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戏曲知识

频道主页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佚名  网络 
  北方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昆曲的一个支派。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1917年直隶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班中名演员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昆腔,1949年后称北方昆曲。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简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他是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折子戏
  昆曲剧目共保留了400多出折子戏。《琵琶记》《记荆钗》《拜月亭》《牡丹亭》《长生殿》等全本戏。折于戏中演出较多的剧目约有10d出,如《拷红》《游园》《惊梦》《琴挑》《秋江入》《嫁抹》《定情》《思凡》《断桥》等。《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1550一1616),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除《牡丹亭》外,还著有《邯郸记》《南柯记》,与《紫钗记》《牡丹亭》合称《玉茗四梦》。《长生殿》是洪异代表作。洪异(1645一1704),清代戏曲家。字防思,号稗畦、稗村,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作品除《长生殿》外,还有《四蝉娟》等9种。《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曲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和《长生殿》作者洪异齐名,时人称为“南洪北孔”。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表现手法
  昆曲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以前诸腔更为完美。在节奏上音乐布局更多变化,更加缠绵婉转、柔曼悠远。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有“豁、叠、擞、嚯”等腔的区分以及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配器更为齐全,吐字分头腹尾,具有“流丽悠远”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抚媚,一唱三叹”著称。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艺术。其舞蹈身段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写意舞蹈;一种是抒情舞蹈。念白往往运用大段韵白以丰富人物形象。脚色行当中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丑分大面(正净)、白面、二面(也称“付”)、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杀旦、五旦(也称“闺门旦”、“小旦”)、六旦(也称“贴旦”、“花旦”)、耳朵旦(杂旦)等。各行脚色都有一套表演程式、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和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剧完整的表演体系。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昆弋腔”与“高阳昆曲”
  北方昆曲 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 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今称。
  昆腔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流传到北方。 清初, 江苏的昆曲班社和艺人不断北上献技,清政府曾把昆曲称为“ 雅部”,搬演于内廷。乾隆、嘉庆(1736---1820)以后,被称为 “花部”的秦腔、徽调、汉调相继进京,昆曲便逐渐衰落下来; 至道光年间(1821----1850),民间已无纯粹的昆曲班社,艺人中一部分返回南方,一部分依附于徽班, 与皮黄艺人合作,后来发展成为京剧中的“京昆”一派;另一部分则采取昆、弋(高腔)同班兼演的方式,向冀中、冀东一带发展,与当地民间艺人合流,逐渐形成北方昆曲这一支派。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原恩荣班昆曲艺人
  原恩荣班昆曲艺人徐廷璧,在离开醇亲王府后,到了京东滦州稻地镇与耿兆隆合组同庆社,在农村进行演出。后来玉田县也办起了益合科班,培养了不少著名演员,如霸县的子弟会,获鹿的和粹班等。这一时期北京城内的昆曲活动又有所恢复,宣统元年(1909),肃亲王善又招徐廷璧、王益友等复组安庆社昆弋班,演出于东安市场东,徐廷璧率班赴京东一带演出。辛亥革命后,因受北京政局变化影响,活动逐渐减少。有些班社因经济收入不足,难以维持,而先后解散,只剩下少数班社,偶尔在节日或庙会期间演出。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补记 元庆班
  元庆班,约建于同治初年,由文安县大留镇北李村(原名北斗李村)任以礼创办,为河北梆子和昆曲科班,以昆曲为主。戏班初创,装备考究,僮倌整齐,班规严谨。绰号阎王班,名驰京南。约同治二年(1863年)醇亲王奕缓,在府邸中办安庆昆弋班,将元庆班之好角尽数点入王府班。任以礼改办梆子科班。先后三期,统称“三庆”。凡元庆班艺徒,均以“庆”字排名。后王府“安庆昆弋班”改名“恩荣班”,其艺徒以“荣”字排名。光绪十七年(1891年)醇亲王死后,王府班告散。任以礼复组元庆昆弋班,“荣”字艺人大多重返元庆昆弋班。慈溪太后万寿节,有七十二个班社被调京都祝寿。元庆班、吉利班和永胜和,受到清皇廷赏赐。元庆班在清末民初,为京南农村影响较大的昆弋戏班。常年流动京南、京东的农村。元庆班服装道具考究精彩,班内规矩极严,培养造就了一批昆曲演员。对我国的昆曲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昆曲知识
  度曲八法

