.2的3首奏鸣曲呈献给海顿,当时,贝多芬因觉得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已离开了海顿。
乐章
这首第一号在OP.2 3首中,是最具悲剧性情绪的一首,共4个乐章:
1.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其中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恰成明显的对比,不但旋律线的动态相反,而且由圆滑奏所呈现的优美曲线与第一主题的断奏和生动的情趣迥然不同。
2.慢板,F大调,缺少发展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乃1785年所创作的《C大调钢琴四重奏》(无编号)转用而来,两个主题都类似于舞曲的旋律。
3.稍快的快板的小步舞曲,F小调,主题具谐谑曲的趣味,中段是F大调,后面是平静的小结尾。
4. 最急的急板,F小调,奏鸣曲式,两个主题都伴随着三连音符,显得很有动态性,在速度与力度的交织中,充分展示了贝多芬早期对自己个性的探索。
唱片
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1.科奇什(Kocsis)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42 124—2(1995年录音,第一、五、八、十七)。
2.布伦德尔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42 124—2(1995年录音,第一至第三)。
3.佩拉希亚演奏版,Sony,CD编号SK 64397(1994年录音,第一至第三)。
4.谭梅文(Melvyn Tan)演奏版(古钢琴),EMI,CDC7 54651—2(第一至第三),《企鹅》评介三星。
5.洛坦(Lortie)演奏版,Chandos,CD编号CHAN 9212(第一至第三),《企鹅》评介三星。
6.尼古拉耶娃(Nikolaieva)演奏版,Olym,CD编号OCD 561。
7.里尔(Lill)演奏版,ASV,CD编号QS 6055(第一、二、十九、二十),《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这首奏鸣曲的历史录音可选施纳贝尔1934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 2(全套8张),《企鹅》 评介历史录音三星带花。
大约15分12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 - Allegro (3分30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 - Adagio (4分36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II - Menuetto - Allegretto (2分34秒)
Sonate Nr.01 f-moll op.2,1 (1795) - IV - Prestissimo (4分33秒)
赏析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乐曲分析
第一乐章
这一乐章织体比较简单,以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细腻有机地发。简洁手法几乎已达到最大的界限,主要动机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整个 乐章充满了严肃、激情、兴奋、强而有力与毅然的决断力。表情的连续显露出英勇性的直率线条和在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中曾未见到过的丰富和强烈的感情。
呈示部简洁的描绘是非常丰富的。刚强的激情以不断增长的不安、坚决勇敢的结论,现实地描写了英雄的形象。展开部是再现部强有力的准备部分,贝多芬又 表现出新的持质,展现出猛烈的前进动力,给予整个乐章新鲜而强大的内在张力。最后那猛烈敲击音的连续,凭着弱拍上的锐利强音,使音乐又掀起了高潮,为乐章 刻划下英雄的性格。
本乐章几乎就是由一个动机展开而成的。开头的两个动机虽然采用了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终曲主题的轮廓,但贝多芬却完全重新理解了音乐,以变成刚毅 的感性和号角声。人们也把这种动机的形成称之为“曼海姆派爆发的火花。”贝多芬在他初期的许多音乐中都使用了类似的动机,这种样式的动机很象是烟火往空中 跃升而去,而曼海姆乐派也时常采用了这种手法。
