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提琴唱谱与视奏经验
佚名 网络很多琴童从老师处得到过“一定要唱谱”的训示。昨天笔者与家长课后谈论唱谱的好处,现归纳如下,分享给大家。
第一,唱谱对视奏有帮助。对于一个八岁、学琴两年的琴童,嗓子这件与生俱来的乐器,已用了八年,可算得上熟练;而大提琴这件乐器,则只能说刚刚入门。使用嗓子来表达声音的高低和时长,比用乐器来表达,无疑更熟悉,更便捷,更得心应手。如果孩子连唱谱都磕磕巴巴唱不下来,就要求他们用琴演奏,又要读谱,又要找到相应的落指位置,还要兼顾弓子的弓速、压力、触弦点……后者怎么可能比前者做得更好呢?有些孩子(甚至家长)有“好大喜功”心态,好强逞能,希望赶紧见成效、“听响动”、用乐器把曲子演奏出来。这时家长一定要适当“勒住”这种冲动,引导孩子,告诉他们唱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道理对他们学习很多其他科目都可通用。
第二,唱谱对音乐表达有帮助。当琴童已能熟练演奏某首乐曲时,音乐表现力就成为下一个目标。这时唱谱依然是必须的,但需要给琴童提出新的要求:此时的演唱需要带有情感,表达内心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暂且不论这种理解是否贴合作者原本意图)。与上文类似,因为孩子运用嗓子歌唱比运用琴弓演奏更为熟练,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做到用演唱做出力度、速度乃至音色的变化(尽管可能未必带有高明的演唱技巧),打动自己、打动听众,就可能在下一步做到用演奏打动人们。有些明显不合逻辑的演奏,如果用嗓子唱出来,自己都会觉得奇怪,因为它们不符合语言规律。这种错误可以通过唱谱,自己发现并纠正。
第三,唱谱与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关。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唱谱路上最大的障碍是害羞:不好意思张嘴,怕自己唱得不好。这里稍微拔高一点,说些价值观层面的话题:孩子接受了几年器乐演奏训练,却仍不能解放天性、变得乐于表达,甚至还局限在“羞于表达”的围墙里,这其实是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多有调查发现音乐训练与语言能力开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未必谁因谁果),笔者大胆揣测,一个能够并愿意声情并茂讲述故事、说明事理、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人,很可能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员。内秀、害羞、讷于言辞本来未尝不是一种好品德,但在崇尚表达观点,尤其是需要快速、清晰、有说服力地传递观点的当下,表达能力就成为了一种很有现实意义的素质。
总而言之,唱谱对于学习演奏的孩子,益处太多,以上只是简单列出几条。希望家长重视,从孩子有限的练琴时间里“抠出”一些,留给这部分训练。这种付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