  语出清·王德晖、徐沅澄《顾误录》。
  指唱曲的八点要领:
  一、审题:明了曲情,设身处地体会神情。力求“悲者黯然魂消,欢者怡然自得”。忽视“审题”,即口中有曲,而心内无曲,则全无韵味。
  二、叫板:曲牌之起板各异,有的曲牌在一、二字后起板,有的一、二句后方起板。起板之句,板前无论几字,应尽量连唱,一气呵成。临到板前一字,应蓄势控制,以定起板后节奏。此一字之唱法称作“叫板”。
  三、出字:出字应通过反切成音,不可一泄而尽。
  四、做腔:指出字后的唱腔处理。阔口曲须简洁,字要留顿,转变处要有棱角,收放处要有安排,最忌粗率;小口曲宜细腻,出字清真。若南曲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调促,须于巧处讨好。做腔的原则是:“字为主、唱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
  五、收韵:指正确的归韵方法。
  六、换板:指某种情况下,须通过加板或撤板“以符定数”。度曲至此,应“将气势搬足,顺其自然节奏”方无拗折之患。
  七、散板:指散唱的处理方法。形似散而神不散,全赖掌握好缓急轻重,恰到好处。所谓“有停顿,有连贯,有抑有扬,有伸有缩”。
  八、擞声:指擞腔处理,须“起得有势、做得圆转、收得飘逸、自然入听。最忌不合尺度,含混不清,似有似无,令人莫辨”。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
  学曲六戒
  指学习唱曲的六条戒律。语出清·王德晖、徐沅澄《顾误录》。 [2]
  “六戒”为:
  (一)不就所长:学曲须选择宜于自己嗓音的曲子练习。嗓音纯细,决不可学阔口牌子;嗓音洪亮,则不宜学生旦细曲。习曲者舍其所长,用其所短。是为首戒。
  (二)手口不应:初学入门,宜以手拍板眼,口随音节。切忌自负口有尺寸,不屑于拍板眼,或虽拍板眼,而与口中所唱不合。如不能手口如一,最为误事。此为二戒。
  (三)贪多不顺:一曲未熟,即学第二曲,或此套未完,又想新套。此为三戒。
  (四)按谱自读:即自己持曲按读,不屑从师,以为不经口传心授,能无师自通。凡按谱自读者,终能合拍,也不过类乎背诵。尤其于曲情、字眼、节奏、口气,决不能尽善。是为四戒。
  (五)不求尽善:虽能歌唱,却不解四声,莫辨阴阳,油腔滑调,俗伶别字,俱不更正,又拒绝别人纠正。是为五戒。
  (六)自命不凡:自持嗓音动听,于别人之长处漠不关心,于自己之短处茫不自解,又喜卖弄,不能藏拙。此为六戒。
  度曲十病
  指十种不符合规范的唱曲方法。语出清·王德晖、徐沅澄《顾误录》。
  度曲十病是:
  一、方音:即演唱中夹入方言土音。
  二、犯韵:指韵辙不正规,旁犯错乱。
  三、截字:一字出口,未待收韵,即改变口形,致使单字唱成叠字。或者,工尺未完,收口太早,致使余下工尺,虽尚有音,已无字面。
  四、破句:不按句法文理,误连误断,从而割裂词旨。
  五、误收:出字虽准确,但信口收音,使人听去,不知何字。
  六、不收:出字准确,但出而不收,使人听去,唯闻上半字,而无下半字。
  七、烂腔:唱曲至刚劲处,棱角生硬;柔软处,又过于圆绵。均为过犹不及之疵。
  八、包音:出字不清,腔又太重,字为音所包,听者闻其声,不闻其字。
  九、尖团不分:指尖音、团音混淆。
  十、阴阳含混:指四声的阴阳,尤其上声、去声的阴阳,辨别不清。
  五难
  语出明·魏良辅《曲律》。
  指唱曲:开口难,出字难,过腔难,低难,转收入鼻音难。
  三绝
  语出明·魏良辅《曲律》。
  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两不杂
  语出明·魏良辅《曲律》。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词,是为“两不杂”。
  嘴劲
  也称“口法”。是控制口腔发音器官,用来准确表达字声的工夫。也包括把握“五音”、“四呼”,驾驭收音、归韵、送气等方面的技巧。唱念时用以准确地咬字吐音和美化字声腔格。
  喷口
  演员在行腔(或念白)中,特别用力于字头,吐音如喷,故称。喷口是度曲的基本技巧之一,可使字音送远,遒劲有力。
  气口