总之,我们在这乐章中已经看到贝多芬以巨大的现实主义才能,探索了表达形象特性的音调,用各种因素的对比发展、综合、分解、过渡,把各种感情倾向和色彩集中在统一的范围内,充分显示情感的矛盾。
演奏注释
[1]紧凑的主要主题以断奏上行分解和弦型进行,由a、b两个动机组成。旋律的和声型进行很容易察觉到与铜管乐器的音响有联系,它表现出一种戏剧性的威力,似乎是一种表现力的召唤,一种感情的号角声。形象性的音调在威武方面扩展,具有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三连音的节奏要弹得十分准确。
[2]上行形的颠峰要做出稍许的强调。
[3]左手第一个四分音符是五六和弦,注意不应当与前面三个和弦混成一个节奏型,它是由和弦来表现强拍。
[4] 以(crese.)(rit.)的内在对比,趋势逐渐高涨起来。
[5]倚音必须弹得尖锐,把时间紧迫起来,以符合音乐的急速性质。可利用前倚音凝缩起来,在颠峰点加入sf,突出倚音所依附的那个音。
[7]音型化的和弦做出ff,应按住所有的音。这个分解和弦不可慌张,每个音都要弹得很清楚。
[8]响亮的半终止,延长符号大约等于1小节。音乐以片刻的胆怯、微弱的叹息为解决。
[9]号角声在低音区,因此低音应很确实,造成刚毅的感情对比。
[11]这4小节的基础是安祥圣咏式的陈述,是聚精会神的沉思。背景上仿佛有几个乐队声部在相互呼应,左手要突出温和的下降形,要十分注意动机的第四拍不能与后面的第一拍混在一起,而要象轻盈的结束那样离键,敏锐地提高对音色表现力的感觉。
[15]下行的切分音好象是从第八小节第一拍的“叹息”发展而来的,用切分音的力度与叹息的消极音调相对比。
[16]到达平行大调(bA)属和弦,为副主题调性作准备。
[21]bA大调卜出现副主题。它开始于属音的小九和弦,与主要主题巧妙对立,旋律线的动态相反。清晰、上行、尖锐、号角声般音型的主部变成了柔和、下行、歌唱、灵活的音乐。圆滑奏所呈现的曲线与主要主题的断奏是迥然不同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背景却出现了贝多芬非常喜欢采用的热情重音。sf强调了加入不协和的装饰,但重复低音的印象不能消失。
[26]这里好象是急促的“感叹词”,片断重复、动机重复和模进,使音区扩展了。
[33]左手的切分音变得固执、坚定、号角声般,越来越强,而“感叹词”被肯定、确信所代替。
[34]终止式的下属和弦首次出现。
[37]乐句的终止。先是一个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而后又通过变奏的部分重复进行到完全终止。
[41]结尾句开始。(con espressione)带有哀愁寂寥的气氛,象一种小结尾的曲思。右手的旋律应当弹得很深,左手的和弦则应当弹得短促。重复两次的2小节片断提高一个八度,要强调两个主题问的戏剧性因素。
[47]此和弦给人以延伸音符的感觉,可做出主和弦与属和弦在感情、力度上的冲突,注意强弱的音乐处理。
[49]展开部基本上是p的性质。从结束呈示部的调性(hA大调)开始,用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动机发展而成。八分音符进行应当连绵不断,高音声部须连贯进行,sf弹得肯定。
[67]低音下降的旋律要非常有精神,(1egato)可用力些,表情极其丰富。
[73]低音声部的切分音与右手的高喊声相呼应,左右手接连不断的重复加剧了思绪惊慌、萦绕不去的特性。节奏重音要注意互相打断。
[81]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在持续音上发展,三对连线音符中,第二对含义比较深长。要逐渐安静,紧张消失了,但感情还未平息,叹息音调变了面貌,强调了抱怨、柔弱的情绪返回。
[85](tr.)要非常仔细,应该不加结束。
[93]左手惊慌的余音、同时下行的二度、三度要有分寸感。迥音的动机加半音的锐利摩擦使气氛升腾起来,以预告主题和再现。
[95]连续的模进,由主动机的一个因素构成,并从很弱渐强,用这个模进引出再现部。
[101]再现部开始的力度与主要主题首次出现时的弱奏形成对比。这里果断的特点使主要主题变得强而有力,把f增强为ff。左手的和弦部分与呈示部不同,在强拍上给旋律作伴奏,节奏性比呈示部更加鲜明、更加坚决,整个是ff的性质,直至延长号。
[105]第一音都要跟左手的拍头配好弹出,贝多芬写下的装饰音都要弹在拍子上。
[109]在主要主题与副主题之间出现短小的、向下属方向的音调,它改变了主调性。
[120]副主题在主调上再现。
[132]左手的切分重音是考验,是加强了的意志和决心。
[141]结束主题规模不大,但连续强大的打击音及其弱拍上的尖锐重音应当弹得极其强烈,以形成简洁有力的终止,使得最后的结论令人信服。
[146]进行到阻碍终止,引出短小的尾声。尾声开始2小节是五度动机,并以缩短时值来加强发展为连续模进,最后以极强奏结束该乐章。
第二乐章
