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戏曲知识

频道主页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佚名  网络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唐山师范学院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评剧参与其中。
  中文名:评剧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宝坻区、滦南县、沈阳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51
  保护单位1:中国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保护单位2:北京刘秀荣评剧团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名称由来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评剧”名称的由来,说法不尽统一,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员李金顺所起。另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李大钊所起。因当时作为小剧种的评剧刚走进城市舞台时,与国家大戏京剧均称为“平剧”,引起京剧班主的忌妒,他们便挑拨武戏演员闹事。后来,时在报界工作的李大钊出面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在“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宇。他说,京剧是国家大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个“言"宇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
  也有观点认为,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还有观点认为,是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
  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
  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年)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光绪七年(1881年)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筱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魏荣元、马泰、张德福、陈少舫、席宝坤、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鑫艳玲等;天津评剧院,著名演员有鲜灵霞、刘翠霞、六岁红、莲小君、李福安等;哈尔滨评剧院,著名演员有喜彩苓、刘小楼等。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
  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长春评剧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像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角称“上装”,丑角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角)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等行当。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唱腔发展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其特点是多从头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反调慢板,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六小节,每句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四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当有时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
  流水板,有板无眼,生、旦共用,其待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又可分紧打慢唱,慢打紧唱等形式。
  尖板,无板无眼,系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过门与锣鼓仍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建国后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观力。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
评剧简谱[见皇姑]秦香莲/秦香莲唱段

评剧简谱[见皇姑]秦香莲/秦香莲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人面桃花]全剧曲谱

评剧简谱[人面桃花]全剧曲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焦裕禄选段

评剧简谱[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焦裕禄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哭一声二丫头寿命短]杨三姐告状/杨母唱段

评剧简谱[哭一声二丫头寿命短]杨三姐告状/杨母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采桑叶]刘巧儿选段

评剧简谱[采桑叶]刘巧儿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小女婿【鸟入林】韩少云演唱

评剧小女婿【鸟入林】韩少云演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小桥送线]刘巧儿刘巧儿唱段

评剧简谱[小桥送线]刘巧儿刘巧儿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三春杨柳]人面桃花/崔护唱段

评剧简谱[三春杨柳]人面桃花/崔护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千山万水来京城]选自/秦香莲/正调慢板

评剧简谱[千山万水来京城]选自/秦香莲/正调慢板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小河流水]小女婿》杨香草/女/唱段

评剧简谱[小河流水]小女婿》杨香草/女/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报花名]花为媒选段、琴谱

评剧简谱[报花名]花为媒选段、琴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琵琶词]秦香莲/秦香莲唱段

评剧简谱[琵琶词]秦香莲/秦香莲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未曾说话笑脸扬]打狗劝夫选段

评剧简谱[未曾说话笑脸扬]打狗劝夫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曲江池上独自赏春天]无双传/王仙客唱段

评剧简谱[曲江池上独自赏春天]无双传/王仙客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评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评剧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戏曲知识

评剧简谱[劝嫂娘]包公赔情选段

评剧简谱[劝嫂娘]包公赔情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小女婿/杨香草/女/唱段

评剧简谱[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小女婿/杨香草/女/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绣红旗]江姐/选段、青松制谱版

评剧简谱[绣红旗]江姐/选段、青松制谱版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满园春色艳阳天]乾坤带选段

评剧简谱[满园春色艳阳天]乾坤带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一枝梅]评剧玉堂春选段

评剧简谱[一枝梅]评剧玉堂春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御河桥选段

评剧简谱[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御河桥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巧儿我采桑叶]刘巧儿/刘巧儿唱段

评剧简谱[巧儿我采桑叶]刘巧儿/刘巧儿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劝广清]夺印/何文进唱段

评剧简谱[劝广清]夺印/何文进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欢笑一堂喜气浓]评剧/花为媒/选段、对唱

评剧简谱[欢笑一堂喜气浓]评剧/花为媒/选段、对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大堂]谢瑶环选段

评剧简谱[大堂]谢瑶环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洞房中]凤还巢选段

评剧简谱[洞房中]凤还巢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花为媒]开幕曲

评剧简谱[花为媒]开幕曲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人常说景颇山上]戴诺选段

评剧简谱[人常说景颇山上]戴诺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人常说景颇山上云雾深]黛诺/黛诺/女/唱段

评剧简谱[人常说景颇山上云雾深]黛诺/黛诺/女/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听那人讲一遍]评剧祥林嫂选段

评剧简谱[听那人讲一遍]评剧祥林嫂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定情]小女婿选段

评剧简谱[定情]小女婿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下离井台用目瞧]井台会/李三娘/旦/唱段

评剧简谱[下离井台用目瞧]井台会/李三娘/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一闻此言大吃一惊]杜十娘/杜薇/旦/唱段

评剧简谱[一闻此言大吃一惊]杜十娘/杜薇/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珍珠衫选段

评剧简谱[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珍珠衫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张五可用目瞅]花为媒/张五可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张五可用目瞅]花为媒/张五可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无限的悲怀我的柔肠百转]白蛇传/白素贞/旦/唱段