  演员须根据唱腔的长短、节奏的疾徐等因素,正确选择吸气的时机。吸气有两种方式:“换气”和“偷气”,俗称作“气口”。至于何时换气、何时偷气,因人而异。准确把握气口,既可不使听者发觉,又能使唱腔圆润。
  换气
  吸气的一种方法。歌者有时为了着一处唱腔,预先利用行腔中吞吐字音的瞬间,抓住时机进行吸气,俗称“坐腔”。目的是为了充分作好“交代”的准备。至于何处换气,人各不同。
  偷气
  吸气的一种方法。歌者利用乐句本身若断若接的机会进行吸气,可以不着痕迹,故称。
  膛音
  俗称“小膛调”或“小阳调”,主要是指昆曲小生嗓音运用的技巧和发声方法。即唱曲时通过胸膛和口腔的共鸣作用发出的一种特别宽亮而和谐的混合嗓 (大小嗓结合)。其诀窍在于能提引丹田之气从肺腑中流出,使“音膛相会”,然后通过口腔、头腔的激荡而发出。有了膛音,能使声音具有弹性,从低到高都一样的丰富充实,特别是行腔时高低之间的过渡音能转换自如,不露痕迹,阴嗓宽而不尖,润而不涩;阳嗓亮而不弱,有水音,不枯竭。
  历史
  北方昆曲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今称。
  昆腔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流传到北方。清初,江苏的昆曲班社和艺人不断北上献技,清政府曾把昆曲称为“雅部”,搬演于内廷。乾隆、嘉庆(1736--1820)以后,被称为“花部”的秦腔、徽调、汉调相继进京,昆曲便逐渐衰落下来;至道光年间(1821--1850),民间已无纯粹的昆曲班社,艺人中一部分返回南方,一部分依附于徽班,与皮黄艺人合作,后来发展成为京剧中的“京昆”一派;另一部分则采取昆、弋(高腔)同班兼演的方式,向冀中、冀东一带发展,与当地民间艺人合流,逐渐形成北方昆曲这一支派。
  同治(1862--1874)初年,醇亲王奕还,在府邸设立了一个兼唱昆、弋两腔的王府家班安庆班(后改名恩荣班)。光绪十六年(1890)醇亲王去世,恩荣班解散, 大部分艺人回到故乡,在家乡活动,并传授了大批青年子弟。
  民国初期,虽然政局混乱,但北方昆曲亦有极大的发展。
  当时着名昆曲演员有王益友、朱益铮、郝振基等,仍然兼演昆弋两种剧目,但昆曲剧目已较弋腔为多。1917年,着名昆曲艺人侯益隆、马凤采、韩世昌等,组成荣庆社到京演出。演员中还有郭蓬莱、陶显庭、陈荣惠、朱小义等。以后王益友、郝振基、白云生、侯玉山、魏庆林等加入,阵容比较整齐。而且因荣庆社是专门演出昆曲,又受到曲学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吴梅、赵子敬等人的辅助,加以新闻界的宣传介绍,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韩世昌也获得很高的声誉。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荣庆社曾南下到上海等地演出。之后,他们又以荣庆社和祥庆社的名义,间或在京、津、沪、宁,以及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演出。
  1924年,日本因天皇加冕,特邀韩世昌等率荣庆社部分人员赴东京等地演出,随去的除原有人员外,又增加了侯永奎、马祥麟等青年演员。同年,白云生组成庆生社,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演出,曾得到京剧界的支持,与京剧艺术进行交流,扩大了昆曲的影响。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国内动乱,北方昆曲也一再遭受冲击,特别是1938年,天津发生大水灾,许多着名艺人如陶显庭、侯益隆等相继病死,使北方昆曲遭受严重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白云生约韩世昌、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魏庆林、白玉珍、李凤云、侯丙武等到北京,再次组成庆生社,在吉祥、华乐等戏园演出,后因观众寥寥,生活无着,又被迫分散,有的转业另谋生路,有的与京剧合作演出,但终难挽回衰落的厄运,至建国前夕,北昆已奄奄一息。

