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乱弹》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河北乱弹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佚名 网络 河北乱弹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于顺治末年,分东西两路。剧目丰富,班社众多,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行当与表演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乱弹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蜚声燕赵艺坛。
中文名: 河北乱弹
类 型: 地方戏曲剧种
流行地区: 河北
产生年代: 顺治末年
代表人物: 聂宝德
代表作品: 《临潼山》
简介
河北乱弹是中国河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它历史悠久.是中国戏剧团里的一朵奇葩。
“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明代至清初,陕西
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于康熙四十六年秋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当地的戏曲,写有一首《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诗意是:这里的蒲州梆子曾为皇帝演出过,要不是今天亲到剧场一观,真难相信如此精彩。葵娃这个伶人的台步,走得无人敢比,吸引得艺徒们就像到邯郸学步一样向她学习。)
历史沿革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河北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l954年威县乱弹剧团还请回老艺人,排演了《临潼山》,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令人惋惜的是,河北省仅有一个乱弹剧团(威县乱弹剧团),也因故于1983年改唱豫剧。
乱弹之乡
综述
藁城市常安镇北周卦村,是远近闻名的戏曲剧种“乱弹”之乡。全村千余人家,几乎家家懂“乱弹”艺术,聂纪林一家几代人代代唱“乱弹”,有的一家父子几人同台演出。北周卦乱弹剧团坚持了200多年,长盛不衰。
形成
乱弹作为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北周封乱弹老艺人早年回忆,小时听老人们讲,该村乱弹戏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0多年前,村民聂洛鲁、樊洛顺二人在村里主持成立“子弟会”(乱弹戏班前身),有演员40多名(包括乐队)。当初没有戏箱(服装、道具),每逢演出多租凭本县黄家庄、晋县赵兰庄、无极县七级村的戏箱。1921年,北周卦板会(管理搭戏台台板的组织)添制了一部分服装道具,从此“子弟会”开始租用“板会”的戏箱。1926年(虎年),北周卦戏班参加了石家庄郊区东简良、西简良、南简良圆经大会。会上12台戏对唱,声势浩大,北周卦乱弹名噪一时。1929年,戏班一分为二,住村东片的为“同乐会”,住在西片的班名为“义合会”。“同乐会”主管人是王洛生和王洛尊,“义合会”主管人是杜洛润(乳名二瓦罐)。“义合会”乐队人员多,演员少,为培养新人,“义合会”成立了戏坊(即戏校)。由于该戏班年轻人居多,故习惯称之为“小班”,“同乐会”为“老班”。
经过两年的苦练,“小班”与“老班”的演出技艺不分伯仲,1933年、1937年“小班”、“老班”分别集资购制了戏箱。为此,两个班每年冬、春两季都在本地及附近县乡村进行营业性演出,足迹遍及晋县、赵县、宁晋、栾城、元氏、高邑、井陉、获鹿、正定、新乐、无极、束鹿等地,也曾多次在石家庄同庆、新新两大剧院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演出活动逐渐减少,日本投降后才开始恢复,但是乱弹真正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是在解放以后。
