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6_斯克里亚宾钢琴谱
佚名 网络1.善,理想,真实,在另一边的目标;
2.追求,失败而绝望,反叛神明;
3.探索内心的理想,抗议,自由;
4.为了自由的学问基础;
5.宗教。
这部奏鸣曲从形象的范围和表现手法来看还没有很突出的独创性,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的主部与副部的连接段、还有接下来的副部,都可以说是肖邦式的音乐,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他早期创作的模仿阶段以及对肖邦等的偏爱。但在乐章之间已显出作者的情绪飘忽不定;而在节奏紧迫、来势汹涌的急板之后,继之以阴惨沉重的送葬进行曲结束全曲,尤其令人感觉突然。十九世纪90年代是斯克里亚宾的哲学思想形成的时期,他读了许多哲学书,企图求得解决一些与世界观有关的问题。从青年时代始,他就探索过关于人生,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道德的标准等等问题,他常常联想到宗教和神。当然,这种盲目的探索是不会得到什么正确的结论的。当他在自己的思想的矛盾中找不到出路时,他就陷入悲观绝望的深渊之中。因此他使用了“葬礼进行曲”作为他这部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
斯克里亚宾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的如意或不如意决定着他对于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态度。斯克里亚宾沿着这样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他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他肯定一切都源于“我”,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说世界是“我的活动,我的创造,我的欲望”的结果)。
这部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f小调,9/8拍,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c小调,4/4拍,三段体。
第三乐章,急板,f小调,12/8拍,回旋曲式,A--B--A--C--A--B--A构架,斯克里亚宾说明此乐章是表现”反抗的呐喊,对神明与命运的屈服”。
第四乐章,葬礼,f小调,4/4拍,三段体,中段以圣咏来展示“拯救”。
============
亚历山大?居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18711915年)出生于俄国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1888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892年以钢琴主科毕业,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金质奖章。
在斯克里亚宾的创作中,钢琴作品尤其是奏鸣曲,在其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OP.6更是奏鸣曲中一首重要的代表作品。其彷徨与探索的情感、灵魂与情怀的表达、理想与崇高统一的艺术特征,突显出这位作曲家完美高超、独具匠心的艺术功力。
一、彷徨与探索的情感特征
奏鸣曲OP.6创作于1893年,也正是斯克里亚宾的青年时期,其创作手法与风格显示了斯克里亚宾早期的情感倾向,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迷茫、挣扎、彷徨与探求的意识倾向。
从乐曲上看,作者一开始就采用了9/8拍的形式,这种拍子具有十分宽厚的延伸感和表达空间,为全曲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其旋律主题在一种沉重而富有张力的述说中展开。第1小节为不完全小节,旋律从低音F和G两个8度和弦开始奏响,然后导入右手在8度夹音的强势中向后延伸,紧连着是两个快速的16分音符的琶音,把旋律推向高音区并迅速停止在一个强而有力的和弦上,然后再从头把这种形式进行了一次重复。这一段落虽然有一些小的处理,但通过这种重复使音乐的张力更加紧张、形象更为鲜明,这种气氛一直延伸到了第13小节,音乐在不断拉长,负重感在不断加重,使之有一种压迫、喘息感;第31小节中,四连音的出现为这种彷徨增添了更加动荡的气氛。3138小节是连续8小节的四连音,情感的涌动在这里进入了一种波动的漩流状,音乐在不断地盘旋挣脱着,四连音那种不规则的节奏,动摇着音乐逐步向一种更为巨大的波澜壮阔中涌进。乐曲进入第49小节,低声部呈示出两个8度的大跳跃,上声部则是一种坚定的3拍组合,第一拍都是强音记号的表白,这种平挂状带有强音的形式,更加重了情感迸发的能量,这种迸发在钢琴的金属质感中突现了其内在的冲击力,感觉彷徨的意味在迸发中时时被激发出来,音乐就像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向前冲击,给人以极大的振奋。在进入67小节时,调号由前边的5个升号转为3个升号,音乐的表达随着调号的改变调性也随之改变,此刻意象崭新、速度缓慢,作者在这里还特意标有用弱音踏板的提示。这里,音乐进入一种轻柔舒缓的状态之中,上声部较为平稳,下声部在8度的跳跃中还在继续连接发展着。