此徐缓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言,接近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充满了莫扎特罗可可的美感。它起初是贝多芬1785年在波恩写的《c大调青年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章可以看成三部曲形式,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式。这个意味深远、高贵且又哀愁的主题是由仅仅十五岁少年想出的,不能不说是非常惊人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平板,但其性质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从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成长的过程。
罗曼·罗兰曾写道:“在第一首贝多芬奏鸣曲(0p.2 No.1)的(Adagio)中,美妙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他人的,但是感情比较朴素,较少装饰,更接近于自然。各种因素明确地对比着,而不是以逐渐改变色彩来从这一种过渡到另一种,线条进行没有修饰。不只是关心,人们是否喜欢,而是注意更为正确地表达感情,而感情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假装的。”
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创造了具有大型的、概括的、轮廓的、直率的旋律,而这种旋律完全符合它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综合的宽度、幅度和力度,常常有某种严峻的、斯巴达克式的东西。乐章还表现在以(1egato)为主要标志,使演奏精致、敏锐、细腻。它的旋律安祥而柔和,充满感情的明确轮廓被清晰的节奏支撑着,表情上形成相互对照,内容上一脉相承。总之,这个乐章已经展现出贝多芬特有的悲怆美。
演奏注释
[1]开始于具有美之奥妙的F大调主要主题。这一主题是有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一部分是8小节乐段。弹奏迥音时,要注意上助音放在弱拍上。
[8]准确地弹出高音声部中的十六分休止符,其余声部保留到底,要有节奏匀称之感。
[9]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前半是属和弦的发挥,应当把低音c弹得很丰富,十六分音符进行轻盈、流利,不要用过多的踏板,高音声部的级进、下降都要有鼓涨起来的感觉。迥音可把附点分割成三个音。
[10]sf只是表示强音之意。
[13]其后半提高一个八度再现主要的乐思,但没有再现完整的乐段而只再现了用完全终止结束的后乐句,并加以变奏。二分音符F音要保留到底,可以深触键。
[14]用加重和弦的办法来代替(rinf.),以表现贝多芬怆美的世界。
[17]连接段落用新材料,并从跳出的新调d小调开始。d小调动摇不安的经过部要保留拘谨特点,每组三个三度的音型应有朗诵音调的线条,左右手的音符进行应以四重奏的形态采取应答的方式,确实而牢固地巩固音乐的根基。
[23]优美的副主题在属调c大调5小节乐句上娓娓唱出,以从属和弦开始,用完全终止结束。三十二分音符要弹得均匀、平滑、从容不迫,千万不要弹成“经过句”,要有明确的线条,与主要主题对比、联系。
[27]应当如歌,好象由大提琴奏出来一般。
[28]加固结束主题,重复结束动机,sf不必太强烈,手指尖的感觉好象深深地陷到和弦中去。
[29]动机进行变奏,它变化了三连音和延留音式的辅助音。左右手上每两个音符的音型,第一个音符应当沉重些,而第二个音符要轻巧地离键,防止进行中断的现象,整个线条听起来要象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
[31]结束和弦小节,增添了小七度音(bb),转回主调而引出再现部。低音c必须响遍全小节。
[32]小规模的变奏被优美地装饰了,在主要主题旋律上先出现十六分音符,随后出现滑音式的三连音,此时的音乐手法相当纤细、绮丽。
[37]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应尽量优雅,在节奏上确实弹出三个音符对四个音符的组合进行。
[45]注意sf产生的和声效果。
[56]一个连续不断的线条,以致听不出左右手在轮流演奏,变奏的程度越来越大,要讲究平稳的情绪。
[58]尾声,静静地结束了再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