发展现状
1949年12月,藁城县人民政府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间艺术,决定将两个戏班组织起来,以此为骨干成立了县“兴华乱弹剧团”。1954年又改为“日新乱弹剧团”,并实行了分红制,由北周卦村的聂英俊任团长。1955年3月,石家庄地区所有民间剧团进行了登记,“日新乱弹剧团”改名为“藁城县乱弹剧团”。
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乱弹剧团,逐步走向正规,组织机构开始健全。由原来的分红制改为薪金制,其体制属集体性质。这一时期,剧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为改变落后的舞台设施,县里为剧团购置了“五蟒”、“五靠”的全套戏箱和崭新的台幕。省文化局为扶持这一古老的剧种,也多次给予资助。为提高演员素质和演出水平,县文化科还选派了县评剧团优秀演员为艺术指导。全团人员在两位教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技艺提高很快,不到两年时间,先后排练出新的剧目《岳飞传》、《烈火扬州》、《文天祥》、《挑女婿》等十出戏。为填补乱弹文乐轻音的不足,在原有乐器的基础上,又新添了板胡、二胡、三弦和琵琶等乐器。新上演的剧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特别是《岳飞传》、《文天祥》两剧,县委还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干部当作一项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组织观看,《反五关》一剧在县人民礼堂演出时,每天两场,连续演出半月有余,场场座无虚席。
藁城县乱弹剧团成为当时石家庄地区该剧种惟一的专业团体。剧团聚集了一大批本地及由外地聘请来的名家。有颇受群众欢迎的武生演员张平楼、二花脸演员孙志华、女刀马旦演员彭荣盛(艺名丑闺女)和素有“南北二鼓”之称的北鼓许喜贵、南鼓奎子(邢台地区),以及饶有名气的笛师张增考。1958年5月该团参加了石家庄地区职业剧团汇演,参演剧目《烈火扬州》荣获锦旗一面。1959年3月,参加了石家庄地区青年演员汇演,演出剧目《马武取洛阳》荣获演出二等奖,并颁发了奖匾。
1960年“三县合一”,精简城市(县)人口,“藁城县乱弹剧团”于当年9月26日被砍掉,全团人员下放到藁城系井农场参加生产劳动。1961年剧团在系井农场解散。剧团主要艺术骨干回到故里,自发成立了北周卦乱弹剧团,每年逢年过节、庙会、农闲季节组台演出。
1966年“文革”开始,乱弹剧团服装道具被查封。北周卦村的艺人们用古老的剧种排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以及符合当时政治气氛的自编自演的《三把钥匙》、《审椅子》、《齐风光》等新编剧,在当地演出。期间还经常处出到赵县、栾城、无极等县或驻军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197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周卦乱弹又活跃在当地农村文化艺术舞台上,常年应邀外出演出,足迹遍及周边县、乡、村,使乱弹这一古老的剧种得以承传、发扬。
乱弹艺术传人
北周卦乱弹之所以得以生存和发展,除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路线的指引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外,还与几代“乱弹”精英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对该艺术执著的追求分不开。据收集掌握的资料,北周卦村乱弹艺人可上推六代传人。
第一代以聂宝德为代表。由于他经常五更起身苦练基本功,被称为“聂老早”,并以此为艺名,他饰演曹操,把人物演活了,被人称为“活曹操”。在井陉、获鹿一带观众给他编了个顺口溜:“奸白脸聂老早,纵着肩端着袍,地地道道像奸曹,吓得小孩裤子尿”。有次演出之后,演员们被群众叫到家中吃饭,惟独聂老早没人招待,说他是奸臣,太坏了。
