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新手入门教学演奏辅助用具之我见
佚名 网络一位“大提琴新人”在买第一把琴时,往往会一站式购齐大提琴的“基本套装”,其中一般包括琴、弓、琴套、松香、防滑地垫几位。有心人还会发现,网上有节拍器、校音器、弱音器、狼音器、握弓器、直弓器、把位贴等各色演奏教学辅助用具在售,令人目眩。其中哪些是必要的?应该用于哪个环节?如何使用?有何讲究?这可能是很多学琴者的常见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虽然零碎,但很基础,值得先行讲解;作为老师,我往往会在启蒙课上就给学生做好“科普”。但我也遇到过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他们显然对这些小物件(甚至其中必须每天使用的那些)毫无了解,令我略感惊讶。
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分享一些我关于这些辅助用具的观点。请看官注意:这些仅是观点,是我的一面之词,仅供参考。
一、节拍器
一个必备指数10颗星的装备。
手机上可下载APP,且可用。
音准和节奏是演奏质量的两大支柱。节奏不稳类似于说话忽快忽慢,或出现不合理的停顿、启动,这有时候比四声不准、读错别字,更让人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节拍器类似于田字格本,给每个音在时间维度上设置框架,建立规矩。我们经常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1.用每分钟80拍的节奏练习一弓4个音的音阶,用60拍的速度练习一弓8个音
2.用每分钟90拍的节奏练习这条曲目,逐渐把速度提升至120
3.全曲速度保持一致,不要“欺软怕硬”,在容易段落拉到100,在困难段落缩回80;要做到“环球同此凉热”,如果不能都做到100,就统一都用80
对于初学琴的学生,老师应该对每一项作业都规定出清晰的节拍要求。
二、校音器
一个必备指数10颗星的装备。
手机上可下载APP,但我不太放心,所以一般还是用机器。
校音器主要用于调弦。它的反应没有那么敏捷,不大可能用它来跟随演奏,辨别每个音是否准确。
乐器跑弦带来的练琴效率低下,在初学者群体中杀伤力极大。一种情况是,学琴者知道弦跑了,但不知道怎么调,造成“抱歉老师,这周三弦跑了,后两天没练琴”的境况;另一种情况更加危险,学琴者不知道弦跑了(尤其是跑得不多的情况,更为隐蔽而阴险),继续强行练习,这样的后果,要么是让耳朵在错误的音准环境中浸泡许久,要么是听出不准但莫名其妙,调整左手的把位,形成错误的动作习惯。
初学者可以用带有左右摇摆的指针式的校音器,最直观,方便操作;有一定程度的演奏者可以用音叉,更能锻炼耳朵。
练琴之前要对音,这应该是所有演奏者的条件反射;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孩子拧紧弓子就作势要演奏作品,让我很惊讶。另外,对于琴童家庭而言,家长在孩子学琴半年后还不会调弦,我也不太能理解。
三、弱音器
必备指数稍低;如果演奏员参加乐团,则是必备的。
弱音器有挂在弦上(圆形和弧形)、夹在琴码上(金属或橡胶)等多种式样,弱音效果不同。像梳子一样夹在琴码上的弱音器,效果很强,可以让琴声变得非常小,我想主要用于深夜练琴而不扰邻,但使用不当可能损伤琴码;挂在弦上的弱音器,方便摘戴,但弱音效果并不太强,且摘下悬挂时可能造成杂音。
我小时曾有一段时间喜欢戴着弱音器演奏,因为感觉它可以平滑掉演奏中毛茬一般的噪音,让声音更干净。但这明显是自欺欺人。
四、把位贴
关于把位贴的争议比较多,支持和反对者都不少,我听到过很多比较极端的例子,如“你若贴着把位贴就不要找我学琴”等。抵制者往往嘲讽支持者土法炼钢、不够正规、钻营捷径,而支持者则反击对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试图一蹴而就。
我个人的观点是:
1.把位贴是个有用的东西,也有副作用,关键要看使用者的方法。
2.它的主要副作用,无非是学琴者容易对其依赖,养成用眼睛找音准的习惯:为保证音准,时刻回头看着左手。然而,不用把位贴但依然习惯于回头看手的学琴者,大有人在。所以把罪责归于把位贴,恐怕多少有些冤枉。关键是,老师应该给学生塑造“用眼睛找音准,属于初级阶段行为,要尽快摆脱”的价值观。
3.把位贴是给家长或监督者用的。人的音准概念基本形成于年少时;如果在一定年龄前没有把耳朵练准,年龄更长后,就委实难以再练准了。所以家长为难“我们听不出孩子演奏的音到底准不准”,并非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帮助家长,使他们有办法更容易地实现监督、成为老师在练琴冲程中的帮手,其实是非常重要且正确的事情。
4.有了把位贴,监督者好歹能看出手指是落在了格子上还是格子间,能起到一定校正作用。当然,这样一来,监督者会发现自己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心态也大大崩溃,因为他们会突然发现,演奏者有大量音按在了奇怪的地方。不过,“监督者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且经常会面临崩溃”,这本来就是常识;只不过它仿佛未被足够普及,使部分琴童家长大大低估了此处的艰辛。这个问题就不在这里展开讲了。
5.如果坚持不用这种监督工具,让孩子一直听着自己不准的演奏,直至对此熟视无睹、“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甚至毁掉耳朵,难道这样的教学法就正规而高效了?
6.除了第2条中所说,使用把位贴还有些其他的潜在问题:
1)有人用厚胶布自制把位贴,导致大提琴变成了有“品”的吉他,可以用左手偷偷摸出位置,造成偷懒;或者使琴弦卡在了比较高的音上,例如按下A弦1指si,弦却卡在或振动打在A弦4指re的位置,造成错音或杂音;
2)有人用薄胶布自制把位贴,粘贴不牢,导致胶布移位,误导把位,养成错误手型;或者胶布翘起,在琴弦振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演奏,形成了杂音;
3)有人用涂改液在指板上标注把位,孩子练琴后陶醉地吃手,导致中毒;
4)有人购买现成的把位贴,无奈琴(尤其是儿童琴)的尺寸不标准,所以按照把位贴演奏的音也不准。
由此观之,把位贴确实是个比较麻烦的东西,不过最考验的是老师的判断能力。写到此处之时,一位武汉的大提琴老师在微信上问我是否给学生用把位贴,我只能给出一个没什么信息量的回复:有人用,有人不用;有时用,有时不用。
五、防滑地垫、琴腿、琴凳
在我学琴的时候,老师严格要求把地垫系在椅子的左前腿,甩向两个椅子腿的中垂线。因为演奏时,琴的方位是琴头在左上后方,琴腿在右下前方。这样安排地垫的方向,琴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地垫重合,不容易移位,把琴拉“跑偏”。鉴于二十多年间,人的生理构造和大提琴的演奏原理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所以这件事应该变化不大。因此,我对于那些把地垫系在右前腿的演奏者确实充满好奇。
地垫长度应该有严格要求,不要随意调整。这也是我不太建议初学者使用吸附在地上的无绳式地垫的原因,因为难以找到精确、固定的位置。椅子的高度和琴腿的长度也不应随意调整。如果这三项参数不能确定,那么初学者就很难形成固定的持琴姿势,今天高一点,明天低一点,把位也就很难形成习惯。
六、琴弓和松香
有些学琴者把琴弓绷得太紧,弓杆竟然上凸,真的“弓”型,请不要那么做。
松香每次练琴前都要打。
每隔一段时间要擦一次琴,不要让松香、汗水、潮气在琴的表面结垢,尤其要注意指板和琴码之间部分的琴弦,需保持清洁。
七、握弓器和直弓器
没有用过,也没有见任何真人用过,不太好评论。
唐僧完毕,祝大家假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