评剧简谱[无限的悲怀我的柔肠百转]白蛇传/白素贞/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蒙嫂娘十八年将弟抚养]包公赔情/包拯/净/唱段

评剧简谱[蒙嫂娘十八年将弟抚养]包公赔情/包拯/净/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红军不怕远征难]评剧金沙江畔选段

评剧简谱[红军不怕远征难]评剧金沙江畔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格登取宝]评剧金沙江畔选段

评剧简谱[格登取宝]评剧金沙江畔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老爷容我禀实情]珍珠衫选段

评剧简谱[老爷容我禀实情]珍珠衫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李三娘打水]井台会一折

评剧简谱[李三娘打水]井台会一折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小酸枣]金沙江畔/金秀唱段

评剧简谱[小酸枣]金沙江畔/金秀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刘姥姥骑毛驴眉开眼笑]刘姥姥选段

评剧简谱[刘姥姥骑毛驴眉开眼笑]刘姥姥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劝一劝驸马爱婿]打金枝选段

评剧简谱[劝一劝驸马爱婿]打金枝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问君王]杨八姐游春/佘太君唱段

评剧简谱[问君王]杨八姐游春/佘太君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劝万岁你莫要动真气]打金枝/国母/旦/唱段

评剧简谱[劝万岁你莫要动真气]打金枝/国母/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夸马]现代戏/会计姑娘选段

评剧简谱[夸马]现代戏/会计姑娘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春香传]第三幕 爱歌

评剧简谱[春香传]第三幕 爱歌

评剧唱谱

评剧收租院《黑沉沉的地,黑沉沉的天》曲谱

评剧收租院《黑沉沉的地,黑沉沉的天》曲谱

地方戏谱

评剧简谱[大堂]绣鞋记选段

评剧简谱[大堂]绣鞋记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凤还巢]第十二场

评剧简谱[凤还巢]第十二场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一见蓝衫吃一惊]桃花庵/陈妙禅/旦/唱段

评剧简谱[一见蓝衫吃一惊]桃花庵/陈妙禅/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黑鱼嘴冷风凄凄湖水寒]夺印选段

评剧简谱[黑鱼嘴冷风凄凄湖水寒]夺印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雪下红梅]血溅乌纱/选段、伴奏谱

评剧简谱[雪下红梅]血溅乌纱/选段、伴奏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大堂控诉]绣鞋记张春莲唱段

评剧简谱[大堂控诉]绣鞋记张春莲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我闻听此言如刀割心]六月雪/窦娥[旦/唱段

评剧简谱[我闻听此言如刀割心]六月雪/窦娥[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莫负今宵]谢瑶环选段

评剧简谱[莫负今宵]谢瑶环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拜寿行路]花为媒选段

评剧简谱[拜寿行路]花为媒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秦香莲/包拯唱段

评剧简谱[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秦香莲/包拯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这几天随红军渡过金沙江]金沙江畔/珠玛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这几天随红军渡过金沙江]金沙江畔/珠玛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今别离]胡风汉月选段

评剧简谱[今别离]胡风汉月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叹岁月似流水转眼而过]清风亭选段

评剧简谱[叹岁月似流水转眼而过]清风亭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琼莲我囚在了黑石牢间]张羽煮海/琼莲/旦/唱段

评剧简谱[琼莲我囚在了黑石牢间]张羽煮海/琼莲/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千里奔波]三春杨柳选段

评剧简谱[千里奔波]三春杨柳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受尽了折磨盼重圆]无双传无双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受尽了折磨盼重圆]无双传无双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从东庄到西庄我到处把你找]夺印烂菜花/女/唱段

评剧简谱[从东庄到西庄我到处把你找]夺印烂菜花/女/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数九隆冬雪花飘]井台会选段

评剧简谱[数九隆冬雪花飘]井台会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店家托灯前引路]马寡妇开店选段

评剧简谱[店家托灯前引路]马寡妇开店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血债要用血来偿]红灯记选段

评剧简谱[血债要用血来偿]红灯记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杨三姐未曾说话悲悲切切]杨三姐告状/杨三娥/旦/唱段

评剧简谱[杨三姐未曾说话悲悲切切]杨三姐告状/杨三娥/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满面含羞启朱唇]王少安赶船/张翠娥/旦/唱段

评剧简谱[满面含羞启朱唇]王少安赶船/张翠娥/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三春杨柳黄莺唱]人面桃花/崔护/生/唱段

评剧简谱[三春杨柳黄莺唱]人面桃花/崔护/生/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黑鱼嘴]夺印选段

评剧简谱[黑鱼嘴]夺印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见厅长]杨三姐告状/杨三姐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见厅长]杨三姐告状/杨三姐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忽听得谯楼上二更二点]蝴蝶杯选段

评剧简谱[忽听得谯楼上二更二点]蝴蝶杯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太阳出来红似火]杨三姐告状选段