第二代以曹洛贵为代表。曹洛贵生于1882年,卒于1942年,拜师聂宝德,绰号“获鹿红”,应工红生、胡生。他表演逼真,在获鹿演出,总是博得满堂喝彩,“获鹿红”由此而得名。
第三代以王洛尊、刘洛会、刘爱物、何计顺为代表。王洛尊,乳名“小福子”,绰号“唱不够“。16岁本村乱弹老艺人皮洛新为师,习学花旦,18岁登台演出,晚年改演丑角。演花旦时,扮相俏丽,表演细腻,感情逼真,他表演的《小放牛》和《顶灯》等剧目在“七七”事变前曾风靡一时。晚年扮演丑角,口齿清晰利落,表演幽默风趣。
刘洛会,乳名“窝狗”,应工胡子生。他聪明过人,吹打做唱无所不精,扮演武戏角色干净明朗,富有节奏。扮演文戏角色显得生动、富有情感。他记忆力极强,会表演70多出戏,每出戏的音乐都会伴奏,是剧团中行当最齐全的艺术高人。
刘爱物,绰号“对眼胡子生”,在元氏、正定、无极、晋县一带享有盛名,观众称“北周卦乱弹剧团有个对眼胡子生,这样的把式真是沾(好的意思)”。
何计顺,绰号“穷毛”,隆尧县人,老年在北周卦村搭班唱戏,收徒弟40余人。
第四代以聂玉亭为代表。聂玉亭,别名“聂合堂”,乳名“浑闺女”,绰号“小麻子”。幼年学大生(须生)兼演丑行。他嗓音浑厚圆润,做戏极好,既能演以唱取胜的唱功戏,又能演诙谐幽默的帮工戏,以干净利落,诙谐幽默的表演闻史于方圆百里。
第五代以齐领镯、张小梅(女)、彭荣盛(女)为代表。齐领镯,工大生。自幼随邢台班习艺。20世纪50年代先后参加过巨鹿、隆尧乱弹剧团,后加入藁城乱弹剧团,其唱念基本功扎实,声韵纯真,咬字清晰,深受巨鹿、隆尧、柏乡、藁城、赞皇、高邑一带乱弹艺人的赞赏,观众也对其对表演艺术大加赞誉,为北周卦乱弹剧团后起之秀。
彭荣盛,艺名“丑闺女”,晋州彭家庄人。自幼跟姨夫刘兰子(北周卦村人)习艺,应工刀马花旦,20世纪50年代参加藁城县乱弹剧团。60年代初常在北周卦乱弹剧团搭班演戏,她功底坚实,武打酣犷泼辣,做唱于一身,是当地很有影响的武旦坤角。
张小梅,是藁城县乱弹剧团的第一代坤旦演员,工花旦兼彩旦,以花旦见长,表演活泼自如,身段潇洒,二目传情,深为观众喜爱。
第六代以刘香俊(女,工青衣)和聂九凤(女,工花旦)为代表。她们嗓子好,表演时把握人物性格准,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坤角演员。北周卦乱弹作为民间传统剧种经历了200多年的传承,虽然部分老演艺传人已相继谢世,但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葩,仍在当地繁衍,成为活跃农村文化娱乐的一大艺术宝贵财富。
中文名: 河北乱弹
类 型: 地方戏曲剧种
流行地区: 河北
产生年代: 顺治末年
代表人物: 聂宝德
代表作品: 《临潼山》
简介
河北乱弹是中国河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它历史悠久.是中国戏剧团里的一朵奇葩。
“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明代至清初,陕西
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于康熙四十六年秋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当地的戏曲,写有一首《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诗意是:这里的蒲州梆子曾为皇帝演出过,要不是今天亲到剧场一观,真难相信如此精彩。葵娃这个伶人的台步,走得无人敢比,吸引得艺徒们就像到邯郸学步一样向她学习。)
历史沿革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河北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l954年威县乱弹剧团还请回老艺人,排演了《临潼山》,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令人惋惜的是,河北省仅有一个乱弹剧团(威县乱弹剧团),也因故于1983年改唱豫剧。
乱弹之乡
综述