乐曲从89小节至最后采用了两种调号,一个是4个降号,另一个是1个降号,在音乐上呈示出的是一种高亢激动的表达,这种表达在钢琴宽阔的音域空间中进行了全面阐述,这种阐述是对生活、社会宏观的一种关注;作者把这一宏观的关注注入到音乐中,从而以一种探索的思想来表达,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汇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挖掘。
二、灵魂与情怀的表达特征
斯克里亚宾在OP.6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运用了一种平缓的形式,在灵魂的追述中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情怀。
在172187间的16小节中,作者在调性上采用3个降号来展开。在和声语汇上,运用独特的双重叠置方式把两种不同的和弦紧密叠加在一起,再把旋律高高地置于最上部进行高音区的引领。从这一段来看,由于把两种不同的和弦相叠加,形成一种缓慢而舒展的流动状态,这一音响语汇升发出一种思索而迷离的景象,仿佛是一个老者双膝跪地、双手合拢,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在默默祈祷。这一段落在上声部8度加音的和弦连接中缓缓前行,给人一种沉静深思之感;上、下声部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和弦中保持着一致,生发出一种空灵旷野般的纵深景象,这种景象以一种独特的空间向外扩张,带着独有的气氛触发出其深处的灵魂,这种灵魂的升发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浓厚起来并向上滚动。当乐曲进入188小节至该段最后结束,音乐以一种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的变化交叉,把触发出的灵魂托向顶峰。从188小节至结尾,作者用了38个小节来进行助推,在节奏型上的双重交织,与在音乐气氛上的变幻与撞击,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气流,这种气流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
三、理想与崇高统一的表现特征
乐曲进入第二段落,作者采用了2/8拍的形式,以132的速度来推进。上声部是用8度加音的和弦手法或两拍一个和弦的形态连接着;下声部用一种跨小节的3连音与8度的形式,连续滚动的方式衬托着上声部和弦的行进,这种行进是在急速翻腾中向前发展的,在钢琴的宽阔音域中,和弦与3连音的结合交织出浑厚而咆哮般的气势,这一气势不断聚积、升腾着,向着一个目标追跑,这个目标就是作者心灵深处一直追寻的圣地:在钢琴的声韵动律中激发出一种神秘而理想的景象,在快速流动中,这一景象越来越丰满、宏大,在音乐波涛般的涌动中奔驰……该乐曲结尾处用了fff,以超强的气概冲向顶峰,迸发出激情四射、万丈光芒的意象境界。
乐曲进入最后段落,作者采用了4个降号的调性来描述,在4/4拍的平均稳定节拍中展开,速度较为缓慢,以哀伤的情感诉说着,音乐进入了哀伤、肃穆的情景中。
在上声部中,作者运用符点、3连音的组合不断交替地呈示着、连接着,旋律缓慢、内在地吟唱着。这一乐章以3个声部同时展开前行,仿佛朝着一个神圣的目标缓缓进发。音乐在符点与3连音的交替前进中,抒发出真挚崇高的浪漫情怀,这一情怀是音乐进入和弦区域时,力度上安排了pppp的力度手法,用了多达30个小节来进行极为精致的刻画。在这段音乐中,理想与目标愈加清晰,升华出更为高尚、崇高的气象,把人的情怀推向旷达、宁静的境界顶峰。紧接着,音乐又进行了主题的重复,在最后的重复中,力度变化更加阔大,情感更为真切,以一种更为坚毅而深刻的气度,把音乐推入到理想而深邃的境界之中。当进入到尾部时,音乐的力度还在减弱,用了ppp的弱音,把这一景象推向了更为深远的意境之中。作者以更为全面而崇高的气度激发出人的最美的想象,这种深阔的表达,把理想与崇高进行了完美的统一,从而表达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而宽厚的意蕴。
斯克里亚宾的这首奏鸣曲以完美的手法深切地表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技巧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热爱。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厚的艺术情怀激励着人们,使之在艺术与理想的征途上不断探索和思考,从而写出更为纯美真挚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