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定弦的技术经验
佚名 网络谈一点定弦的体会,就教于各位。我很赞同五度定弦,泛音检查,还可以补充为“泛音微调”。这在台上很实用,在舞台上双音调弦动作太大,音量也不易控制,用泛音和微调器就方便得多。
还有我发现,当五度不准时,琴的每一个音都似乎拉不准!非常难受。我想这可那是因为大提琴的音域接近人声区,可以被人耳听到的泛音最多,一旦五度不准,损失很多泛音,所以听上去音质音色都大为不同,才会有按不准音的感觉
说的对,练琴之前先要把四根弦的音准调到标准,这是一种态度,老道的提琴家,都是把音准作为第一,一首曲罢,马上核对音准,初学的更要视音准为学琴的基础。
一般用对泛音的最为简洁实用吧,弦轴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牢固,不要经常打滑,这样只需微调就可以轻松的调好音准。另外可以搭用电子调音器把音校对的十分准确。
众所周知,无论如何弦一定要首先定准。初学者可以用电子定音器来定音,但不能依赖它。实际上定音也是一种练耳的过程,如果长期使用电子定音器,对耳的听音没有帮助,不妨用口琴定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选A或D来定准一个音,另外的三个音以定准了的D或A以纯五度和弦的方式确定,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习惯,慢慢一定会习惯的。也可以一根一根的定音。但无论如何,弦轴一定要拧紧,以免拉着拉着“跑”。有时在拉琴的中途也应该试试空弦的音是否准确。采用泛音的方式定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注意:在定妥弦之后,要检查一下琴马是否移位,马脚是否与面板完全吻合。若有移动,一定要“扶正”。
我写此帖的主要所指不是定准“A”音,而是说四根弦之间的音准关系,我们都知道,由于调性等缘故,弦乐器调弦往往不是科学的纯五度,甚至不可以是绝对纯五度,否则演奏时旋律总觉得不舒服……,而相对于小提琴,这种情况在大提琴上总觉得更为明显,揣摩很长时间,才有了这些想法,所以提出来,希望做一块引玉之砖,得到更多琴友的验证……
初学来讲校音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音准的把握还不够敏锐,所以尽量要把弦定好音。但是如果到了一个阶段,就要靠耳朵和手的功夫了。音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听和摸。举个简单例子,不知道朋友们试过没有,双音2弦拉mi这个音,三弦拉空弦,是六度关系,和谐音程,找准mi这个音后,手保留不要动,拉二弦的mi和一弦的空弦,双音,你会发现,刚才我们这个貌似‘找准’了的mi其实并不准,哈哈,钢琴就不会有这问题,但是这就是弦乐的奥秘,也是弦乐的魅力所在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试验一下。
楼主的两段观点我非常赞同第一段,第二段就有些看不明白了,既然同意用泛音检查,其结果就是科学的纯5度,如何又“往往不是科学的纯5度,甚至不可以是绝对纯5度”?
音律学目前是有三种: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
和谐的基础是物理的共振原理,两个音的频率比值越简单,共振效果越强,音程就越和谐。例如同度1:1,8度1:2,5度2:3……
因此,4条弦按照纯5度调定后能够形成本身最好的共鸣,在任何把位按同把位的两条弦,理论上也是最和谐的纯5度。但因为各弦距离指板的高度有不同,琴弦按下去对其张力的改变有不同,实际音高是否准确还要靠耳朵调节。
五度相生律的规律古人就已经发现,中国古代表述为“三分损一法”。弦长是可以测量的,五度音的位置在弦长的1/3处,有效长度是整条弦长度的2/3即三分损一(张力变化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弦越短震动频率越快,因此频率也是可以计算的:五度音的频率是根音频率乘以3/2
七声音阶的构成采用的是根音加5个递加的五度音和一个从根音向下的五度音(即四度音)。纯律的音阶构成是在五度音基础上增加了三度音的比值。
我们将五度继续相生下去,会产生出全部的变化音。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变化音归集到8度内的12个音名之中时,会发现这些变化音并不在两个大二度的正中间,产生出12个音以后继续相生下去,甚至发生同音名的音不同音高!这是五度相生律的不合理之处。好在我们并不需要它无休止地相生下去,对于不同的调也是采用相对不同的根音。五度相生律产生的半音相对于上下两个本位音,有大半音和小半音的问题,而小半音对于本位音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导音由不稳定向稳定的“解决”构成音乐的动力。这正是弦乐的魅力!
从古代到现代作曲的演变,显著的变化是半音和转调的应用,为适应这种需要,才有了十二平均律,将半音音程定义为2的12次开方,(其中“2”是根音频率的2倍,是高8度的音),所以按照十二平均律定音的钢琴的半音、5度音、N度音(8度除外)都不是和谐共鸣基础上的准确音,它只是一种折衷调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