《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高清电子版乐谱歌词图片是器乐学习网于2021年10月08日 09:42:01更新分享的戏曲知识;资源收录于戏曲知识栏目中;器乐学习网免费分享《北方昆曲》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北方昆曲代表曲目与主要流派简谱与五线谱歌谱图片,欢迎在线免费下载;器乐学习网无需注册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各类乐器学习资源及乐谱。

昆曲[负荆]本戏/西川图/之一折

昆曲[负荆]本戏/西川图/之一折

其他唱谱

豫剧简谱[我是个女孩家怎把亲招]花木兰选段

豫剧简谱[我是个女孩家怎把亲招]花木兰选段

豫剧唱谱

敦煌曲子戏《带把紧诉/冯爷娶小/冯爷唱段》简谱

敦煌曲子戏《带把紧诉/冯爷娶小/冯爷唱段》简谱

其他唱谱

评剧简谱[红头绳]评剧白毛女选段

评剧简谱[红头绳]评剧白毛女选段

评剧唱谱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张五可用目瞅]花为媒/张五可唱段

评剧简谱[新凤霞唱腔选/张五可用目瞅]花为媒/张五可唱段

评剧唱谱

粤曲《洞庭送别》工尺谱+简谱

粤曲《洞庭送别》工尺谱+简谱

其他唱谱

昆曲[芦花荡]本戏/草庐记/第四十六出

昆曲[芦花荡]本戏/草庐记/第四十六出

其他唱谱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戏曲知识

老生曲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老生曲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京剧唱谱

黄梅戏曲调[天仙配/路遇之二]唱片选辑类

黄梅戏曲调[天仙配/路遇之二]唱片选辑类

黄梅戏谱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主要唱段/浑身是胆雄赳赳/第五场 李玉和唱段]

京剧简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主要唱段/浑身是胆雄赳赳/第五场 李玉和唱段

京剧唱谱

沪剧《茫茫大海波涛涌》甲午海战/邓世昌唱段

沪剧《茫茫大海波涛涌》甲午海战/邓世昌唱段

地方戏谱

歌剧《蛇郎》选曲:第一场 牡丹树上两枝花(曲十三)

歌剧《蛇郎》选曲:第一场 牡丹树上两枝花(曲十三)

其他唱谱

秦腔《大哥的恩情永难忘》秦腔现代艺术片/祝福/主要唱段

秦腔《大哥的恩情永难忘》秦腔现代艺术片/祝福/主要唱段

其他唱谱

歌剧《向阳川》全剧之第五场 四曲/中华儿女斗志昂

歌剧《向阳川》全剧之第五场 四曲/中华儿女斗志昂

其他唱谱

京剧简谱[见喜儿沉沉睡得稳/白毛女选段、唱腔谱]

京剧简谱[见喜儿沉沉睡得稳/白毛女选段、唱腔谱]

京剧唱谱

歌剧《大青山凯歌》全剧之第二场 第十三曲

歌剧《大青山凯歌》全剧之第二场 第十三曲

其他唱谱

秦腔《圣旨下助狼威气冲霄汉》卧虎令/董宣唱段

秦腔《圣旨下助狼威气冲霄汉》卧虎令/董宣唱段

其他唱谱

京剧简谱[一轮明月照窗前/文昭关选段、京胡练习]

京剧简谱[一轮明月照窗前/文昭关选段、京胡练习]

京剧唱谱

红缨车鞭拿在手_平原作战_赵永刚唱段_琴谱

红缨车鞭拿在手_平原作战_赵永刚唱段_琴谱

京剧唱谱

评剧简谱[尊厅长]杨三姐告状选段

评剧简谱[尊厅长]杨三姐告状选段

评剧唱谱

京剧简谱[娘子不必太烈性/搜孤救孤/程婴唱段]

京剧简谱[娘子不必太烈性/搜孤救孤/程婴唱段]

京剧唱谱

昆曲[长生殿·哭像]简谱

昆曲[长生殿·哭像]简谱

其他唱谱

京剧简谱[都只为朱买臣功名无信/痴梦崔氏唱段]

京剧简谱[都只为朱买臣功名无信/痴梦崔氏唱段]

京剧唱谱

《姚期》第七场

《姚期》第七场

京剧唱谱

朔州大秧歌《生角流水》简谱

朔州大秧歌《生角流水》简谱

其他唱谱

黄梅戏简谱[昨日孤招乘龙婿/电影女驸马选曲、皇帝唱段]

黄梅戏简谱[昨日孤招乘龙婿/电影女驸马选曲、皇帝唱段]