藁城市常安镇北周卦村,是远近闻名的戏曲剧种“乱弹”之乡。全村千余人家,几乎家家懂“乱弹”艺术,聂纪林一家几代人代代唱“乱弹”,有的一家父子几人同台演出。北周卦乱弹剧团坚持了200多年,长盛不衰。
形成
乱弹作为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北周封乱弹老艺人早年回忆,小时听老人们讲,该村乱弹戏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0多年前,村民聂洛鲁、樊洛顺二人在村里主持成立“子弟会”(乱弹戏班前身),有演员40多名(包括乐队)。当初没有戏箱(服装、道具),每逢演出多租凭本县黄家庄、晋县赵兰庄、无极县七级村的戏箱。1921年,北周卦板会(管理搭戏台台板的组织)添制了一部分服装道具,从此“子弟会”开始租用“板会”的戏箱。1926年(虎年),北周卦戏班参加了石家庄郊区东简良、西简良、南简良圆经大会。会上12台戏对唱,声势浩大,北周卦乱弹名噪一时。1929年,戏班一分为二,住村东片的为“同乐会”,住在西片的班名为“义合会”。“同乐会”主管人是王洛生和王洛尊,“义合会”主管人是杜洛润(乳名二瓦罐)。“义合会”乐队人员多,演员少,为培养新人,“义合会”成立了戏坊(即戏校)。由于该戏班年轻人居多,故习惯称之为“小班”,“同乐会”为“老班”。
经过两年的苦练,“小班”与“老班”的演出技艺不分伯仲,1933年、1937年“小班”、“老班”分别集资购制了戏箱。为此,两个班每年冬、春两季都在本地及附近县乡村进行营业性演出,足迹遍及晋县、赵县、宁晋、栾城、元氏、高邑、井陉、获鹿、正定、新乐、无极、束鹿等地,也曾多次在石家庄同庆、新新两大剧院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后,演出活动逐渐减少,日本投降后才开始恢复,但是乱弹真正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是在解放以后。
发展现状
1949年12月,藁城县人民政府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间艺术,决定将两个戏班组织起来,以此为骨干成立了县“兴华乱弹剧团”。1954年又改为“日新乱弹剧团”,并实行了分红制,由北周卦村的聂英俊任团长。1955年3月,石家庄地区所有民间剧团进行了登记,“日新乱弹剧团”改名为“藁城县乱弹剧团”。
1958年,经过整风后的乱弹剧团,逐步走向正规,组织机构开始健全。由原来的分红制改为薪金制,其体制属集体性质。这一时期,剧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为改变落后的舞台设施,县里为剧团购置了“五蟒”、“五靠”的全套戏箱和崭新的台幕。省文化局为扶持这一古老的剧种,也多次给予资助。为提高演员素质和演出水平,县文化科还选派了县评剧团优秀演员为艺术指导。全团人员在两位教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技艺提高很快,不到两年时间,先后排练出新的剧目《岳飞传》、《烈火扬州》、《文天祥》、《挑女婿》等十出戏。为填补乱弹文乐轻音的不足,在原有乐器的基础上,又新添了板胡、二胡、三弦和琵琶等乐器。新上演的剧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特别是《岳飞传》、《文天祥》两剧,县委还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干部当作一项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组织观看,《反五关》一剧在县人民礼堂演出时,每天两场,连续演出半月有余,场场座无虚席。
藁城县乱弹剧团成为当时石家庄地区该剧种惟一的专业团体。剧团聚集了一大批本地及由外地聘请来的名家。有颇受群众欢迎的武生演员张平楼、二花脸演员孙志华、女刀马旦演员彭荣盛(艺名丑闺女)和素有“南北二鼓”之称的北鼓许喜贵、南鼓奎子(邢台地区),以及饶有名气的笛师张增考。1958年5月该团参加了石家庄地区职业剧团汇演,参演剧目《烈火扬州》荣获锦旗一面。1959年3月,参加了石家庄地区青年演员汇演,演出剧目《马武取洛阳》荣获演出二等奖,并颁发了奖匾。
1960年“三县合一”,精简城市(县)人口,“藁城县乱弹剧团”于当年9月26日被砍掉,全团人员下放到藁城系井农场参加生产劳动。1961年剧团在系井农场解散。剧团主要艺术骨干回到故里,自发成立了北周卦乱弹剧团,每年逢年过节、庙会、农闲季节组台演出。