评剧简谱[太阳出来红似火]杨三姐告状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我的爹他不该包办婚姻]刘巧儿/女/唱段

评剧简谱[我的爹他不该包办婚姻]刘巧儿/女/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罗汉钱]第一场

评剧简谱[罗汉钱]第一场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别子]牛郎织女选段

评剧简谱[别子]牛郎织女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我一见花铃出言冷]败子回头/王俊峰/生/唱段

评剧简谱[我一见花铃出言冷]败子回头/王俊峰/生/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花为媒/张五可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花为媒/张五可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嫁一个老实人也好安身]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评剧简谱[嫁一个老实人也好安身]祥林嫂/祥林嫂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断桥一折]白蛇传选场

评剧简谱[断桥一折]白蛇传选场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水乡三月风光好]评剧夺印选段

评剧简谱[水乡三月风光好]评剧夺印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春香传]第二幕 百年佳约

评剧简谱[春香传]第二幕 百年佳约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咱弟兄]向阳商店/第五场 王永祥、刘宝忠对唱

评剧简谱[咱弟兄]向阳商店/第五场 王永祥、刘宝忠对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小女婿/第一/二场]托媒、定情

评剧简谱[小女婿/第一/二场]托媒、定情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春蚕到死情丝未尽]牡丹仙子/紫巾唱段

评剧简谱[春蚕到死情丝未尽]牡丹仙子/紫巾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春光好百花开良辰美景]选自/花为媒/正调小生二六板

评剧简谱[春光好百花开良辰美景]选自/花为媒/正调小生二六板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见婆婆面带怒失声动气]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旦/唱段

评剧简谱[见婆婆面带怒失声动气]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剪窗花]

评剧简谱[剪窗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殷素花用意垂情地又把人瞟]黑猫告状/殷素花/旦/唱段

评剧简谱[殷素花用意垂情地又把人瞟]黑猫告状/殷素花/旦/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我的爹他不该包办婚姻]评剧/刘巧儿选段

评剧简谱[我的爹他不该包办婚姻]评剧/刘巧儿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满园春色花枝艳]乾坤带/银屏公主唱段

评剧简谱[满园春色花枝艳]乾坤带/银屏公主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我们母女二人决不能投降]洪湖赤卫队选段

评剧简谱[我们母女二人决不能投降]洪湖赤卫队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劝万岁]打金枝选段、伴奏谱

评剧简谱[劝万岁]打金枝选段、伴奏谱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望窗外枯叶落寒星眨眼]玉堂春选段

评剧简谱[望窗外枯叶落寒星眨眼]玉堂春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小河流水]小女婿选段

评剧简谱[小河流水]小女婿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哭二姐]杨三姐告状/杨三姐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哭二姐]杨三姐告状/杨三姐唱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张五可用目瞅]花为媒选段

评剧简谱[张五可用目瞅]花为媒选段

评剧唱谱

猪八戒拱地【全剧】

猪八戒拱地【全剧】

地方戏谱

单弦/牌子曲《红娘子》简谱

单弦/牌子曲《红娘子》简谱

地方戏谱

豫剧简谱[拷红]第三场

豫剧简谱[拷红]第三场

豫剧唱谱

《京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京剧代表曲目与主要

《京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京剧代表曲目与主要

戏曲知识

京剧名家作品下载 | 30位当代京剧名家表演唱片CD音频合

京剧名家作品下载 | 30位当代京剧名家表演唱片CD音频合

戏曲下载

越剧简谱[十八相送]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曲

越剧简谱[十八相送]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曲

越剧唱谱

晋剧《打金枝/唐王、王后唱段》简谱

晋剧《打金枝/唐王、王后唱段》简谱

其他唱谱

湖北大鼓《红辣椒》简谱

湖北大鼓《红辣椒》简谱

地方戏谱

拉场戏【马前泼水】曲谱

拉场戏【马前泼水】曲谱

地方戏谱

京剧画家李会山:让京剧书画两大艺术精妙融为一体

京剧画家李会山:让京剧书画两大艺术精妙融为一体

戏曲知识

新编秦腔历史剧《鱼腹山》这出戏讲的什么故事?

新编秦腔历史剧《鱼腹山》这出戏讲的什么故事?

戏曲知识

秦腔小生王新仓

秦腔小生王新仓

戏曲知识

王珮瑜推出自传《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

王珮瑜推出自传《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

戏曲知识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D)》

天堂的回音《姜亦珊:亦彩绽放(京剧张派选段)(4C

戏曲知识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

戏曲知识

学习梅派的必备曲谱——梅派唱腔琴谱集(上下卷)

学习梅派的必备曲谱——梅派唱腔琴谱集(上下卷)

戏曲知识

后三鼎甲_孙菊仙_京剧名角

后三鼎甲_孙菊仙_京剧名角

戏曲知识

京剧舞台背后的“衣箱师傅”们

京剧舞台背后的“衣箱师傅”们

戏曲知识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