黄梅戏谱

叶盛兰唱腔选:只顾马家连理并(柳荫记》梁山伯唱段

叶盛兰唱腔选:只顾马家连理并(柳荫记》梁山伯唱段

京剧唱谱

闽剧《想昔日/灵芝草/马鹞英唱段》简谱

闽剧《想昔日/灵芝草/马鹞英唱段》简谱

地方戏谱

粤曲《南楼别恨》简谱

粤曲《南楼别恨》简谱

其他唱谱

秦腔《牡丹亭月朦胧夜深人静》牡丹亭/选段

秦腔《牡丹亭月朦胧夜深人静》牡丹亭/选段

其他唱谱

黄梅戏简谱[西厢记选曲/碧云天黄花地/长亭中莺莺唱及女声合唱]

黄梅戏简谱[西厢记选曲/碧云天黄花地/长亭中莺莺唱及女声合唱]

黄梅戏谱

沪剧曲调《长腔中板》选自/嘉陵江英雄歌

沪剧曲调《长腔中板》选自/嘉陵江英雄歌

地方戏谱

京剧简谱[太真外传/唱腔选/殿前的素女们一声通禀]

京剧简谱[太真外传/唱腔选/殿前的素女们一声通禀]

京剧唱谱

粤曲《艳曲醉周郎》简谱

粤曲《艳曲醉周郎》简谱

其他唱谱

两夹弦《歌唱菏泽戏曲之乡》简谱

两夹弦《歌唱菏泽戏曲之乡》简谱

其他唱谱

锡剧《梅兰珍唱腔集/一声叫啊不由我心潮激荡》选自/焦裕禄/老贫农唱段

锡剧《梅兰珍唱腔集/一声叫啊不由我心潮激荡》选自/焦裕禄/老贫农唱段

地方戏谱

四川清音《赶花会》简谱

四川清音《赶花会》简谱

其他唱谱

楚剧简谱《国太在公堂变了脸》铡美/包公唱段

楚剧简谱《国太在公堂变了脸》铡美/包公唱段

其他唱谱

豫剧简谱[听红娘把话讲]拷红选段

豫剧简谱[听红娘把话讲]拷红选段

豫剧唱谱

吕剧《信得过》全本

吕剧《信得过》全本

地方戏谱

黄梅戏简谱[山花一朵在山野/邢绣娘选段]

黄梅戏简谱[山花一朵在山野/邢绣娘选段]

黄梅戏谱

越剧简谱[徐玉兰唱腔集/哭祖庙]选自北地王刘谌唱段

越剧简谱[徐玉兰唱腔集/哭祖庙]选自北地王刘谌唱段

越剧唱谱

粤曲《绝情谷底侠侣情》简谱

粤曲《绝情谷底侠侣情》简谱

其他唱谱

京剧简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智取威虎山/参谋长唱段、京胡考级谱]

京剧简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智取威虎山/参谋长唱段、京胡考级谱]

京剧唱谱

越剧简谱[三上香 玉连环]越剧曲调

越剧简谱[三上香 玉连环]越剧曲调

越剧唱谱

京剧简谱[定教他白虎团马翻人仰/奇袭白虎团选段]

京剧简谱[定教他白虎团马翻人仰/奇袭白虎团选段]

京剧唱谱

秦腔《岳母刺字》

秦腔《岳母刺字》

其他唱谱

评弹曲调《剪剪花/又名/红绣鞋/海上英雄》简谱

评弹曲调《剪剪花/又名/红绣鞋/海上英雄》简谱

其他唱谱

评剧简谱[见公父]保龙山选段

评剧简谱[见公父]保龙山选段

评剧唱谱

京剧简谱[沙家浜/全剧主旋律乐谱/第七场 斥敌]革命现代京剧

京剧简谱[沙家浜/全剧主旋律乐谱/第七场 斥敌]革命现代京剧

京剧唱谱

皇恩浩调老臣龙庭独往《姚期》选段、姚期唱段

皇恩浩调老臣龙庭独往《姚期》选段、姚期唱段

京剧唱谱

一纸朝谕捧在手《李清照》选段、琴谱

一纸朝谕捧在手《李清照》选段、琴谱

京剧唱谱

《姚期》第十二场

《姚期》第十二场

京剧唱谱

怀梆[难报偿/选自/十一郎/十一郎/小生/唱段]简谱

怀梆[难报偿/选自/十一郎/十一郎/小生/唱段]简谱

地方戏谱

侗戏《平板/秦娘美/秦娘唱段》简谱

侗戏《平板/秦娘美/秦娘唱段》简谱

其他唱谱

秦腔《来日告状把冤明》花烛恨/刘春兰唱段

秦腔《来日告状把冤明》花烛恨/刘春兰唱段

其他唱谱

京剧简谱[永葆这战斗青春/红色娘子军选段、琴谱]