1966年“文革”开始,乱弹剧团服装道具被查封。北周卦村的艺人们用古老的剧种排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以及符合当时政治气氛的自编自演的《三把钥匙》、《审椅子》、《齐风光》等新编剧,在当地演出。期间还经常处出到赵县、栾城、无极等县或驻军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197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周卦乱弹又活跃在当地农村文化艺术舞台上,常年应邀外出演出,足迹遍及周边县、乡、村,使乱弹这一古老的剧种得以承传、发扬。
乱弹艺术传人
北周卦乱弹之所以得以生存和发展,除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路线的指引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外,还与几代“乱弹”精英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对该艺术执著的追求分不开。据收集掌握的资料,北周卦村乱弹艺人可上推六代传人。
第一代以聂宝德为代表。由于他经常五更起身苦练基本功,被称为“聂老早”,并以此为艺名,他饰演曹操,把人物演活了,被人称为“活曹操”。在井陉、获鹿一带观众给他编了个顺口溜:“奸白脸聂老早,纵着肩端着袍,地地道道像奸曹,吓得小孩裤子尿”。有次演出之后,演员们被群众叫到家中吃饭,惟独聂老早没人招待,说他是奸臣,太坏了。
第二代以曹洛贵为代表。曹洛贵生于1882年,卒于1942年,拜师聂宝德,绰号“获鹿红”,应工红生、胡生。他表演逼真,在获鹿演出,总是博得满堂喝彩,“获鹿红”由此而得名。
第三代以王洛尊、刘洛会、刘爱物、何计顺为代表。王洛尊,乳名“小福子”,绰号“唱不够“。16岁本村乱弹老艺人皮洛新为师,习学花旦,18岁登台演出,晚年改演丑角。演花旦时,扮相俏丽,表演细腻,感情逼真,他表演的《小放牛》和《顶灯》等剧目在“七七”事变前曾风靡一时。晚年扮演丑角,口齿清晰利落,表演幽默风趣。
刘洛会,乳名“窝狗”,应工胡子生。他聪明过人,吹打做唱无所不精,扮演武戏角色干净明朗,富有节奏。扮演文戏角色显得生动、富有情感。他记忆力极强,会表演70多出戏,每出戏的音乐都会伴奏,是剧团中行当最齐全的艺术高人。
刘爱物,绰号“对眼胡子生”,在元氏、正定、无极、晋县一带享有盛名,观众称“北周卦乱弹剧团有个对眼胡子生,这样的把式真是沾(好的意思)”。
何计顺,绰号“穷毛”,隆尧县人,老年在北周卦村搭班唱戏,收徒弟40余人。
第四代以聂玉亭为代表。聂玉亭,别名“聂合堂”,乳名“浑闺女”,绰号“小麻子”。幼年学大生(须生)兼演丑行。他嗓音浑厚圆润,做戏极好,既能演以唱取胜的唱功戏,又能演诙谐幽默的帮工戏,以干净利落,诙谐幽默的表演闻史于方圆百里。
第五代以齐领镯、张小梅(女)、彭荣盛(女)为代表。齐领镯,工大生。自幼随邢台班习艺。20世纪50年代先后参加过巨鹿、隆尧乱弹剧团,后加入藁城乱弹剧团,其唱念基本功扎实,声韵纯真,咬字清晰,深受巨鹿、隆尧、柏乡、藁城、赞皇、高邑一带乱弹艺人的赞赏,观众也对其对表演艺术大加赞誉,为北周卦乱弹剧团后起之秀。
彭荣盛,艺名“丑闺女”,晋州彭家庄人。自幼跟姨夫刘兰子(北周卦村人)习艺,应工刀马花旦,20世纪50年代参加藁城县乱弹剧团。60年代初常在北周卦乱弹剧团搭班演戏,她功底坚实,武打酣犷泼辣,做唱于一身,是当地很有影响的武旦坤角。
张小梅,是藁城县乱弹剧团的第一代坤旦演员,工花旦兼彩旦,以花旦见长,表演活泼自如,身段潇洒,二目传情,深为观众喜爱。
第六代以刘香俊(女,工青衣)和聂九凤(女,工花旦)为代表。她们嗓子好,表演时把握人物性格准,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坤角演员。北周卦乱弹作为民间传统剧种经历了200多年的传承,虽然部分老演艺传人已相继谢世,但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葩,仍在当地繁衍,成为活跃农村文化娱乐的一大艺术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