京剧简谱[永葆这战斗青春/红色娘子军选段、琴谱]

京剧唱谱

剑阁闻铃【忆当年】

剑阁闻铃【忆当年】

京剧唱谱

南音工X谱[浪淘沙慢 晓阴重 周邦彦  北相思]简谱

南音工X谱[浪淘沙慢 晓阴重 周邦彦 北相思]简谱

地方戏谱

沪剧《世上有多少爹娘爱儿女》庵堂相会/选段

沪剧《世上有多少爹娘爱儿女》庵堂相会/选段

地方戏谱

评剧简谱[为生产把你的心操碎]母女俩选段

评剧简谱[为生产把你的心操碎]母女俩选段

评剧唱谱

黄梅戏曲调[天仙配/路遇之一]唱片选辑类

黄梅戏曲调[天仙配/路遇之一]唱片选辑类

黄梅戏谱

晋剧《排山倒海下河东/下河东/选段》简谱

晋剧《排山倒海下河东/下河东/选段》简谱

其他唱谱

评剧简谱[刘姥姥骑毛驴眉开眼笑]刘姥姥选段

评剧简谱[刘姥姥骑毛驴眉开眼笑]刘姥姥选段

评剧唱谱

京剧简谱[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红灯记/李玉和唱段、琴谱]

京剧简谱[党教儿做一个刚强铁汉/红灯记/李玉和唱段、琴谱]

京剧唱谱

锡剧《梅兰珍唱腔集/人逢喜事笑呵呵》选自/人民路上的早晨/苗母唱段

锡剧《梅兰珍唱腔集/人逢喜事笑呵呵》选自/人民路上的早晨/苗母唱段

地方戏谱

秦腔《昭君出塞》梦回长安/选段

秦腔《昭君出塞》梦回长安/选段

其他唱谱

《姚期》第四场

《姚期》第四场

京剧唱谱

二人转简谱[绣耳包]

二人转简谱[绣耳包]

二人转谱

将酒宴摆在聚义厅上《盗御马》窦尔墩唱段、琴谱

将酒宴摆在聚义厅上《盗御马》窦尔墩唱段、琴谱

京剧唱谱

二黄曲牌练习 :小开门、八板、八岔、万年欢、哭皇天、回回曲、春日景和

二黄曲牌练习 :小开门、八板、八岔、万年欢、哭皇天、回回曲、春日景和

京剧唱谱

黄梅戏简谱[故乡处处唱黄梅]

黄梅戏简谱[故乡处处唱黄梅]

黄梅戏谱

评剧简谱[看见箩筐心喜欢]卖箩筐选段

评剧简谱[看见箩筐心喜欢]卖箩筐选段

评剧唱谱

我的名叫韩信《韩信出世》韩信唱段、琴谱

我的名叫韩信《韩信出世》韩信唱段、琴谱

京剧唱谱

河北梆子《蝴蝶杯》第九场/杯证

河北梆子《蝴蝶杯》第九场/杯证

地方戏谱

秦腔唱腔选《这样事自幼儿何曾做惯/火焰驹/李彦贵唱段》简谱

秦腔唱腔选《这样事自幼儿何曾做惯/火焰驹/李彦贵唱段》简谱

其他唱谱

黄梅戏简谱[小辞店选段/来来来/柳凤英唱段]

黄梅戏简谱[小辞店选段/来来来/柳凤英唱段]

黄梅戏谱

秦腔《对神灵不由我血泪滚滚》打神告庙/敫桂英唱段

秦腔《对神灵不由我血泪滚滚》打神告庙/敫桂英唱段

其他唱谱

评剧简谱[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焦裕禄选段

评剧简谱[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焦裕禄选段

评剧唱谱

越剧简谱[徐玉兰唱腔集/朔风紧大雪飘]选自评雪辩踪吕蒙正唱段

越剧简谱[徐玉兰唱腔集/朔风紧大雪飘]选自评雪辩踪吕蒙正唱段

越剧唱谱

淮海戏[先把秋哥叫个够/白马吟/选段]简谱

淮海戏[先把秋哥叫个够/白马吟/选段]简谱

地方戏谱

老旦曲谱《打龙袍》龙车凤辇进皇城  一见皇儿跪埃尘

老旦曲谱《打龙袍》龙车凤辇进皇城 一见皇儿跪埃尘

京剧唱谱

豫剧全场戏100场下载(第007期)100场豫剧全场戏MP3音频合集下载

豫剧全场戏100场下载(第007期)100场豫剧全场戏MP3音频合集下载

戏曲下载

京剧曲牌

京剧曲牌

京剧唱谱

红娘【小姐你多风采】

红娘【小姐你多风采】

京剧唱谱

《沙家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谭元寿、万一英对唱)

《沙家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谭元寿、万一英对唱)

京剧唱谱

花鼓戏简谱[三里湾]第九场

花鼓戏简谱[三里湾]第九场

花鼓戏谱

苏剧【太平调/旦唱/楼台会/选段】简谱

苏剧【太平调/旦唱/楼台会/选段】简谱

地方戏谱

扬剧《老夫人请息怒听红娘说根由/西厢记/红娘唱段》简谱

扬剧《老夫人请息怒听红娘说根由/西厢记/红娘唱段》简谱

地方戏谱

粤曲《牡丹亭惊梦之回生》工尺谱

粤曲《牡丹亭惊梦之回生》工尺谱

其他唱谱

京剧简谱[宇宙锋/第一场 梅兰芳演唱本]

京剧简谱[宇宙锋/第一场 梅兰芳演唱本]

京剧唱谱

京剧简谱[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断臂说书/王佐唱段]

京剧简谱[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断臂说书/王佐唱段]

京剧唱谱

黄梅戏简谱[望你望到谷登场/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唱段]

黄梅戏简谱[望你望到谷登场/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唱段]

黄梅戏谱

粤剧《梁祝夜话》简谱

粤剧《梁祝夜话》简谱

地方戏谱

黄梅戏简谱[人说路远无轻担/残凤还巢/利云唱段]

黄梅戏简谱[人说路远无轻担/残凤还巢/利云唱段]

黄梅戏谱

二人转简谱[二流水喇叭牌子 一]老妈开唠唱段

二人转简谱[二流水喇叭牌子 一]老妈开唠唱段

二人转谱

闽剧《梦回翠屏》简谱

闽剧《梦回翠屏》简谱

地方戏谱

锡剧曲调《大陆板 五》选自/梁祝

锡剧曲调《大陆板 五》选自/梁祝

地方戏谱

淮海剧曲调《八句子 三》简谱

淮海剧曲调《八句子 三》简谱

其他唱谱

越剧简谱[晴雯之死]选段

越剧简谱[晴雯之死]选段

越剧唱谱

豫剧简谱[拷红]第三场

豫剧简谱[拷红]第三场

豫剧唱谱

京剧简谱[姚期 全本]

京剧简谱[姚期 全本]

京剧唱谱

西厢记,人物分析

西厢记,人物分析

戏曲知识

《豫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豫剧代表曲目与主要

《豫剧》艺术特点及历史溯源简介,豫剧代表曲目与主要

戏曲知识

带你涨戏曲知识

带你涨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

晋剧《打金枝/唐王、王后唱段》简谱

晋剧《打金枝/唐王、王后唱段》简谱

其他唱谱

戏服和脸谱你知道多少?

戏服和脸谱你知道多少?

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知识

京剧频“混血” 流行文化给京剧带来什么

京剧频“混血” 流行文化给京剧带来什么

戏曲知识

戏曲创作时要如何发挥“剧种特色”?

戏曲创作时要如何发挥“剧种特色”?

戏曲知识

梅兰芳,凭什么成为中国戏曲的代名词

梅兰芳,凭什么成为中国戏曲的代名词

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知识普及

中国戏曲知识普及

戏曲知识

京剧老三鼎甲_张二奎_京剧名角

京剧老三鼎甲_张二奎_京剧名角

戏曲知识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作

戏曲管理者要成为抗压者,抵挡伤害戏曲、伤害剧种的操

戏曲知识

怎样才能出角儿?“不打不成戏”

怎样才能出角儿?“不打不成戏”

戏曲知识

京剧的化妆

京剧的化妆

戏曲知识

李正敏亲传弟子杨凤兰(敏派传承人)

李正敏亲传弟子杨凤兰(敏派传承人)

戏曲知识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